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智奇


將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并重,提出四十平方米剛性指標,在全國率先將長期照護保障單列一章……一部涵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綜合性養老服務“基本法”讓養老更暖心。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當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是國家戰略,本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和養老機構條例已經實施多年,具有較好的法治基礎,但與養老服務的巨大需求相比,出臺一部涵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綜合性的養老服務“基本法”,仍然是極其重要的。2020年12月30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條例全面貫徹了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納入了國家和全市有關養老服務的最新要求,固化了經驗和探索。這部沉甸甸的法規為實現人民城市“老有頤養”的目標鞏固了堅實的法治根基。
為養老服務新發展定調
養老服務的發展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擁有明確的理念。制定這部法規,首先就是要確定發展的原則和要求,讓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作為最早明確“9073”養老服務體系(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的城市,在多年實踐基礎上,法規“如何鞏固這一體系” “如何促進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精神,條例明確:“本市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健全符合超大城市特點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養老服務體系的新發展定了調。
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有了剛性指標
有區人大對老年人最急需的養老服務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助餐、助潔、助醫和助急等四類社區養老服務,這些服務都要地方、要人,不能離老人太遠。但是,“十五分鐘服務圈還是做不到” “做養老機構大家都重視了,但做社區養老還很難,合適的地方很難找,程序走通也很不容易”,立法調研請來了幾家連鎖型養老服務企業,福苑、福壽康等企業負責人都有此感受。
縱觀全國各省市養老服務領域的法規,不約而同都設置了規劃保障的章節,可見這也是共性問題。上一輪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已經于去年完成,為此,條例把制定規劃的工作部署上升為法律要求,明確要“制定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合理布局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合理確定容積率”。為了體現條例的可執行性、剛性,還明確“本市按照區域內常住老年人口和需求配置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筑面積應當不低于常住人口每千人四十平方米,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時優化調整”,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的設施建設有了保障。
跨區養老讓床位“轉”起來
在立法調研中,養老資源的統籌協調始終是受到高度關注的問題。本市養老機構的床位使用率并不高,各種統計口徑來看,最低在50%,最高也只有70%左右,但是為什么許多老年人還覺得“一床難求”?調研中發現,限于補貼機制等原因,許多公辦養老機構的閑置床位并沒有得到有效運轉。
一位鎮辦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院收入不好,一直虧錢,全靠市里、區里、鎮里的補貼運作著,收住一個虧一個,自己鎮的老人沒辦法拒絕,外地區的很難收住啊。”為此,條例著眼于完善養老資源的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運營及相關補貼政策的市級統籌協調機制”,通過這樣的法律規定,跨區配置養老服務資源,老年人跨地區養老有了更好的保障。
長期照護首次由專章保障
對社會和家庭來說,負擔最重、壓力最大的,就是那些失能老年人的照護。對此,全市人民和市人大代表都高度關注。
2018年在滬試點以來,長期護理保險工作在每年的市人代會上都是熱點,代表們提出不少議案、建議。“社區日間集中照護服務能不能納入長護險的支付范疇” “長護險的定點護理機構一定要加強監管,加強培訓,讓護理人員規范服務”“評估標準、評估流程要更加科學,確保公平”,代表在調研中紛紛提出意見。基于上海試點開展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制度已有較成功經驗,條例整合相關制度,在全國率先將長期照護保障單列一章,予以法治化,明確了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內涵,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其中主干。條例明確“本市建立相關保險、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體系,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制度,發展長期照護商業保險,為長期失能老年人持續接受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