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經過8年的艱苦談判,2020年11月15日,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簽署了歷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標志著區域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由東盟10個成員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和韓國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將消除貿易壁壘,惠及世界1/3的人口和地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經濟學家估計,在我們面臨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際,RCEP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增加1860億美元的收入,這一協議的簽署無疑令人歡欣鼓舞。
更重要的是,RCEP將促進亞洲的長期一體化,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加入更先進的貿易協定奠定基礎。
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期間,中國需要適應受經濟不確定性和全球價值鏈斷裂影響的后疫情時代。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多邊貿易協議,也是第一個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多邊貿易協議,RCEP最終會取消約90%的關稅,這與中國的“雙循環”戰略十分吻合。中國的“雙循環”戰略旨在提高自給自足能力,同時實現與全球市場的多元化融合。
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RCEP的共同原產地規則將使跨境貿易更簡單、更便宜,從而保證中國企業能夠優化國內市場和地區之間的資源配置。
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等RCEP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聯系在電子制造等領域不斷深化。2020年上半年,中國從東盟進口的集成電路增長23.8%,對東盟的出口增長29.1%。東盟已經超過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RCEP也與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計劃、將海南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港的計劃相契合。
重要的是,RCEP符合中國“雙循環”戰略的另一個核心目標:促進國內消費。中國消費者的崛起已經成為后疫情時代最有希望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中國政府將在“十四五”期間,通過提高生產率和工資、加強社會保障網、擴大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經濟機會來進一步增加消費支出。
2020年11月初,中國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進口22萬億美元的商品。RCEP經濟體中的企業、工人和農民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中國作為RCEP主要進口國的角色將抵消其作為出口大國的地位,并有助于平衡RCEP協定內的貿易動態。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如果RCEP嚴重加劇成員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會造成緊張局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跨境貿易和投資將擴大中國“雙循環”戰略與RCEP之間的協同效應,加強該協定作為深化區域一體化工具的凝聚力和可行性。正如美酒一樣,東盟的各項貿易協定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醇香。
對中國而言,RCEP可能成為達成更多貿易協定的奠基石。例如,RCEP促進了中國與日本和韓國締結三邊自由貿易協定。RCEP也減少了中國加入CPTPP的障礙。
此前,國內的一些聲音曾對中國加入RCEP表示懷疑,更不用說彈性較小的CPTPP了,后者被視為更高標準貿易協定的先行者。RCEP的成功將有助于平息國內的反對聲音,而改革使中國經濟在知識產權、市場準入和外國投資等問題上更接近CPTPP的規則。
這兩個區域協定絕不是相互排斥的——有7個國家是這兩個協定的成員國。事實上,它們可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互補軌道:對較發達經濟體實施嚴格的CPTPP,對亞洲發展中國家實施要求較低的RCEP。而中國最終可能會在亞太自由貿易區或其他機制下幫助這兩個協定架起橋梁。
鑒于美國總統拜登愿意就其前任放棄的貿易協定重新展開談判,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有朝一日可能會被納入其共同的貿易規則保護傘之下。這不僅有助于穩定中美關系,還可以為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提供范例。
近年來,國際貿易與合作在民粹主義、保護主義以及當下疫情的重壓下受到影響。疫苗研發過程中出現令人鼓舞的消息,加上拜登大選獲勝,讓人們對2021年翻開嶄新的一頁滿懷憧憬。當然,作為亞洲一體化和中國持續開放的催化劑,RCEP也是另一個讓人們興奮不已的理由。
·來源:《南華早報》
·編譯:陳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