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農業械化發展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根本問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十分關鍵。 本文通過市場調研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機械化發展;問題與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國計民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分重要。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與我國的經濟總體水平不相適應,其發展遠跟不上經濟總體發展的需要。 因此,我國農業正在實行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轉化。
在近些年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升級、農業現代化轉化的過程中,農業機械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取得了相當可人的成效。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技術變革的結果,它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關鍵要素和象征。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制造水平不斷提升,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首先,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設備在選種、耕種至收割等生產全過程的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民增收,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質的提升。 其次,農業機械的應用在發揮先進的生物技術、增強農產品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農作物的品質方面也有著極強的功能效應,有效地提升了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 再次,農業機械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相結合,能夠改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農產品精加工、農產品運輸和包裝的產業化,最終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綜合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業效益的提升,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和快速發展提供支持,是農業現代化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 因此,分析農業機械化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不足之處,研究其解決策略,對進一步推廣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穩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相較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較為落后,起步較晚,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見表1)。 并且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存在著嚴重地域不平衡的現象(見表2),因此,迫切需要國家加大支持力度,以促進其健康、可持續和協調發展。
1. 1 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
盡管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使用總量和使用率增加,但是在其結構上存在著明顯不合理之處,“三多三少”現象明顯,需要進一步優化。 所謂“三多”,是指小型的農業機械多、動力型機械多、小型低產能生產企業多;“三少”指的是大中型農業機械少、配套機械少、規模化生產的大企業少。
之所以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與我國農業機械的制造技術落后有關。 雖然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較快,但是在農機產品生產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著較大差距。 部分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甚至僅僅相當于發達國家20 世紀70 年代的水平,大量的成套設備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需要依賴國外進口,導致我國大中型農業機械、配套機械供應率不足,配套比率低。 雖然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上第二大農業機械制造國,我國現有農機生產企業達到上萬家,但是規模化的生產企業不足1/5,并且其中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足200 家,僅占規模化企業的1/10。 相比于美國大型的農機生產企業,其總產值明顯居于劣勢。 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不少小型農機企業依靠仿制農業國內外知名企業產品生存,以低水平的價格戰贏得自存的空間,嚴重擾亂了農業機械市場秩序,干擾了大中型企業的良性發展,也因此,不少企業不愿意投入資源在產品研發方面。 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機械制作技術水平的提升。
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差參不齊直接影響了農業機械的作業范圍和作業效率,限制了它在農業生產中作用的發揮,阻礙了我國農業生產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
1. 2 農業機械應用局限性大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雖然農業機械在我國的普及率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性能高、能夠配套性作業的農業機械較少,運輸類的機械較多、水田作業機械較少等原因,其在實際農業生產應用方面依舊受到不少的限制,不同農作物或是不同的農業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差異顯著。 根據《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稻谷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但是在其生產和收割環節主要依靠的還是傳統的手工作業,其中播種、插秧環節的機械化作業率僅為2.2%,收割率僅為2. 5%,遠低于全國農產品的平均機播水平和機收水平。 如此低的機械化程度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了糧食產量。
農業機械應用局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部署速度緩慢。 由于缺少宣傳和推動,很多新的農業機械設備的實際推廣效果不佳,農民往往在看到收益之后才愿意接受新技術或新機器。 再加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也影響了農業機械的應用。 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農民經濟收入增長較快的地區對農業機械的購買和使用率較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也相應較快。反之受到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經濟收入的制約,農業機械的應用與普及也較低。
1. 3 農業機械利用不充分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的使用水平遠遠沒有達到其實際預期效果。 根據有關研究認為,當前我國農業機械的管理服務水平較低,農業機械的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未完全形成,后期維修、管理、培訓、服務不夠規范,再加上我國農村教育體系不夠完善、農民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等客觀事實的存在,影響了農業機械的實際操作和利用效率,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推進。 因此,要想充分開發利用現有的農業機械,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應該要從2 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要提升農業機械營銷機構的售后服務水平;二是要加強農業機械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對農業機械的了解和認知程度。948220BE-E294-4F4F-A89D-0F5BE7D52913
