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輝
庚子歲尾,黨中央審時度勢,首次召開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地位。總書記提出的“十一個堅持”高度凝練闡釋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總原則、著力點,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槌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開啟之年。法者,治之端也。習近平指出:“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這一科學論斷道出了良善之法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至關重要性,也折射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更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要早日建成“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指路明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要求,必須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牛鼻子”。而提高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即是實現高質量立法和推動制度型開放,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的根本途徑。
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氣、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睿智推進科學立法。科學立法體現了立法活動的科學屬性,其核心在于立足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客觀實際,精準研判上海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身位,堅持“四個放在”,把握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統一、銜接,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立法活動規律,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一是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確保重大改革和先行先試在法治的軌道上有效運行;二是充分考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改革的客觀需要,堅持政治引領、行動對標,優化配置立法資源;三是加快推進相關法規立改廢釋和清理工作,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同時,總結立法經驗,不斷豐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塊頭”,也可搞一些“小快靈”,力求突出重點、管用有效,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氣、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睿智推進民主立法。民主立法體現了立法活動的人民屬性。習近平強調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為此,我們要始終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小舊遠”、城市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民生之需、治理之痛;開展更多有益探索,創新更多實現形式,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降低公眾參與成本,以鮮活的實踐豐富“全過程民主”的時代內涵。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立法活動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公平正義之光暖人心田。
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要以改革的勇氣、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睿智推進依法立法。依法立法體現了立法活動的合規屬性。其核心是重點解決法出多門、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等問題。一是按照法定立法權限立法,必須在憲法、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權,經得起歷史、時間、實踐的檢驗;二是按照法定立法程序立法,是立法工作中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保障立法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群眾以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保障國家機關立法行為具有合法性所不可或缺的程序機制;三是完善立法備案審查和監督制度,切實維護憲法權威和國家法治統一。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先行先試的,在爭取得到國家立法授權后方可行使。
以上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形成嚴密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體現了立法活動內在的政治性、科學性、人民性和合法性。上海勇立潮頭,爭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先行者和排頭兵,就需拿出“比學趕超”的精氣神,展現“開局就是決勝、起步就是沖刺”的奮進姿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努力在高質量立法行進的軌道上跑出令人艷羨的加速度,切實發揮好立法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引領推動作用。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