摘 要:黨的十八大做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轉變為優化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創新增長、促進經濟升級轉型,并著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功夫,在此背景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為宏觀經濟調節的兩大基本手段,更需要適應新常態、協調發展。本文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淺析,并從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協調統一 ;經濟發展
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區別與聯系
在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兩大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調節政策,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統一協調,是確保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具有共同性和統一性,二者之間都是需求管理政策,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其中一方變化都會引起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聯系性統一性。從聯系看它們的操作對象都是巨額的貨幣資金,能夠通過各自的操作機制影響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動,調節貨幣資金市場環境。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證經濟適度增長、物價基本穩定、收入公平分配、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性。兩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一是政策工具和調節范圍不同,財政政策調節范圍包括經濟領域與風經濟領域,而貨幣政策的調節范圍基本在于經濟領域,同時在國民收入與分配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二是兩者時滯性不同。相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更加注重實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而貨幣政策更加靈活,有精準導向來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化增長。財政政策的執行時滯一般要比貨幣政策長,財政政策的效果時滯要比貨幣政策短。三是手段和工具不同,其中:財政政策工具主要是政府預算、稅收、公債、政府投資、公共支出、財政補貼、財政貼息等。而貨幣政策主要工具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貸款限額、存貸款利率、匯率等。四是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不同,財政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影響社會總需求形成,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而貨幣政策只對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分配基礎上的一種再分配,不直接進行國內生產總值的分配。五是關鍵作用不同。財政在社會消費中起決定性作用,財政赤字可以擴張需求,財政盈余可以緊縮需求。而貨幣政策銀行信貸是擴張和緊縮需求的總閘門。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我國的運用
(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1.財政政策作用、調控機制和手段。財政政策在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中具有直接性和強制性。同時,財政政策貫穿于國家財政活動的全過程,體現在收入、支出、預算平衡和國家債務等方面。財政政策作為政府的經濟管理手段,具有導向功能、協調功能、控制功能和穩定功能。在導向功能中,一是財政政策配合國民經濟總體政策和各部門、各行業政策,提出明確的調控目標;二是財政政策通過利益機制來引導人們怎樣才能做得很好。在協調功能中,財政政策具有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失衡狀態進行有效的制約和調節,從而達到協調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關系。在財政體系中,支出政策、稅收政策、預算政策和補貼政策等都充分發揮了財政政策的整體效能。在控制功能中,財政政策可以對人們經濟行為和宏觀經濟運行給予制約或促進,從而實現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在穩定功能中,政府通過財政政策調整總支出水平,使貨幣水平大體等于產出水平,來實現國民經濟穩定發展。財政政策運用工具包括政府預算、稅收、公債、政府投資、公共支出 、財政補貼等。政府預算工具是通過預算收支規模變動及其平衡狀態可有效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通過調整政府預算支出結構來調節國民經濟中的各種比例關系和經濟結構;稅收工具具有調節資源在積累和消費之間的分配,調節資源在產業之間的配置作用;公債財政政策工具主要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產業結構、資金供求與貨幣流通;政府投資作為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強有力的手段,可以將“基礎瓶頸”制約所壓抑的民間部門的生產潛力釋放出來,促使國民收入的創造達到更高水平。公共支出工具包括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購買性支出是政府的直接消費支出;轉移性支出主要有社會保障和財政補貼等。財政補貼工具在我國財政補貼主要有價格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房租補貼、職工生活補貼等。
2.貨幣政策作用、調控機制和手段。貨幣政策體系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等構成。貨幣政策工具按其性質分為一般性政策工具、選擇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或間接信用指導。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運用最多的傳統工具,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包括四種途徑、即利率傳導機制、信貸傳導機制、資產價格傳導機制和匯率傳導機制。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主要經歷了直接傳導、直接傳導和間接傳導雙重傳導機制到間接傳導轉變的過程。從傳導途徑看主要順序為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再到金融市場,而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先影響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融資成本、信貸能力和信貸行為、進而影響金融市場的貨幣供給與需求及金融資產價格,在逐步影響調控到企業、居民消費、投資等經濟生產活動達到宏觀調控目標。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我國的發展應用。
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應用總體遵循了“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原則。當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時,采取“雙松”的政策,即寬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擴大社會總需求;當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時,采取“雙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以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當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大體平衡時,采取緊的財政政策與松的貨幣政策;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時,擔投資過旺而消費不足時,采用松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
一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采取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1993年開始,我國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加大壓縮投資需求,降低信貸規模,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在抑制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同時,又保持經濟較高速度發展。
二是1997-2008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1997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市場低迷情況下,中央銀行多次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來擴大貨幣投放量,刺激經濟的寬松貨幣政策情況下,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擴大政府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同時通過增加政府支出,有效拉動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快速增長。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政策。2008年末,中央政府決定實施4萬億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發展,擴大內需。通過進一步完善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推進稅費制度改革措施,采取減稅退稅或抵免稅等各種方式減輕企業和居民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基民消費,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采取改善金融調控,保證貨幣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信貸投向的監督和指導;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證資金渠道暢通;加強和建設金融監管,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等措施。
