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書鴻
近日,離婚冷靜期相關話題不僅引起了社會熱議,甚至掀起了一股離婚狂潮。民法典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根據其中30日離婚冷靜期制度,離婚登記程序將相應調整為“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并且,由于“離婚證必須雙方同時領取”的規定,意味著冷靜期后一方不去領證則視為不同意離婚,看似增加了離婚的難度,因此很多夫妻紛紛趕在民法典落地之前去民政局辦理離婚,導致各地離婚率暴漲。
不草率,是對婚姻的尊重
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離婚的規定過于簡單,僅第三十一條規定:“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愿并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在民法典中則將其拆分細化至三條,堪稱此次民法典修訂中對于婚姻關系解除程序的一項重大變革。第一千零七十六條就夫妻雙方自愿協議離婚的情況下對離婚申請作出規定,要求“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并“親自”申請離婚登記。第一千零七十七條即離婚冷靜期相關規定,在提出離婚申請的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愿意離婚的雙方也必須在“冷靜期”屆滿后三十日內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第一千零七十八條則是有關協商一致的男女雙方離婚登記的規定。
其實離婚冷靜期這一制度規定并非臨時起意。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王丹曾介紹道,離婚冷靜期在司法實踐中已經進行過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它對于減少沖動型離婚的數量有很大的幫助。確實,雙方婚姻關系的解除,并不僅僅是解除男女雙方的關系,在審判實踐中,子女的撫養、老人的贍養都可能會因為沖動型離婚而導致很大的影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夏吟蘭認為:離婚冷靜期規定的目的不是限制離婚自由,它實際上是保障離婚當事人對離婚問題的意思表示是真實自愿。為了防止當事人一時沖動草率離婚,甚至規避政策而草率離婚,要求在冷靜期內認真慎重的考慮是非常有必要的。
法律保障離婚自由,但增加一個“冷靜期”可以給輕率離婚的夫妻一段重新審視自己婚姻的機會,在商定子女撫養安排及財產分割方案上更為慎重,甚至避免一方受另一方欺詐而草率離婚。
不姑息,是享有自由的權利
與此同時,這一劑“后悔藥”也引發了社會大眾對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例如“冷靜期是否不利于保護受家暴的當事人?”對此,民政部于2020年12月4日回應:“冷靜期”只適用于夫妻雙方自愿的協議離婚,對于有家暴情形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離婚并沒有“冷靜期”的規定。專家也表示,對于存在家暴、遺棄等情形,當事人雙方達不成離婚一致意見的,可以選擇訴訟離婚,不受“冷靜期”制度的約束。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離婚都需要經過30天的冷靜期,如果訴訟離婚中,因為出軌、家暴、賭博、吸毒等違法行為導致婚姻破裂,法院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倘若當事人遭遇到家暴,應當注意收集證據,及時向法院起訴離婚,爭取盡快判離。
民法典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法律,其立法目的是維護家庭關系及社會和諧,而離婚冷靜期作為民法典的亮點之一,更是婚姻關系的“后悔藥”、社會穩定的“調和劑”。筆者認為,現今社會飛速發展,快節奏生活會使人們更為忙碌與充實,同時也產生了焦慮、煩躁等眾多負面情緒,少了沉淀和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冷靜期正是一個增加夫妻平心靜氣地溝通和交流的存在。設置離婚冷靜期,通過法律手段反對沖動離婚,必將為和諧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亦是立法之本意所在。我們應當客觀、理性地看待法律,支持和擁護新法的實施。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主任、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