2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建議
2. 1 突出重點,加快各類農業機械標準化的研究
促進和提高農機生產企業對農業機械標準化重要性的認知,從政策法規和行業規范的角度確定農業機械標準化的指導方針和總目標,強化農機生產的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推進農業機械生產的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加快新技術、新型農業機械的研發與創新。
2. 2 建立示范性基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
先進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需要配套相應的技術指導。要想發展現代化農業,必須將機械化生產與細致完善的技術指導相結合。 農機產品的使用最后還是要落在農民身上,因此,其效用的發揮與農民文化素質和使用能力關聯緊密。 農機產品不僅要實現技術創新,更要能將這種創新落到實地,讓農民能夠切實掌握到其操作方法與應用手段,可以將其真正落實到農業生產中來,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從1953 年開始,我國農技推廣體系初步建成,經過60 余年的發展,推廣體系已基本成形,技術服務網絡格局也已經基本建立(見表3)。
在我國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已經基本完善的情況下,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業機械推廣機構的功能落地,使農機操作、維修技術培訓及示范演示會切實貼近農民需求成為了當前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中之重。
2. 3 加快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配套的農業機械的研制與生產
農業部門應根據農業發展結構和規劃的調整,配套實現農業機械生產的結構調整,將重點放在大、中型機械、發動機、輔助設備、配套機具以及高性能機具的生產中來,以促進農機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2. 4 大力加強農機服務產業化、社會化
要想實現農機產業規模化,一定要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條件相適應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加強使用指導。 分散化的農業機械使用不僅水平低,總體經營效益也比較差,在當前農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較低的現實條件下,應該鼓勵有實力的農機大戶組建專業的農機服務隊,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化管理,規范服務組織建設,推動農機產業逐步向專業化、標準化、社會服務化轉變。
2. 5 優化政策環境,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業機械的發展,從政策制定方面為農機發展提供宏觀的政策保障。
其實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我國農機產品價格方面就實行了一定的補貼和優惠(見表4)。
盡管我國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對農機生產使用的補貼比例和范圍在逐年擴大,但是依靠我國現有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力度還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地方扶持政策彈性較大,仍然不能滿足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加強并完善相關的法制建設,為農機廠家的規模化、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和規范。 其次,加大投入,為農機企業的科研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持。 再次,要在目前的農業機械發展政策的框架內,實施以農業用地面積為基礎的有針對性的農業機械服務資助政策,促進農機產品的使用。 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廣泛適應當前的土地經營模式,不應強迫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而是應該鼓勵廣泛、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推動現有的農村家庭式土地經營轉向大型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 要想實現這一轉變,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通過授予土地所有權證書、機器購買證書、農業生產采購證書、提供購買補貼等方面鼓勵農民使用農機械并普及農機械,幫助農民從中受益。
結束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與挑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產品供給和農民收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先后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為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進一步發揮農業機械化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加強通過農業機械化提高土、種、肥、藥、水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如合理耕層構建,最佳播種量的基礎研究,深施肥,高效施藥和高效用水;
2進一步加強提高土、種、肥、藥、水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究,攻克土、種、肥、藥、水等高效利用所需的農情信息快速獲取技術以及精準耕整、精準種植、精準施肥、精準施藥、精準灌溉等關鍵技術;
3進一步加強提高土、種、肥、藥、水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機械與裝備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
4進一步加強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土、種、肥、藥、水等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羅錫文.對加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J].農業工程, 2011,1(4): 1-8, 56.Luo Xiwen.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J].Agricultural Egineering, 2011,1(4): 1-8, 5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郭棟才,張清河.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J].農業機械學報,1980
[3]臧英,羅錫文,段潔利.廣東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機化研究,2007
[4] 初江,姜麗娟,符全,等. 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發展[J]. 農機化研究,2014(6):16 ~17.
[5] 單愛軍,孫先明,于斌.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促進政策對我國的啟示[J].農機化研究,2017(4):164 ~166.
[6] 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3.
[7] 陳進,陳敏.亞洲發達國家及地區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驗啟示[J].四川農機,2018(5):33 ~35.
[8] 李強,劉忠濤,劉合光.國內外關于農機需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71 ~76.
[9] 朱希剛、劉延鳳.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的意見[J].農業技術經濟,2017(1):17 ~23.
[10] 尹慧英,解英男,李成紅.科技進步貢獻率概念的建立及測算方法[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0,14(3):37 ~40.
[11]國土資源部.全國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與評定主要數據成果[R].北京,2014.
[12]高旺盛.中國保護性耕作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13]胡煉,羅錫文,林潮興,等.1PJ-4.0型水田激光平地機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4.948220BE-E294-4F4F-A89D-0F5BE7D5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