三是2010-2015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自2008年以來,我國連續十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至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這一改革組合中,財政政策通過減稅減費,降低社保繳費比例等手段切實實現了為企業減負,保證經濟適度增長。
四是2015年至今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17年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我國在2017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方面,財政政策對財政預算的安排適應推進供給側性改革、減低企業稅費負擔和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更加積極有效;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保證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根據我國經濟工作和改革適應調整發揮積極作用。在深化改革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大重要的政策手段發揮重要作用。2018年繼續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求調整優化財政的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壓縮一般性支出,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2019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更加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保持流動合理充裕,改善貨幣傳導機制,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2020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加注重結構調整。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保持了流動性合理,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政政策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收益,具有乘數效應。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確保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使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
五是特殊時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我國加大宏觀經濟政策,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強化疫情防控,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相協調配合的積極作用,落實好“保居民就業”任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加大促進就業的投入力度,統籌好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等,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推動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下降,推動穩企業保就業。積極落實1萬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和兩項直達工具,堅持市場化原則,發揮商業銀行的經營權,消除小微企業的擔憂和顧慮,切實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三、新常態背景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一是綜合實施改革完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政策和稅收政策相協調統一。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相互促進的集成效應,完善針對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政策環境和激勵約束機制。通過財政、貨幣等其他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優惠資金精準用于疫情防控,6600多家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受益,企業實際平均融資成本為1.23%。強化疫情防控物資保障重點企業資金支持,人民銀行通過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優惠利率信貸支持,中央財政按企業實際獲得貸款利率的50%給予貼息。有效地支持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二是財政與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了集成和協同效應。為切實做好“六穩“工作”,積極落實“六保”任務,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共2萬億財政資金直達市縣,通過增加中央地方轉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等方式,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中央財政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不僅是特殊時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制度創新,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激發了市場活力。中央財政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要求做到明確資金范圍;根據正常轉移支付、特殊轉移支付、抗疫特別國債等特點,分門別類細化制定資金直達流程;實施臺賬監控,建立直達資金臺賬監控系統,市縣全覆蓋、全鏈條監控,確保資金下達和資金監管同步,實現全鏈條監控;省級財政部門及時將資金下達到市縣,壓實地方責任,將更多的自有財力下沉基層,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加強各類資金統籌,市縣財政部門科學安排財政支出,強化公共財政使用效能,以民生為本,讓資金在基層運轉中發揮最大效益。
三是發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財政、銀行協同審計。分配好管理好財政資金,加強監督問責,健全資金管理制度和加大對直達資金的監督力度,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有效發揮直達資金對“六保”特別是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更好優化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把偉大的抗疫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磅礴力量,財政、貨幣政策形成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配合,為做好“六保”工作,全面推進“六保“任務”,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形成了合力,充分發揮了集成效應。
四、政策建議
一是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機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以新時代經濟工作總基調為前提,進一步構建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形成推動經濟調控的強大合力。重點是統籌規劃、面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突出特點、問題和我國實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綜合考量短期與長期、供給和需求、速度與質量、總量和結構的策略。
二是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貨幣政策要更加穩健。在經濟發展有中高速向中低速轉型,總量增長向結構優化的新常態下,財政政策需要在投、政府支出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張力,在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的條件下,發揮好通過一定程度的減稅、增支、適度增加赤字的方式保持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同時貨幣政策要以風險為前提保持穩健性,保持市場流動性基本穩定,調節好貨幣總閘門,在支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物價穩定,防止過度通貨膨脹。要精細化控制貨幣資金投向,防止資金脫實向虛,統籌把握好貨幣數量和信貸松緊的關系,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
三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整個宏觀調控的全過程,推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互補、協調,同時要把握注重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具體看要財政政策要壓縮一般性支出,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和民生改善,配合貨幣政策在總量上給經濟升溫,補充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手段不足的缺陷,在支出上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引導促進結構的轉型升級。貨幣政策則要重點優化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產業的金融支持,持續優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新改革,妥善管理社會總需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行業、產業的精準化金融“滴灌”,協同配合財政政策把握調整方向和調整工具,形成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合力。
參考文獻:
[1]姜羲, 劉秀光. 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問題[J]. 福建金融, 2020, No.418(02):14-18.
[2] 謝太峰. 貨幣和財政政策 協同發力促"六穩"[J]. 中國金融家, 2020(1):57-58.
作者簡介:
段宏(1967.3),女,籍貫:陜西寶雞,職稱:經濟師,學歷:大學,研究方向:預算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