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婷婷 胡芬
最近筆者上了一節建構主義視角下的餐桌禮儀閱讀課,因思路清晰,課件制作精美,引導學生發展多種能力,得到了眾多老師的一致好評。現將創作過程敘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作為攀枝花市市級科研課題“初中英語支架式閱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組的成員之一,筆者根據教學實際和教學重難點選定了九年級的一篇餐桌禮儀閱讀文章Unit 10 Section B 2a-2e作為閱讀教學展示課的研究對象。根據該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結合本課教學實際,我們課題組的成員一起初步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模式:
(一)情景鋪設:根據課文的內容,師生共同導演和拍攝短視頻,在課堂開始時播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老師為學生搭建支架,在師生問答中逐步過渡到文本信息。
(二)思維導圖與信息轉換:老師通過以Mind Map的形式,逐步把文本的梗要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文本的大意。在此過程中,也會穿插重要詞匯和短語的教讀以幫助學生理解。信息轉換是把文本中某些重要的細節,通過表格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是對支架中的信息進行細化,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
(三)文本挖掘: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搭建一個互為“支架”的合作平臺。通過該平臺,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剖析,挖掘文本內容的深層含義。
(四)延伸建構:在足夠的信息整合后,教師在這一步要撤離原先搭建過的支架,讓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實現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加工并適當輸出。
二、指導修改,反復優化
(一)三拍視頻
在拍攝情景導入的短視頻時,積極調動和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同時也得到了組內成員的指導和意見,積極反復修改和拍攝了三個不同的版本,確定了最終的版本。
(二)激烈討論,提煉思維導圖
對于課件里的三個思維導圖,組內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對思維導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稿紙畫了幾十張,最終選定了現有的模式。
三、課堂實施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原有的經驗。
幽默開場,化解學生的緊張心理。“What a sunny classroom!” 說完,學生們會心一笑,于是筆者便開始了開場白:“In the last period, we have learn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able manners.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m? Lets watch a video and find out the mistakes the boy made.” 看到班上熟悉同學的表演,同學們感到很親切。故事的情節如下:
一個從小被家庭溺愛的男孩放學回到家,肚子餓了,就把書包往地上一扔,邊拍餐桌邊大喊大叫:“Mom, Im so hungry! I can eat a horse. Wheres the dish? Come on! Come on!”說話的同時,他還把桌上的筷子插到了盛滿米飯的碗里。聽到寶貝兒子的聲音,慈愛的媽媽急沖沖地跑過來安慰道:“Oh, my son. Youre back. Wait a minute. ”說完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廚房炒菜,年邁的奶奶步履蹣跚地從廚房端著一碗碗飯菜,一放下熱乎乎的碗就把手放到耳朵上。與忙碌的家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男孩一直沒有挪動步伐,而是拿起筷子興奮地邊敲到飯碗,邊唱起了最近的抖音神曲。看到喜歡吃的菜上了,男孩立刻把他們挪到自己旁邊,把胳膊肘放到餐桌上,還沒等長輩上桌,就吧唧吧唧地吃起來了。在吃的過程中,奶奶還一直在給寶貝孫子夾喜歡的菜。中國家庭典型的溺愛式、錯誤型餐桌行為被這三個同學演活了,同學們看到很認真,時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看完視頻,老師展示了4個圖片,提了四個問題:“Yes or No?”把視頻的內容進一步呈現,也為下文的中國留法學生的經歷做好鋪墊。
(二)思維導圖與信息轉換。
通過兩個思維導圖和一個表格,把短文的文字用圖標的方式轉換成為更為直觀的形式,讓學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鍛煉學生思維,為學生的語言輸出和進一步發展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在學生具有足夠能力,到達一定高度后,教師也適當地撤離支架,實現學生的獨立和自由發展。
(三)文本挖掘
運用簡潔的思維導圖3,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搭建合作平臺,挖掘出文章的隱含,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意圖。
(四)延伸建構
通過直觀有趣的視頻,讓學生更一步了解法國的其他餐桌禮儀。也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在各國文化差異的背景下怎樣做一名有文化意識的中學生,從而讓學生構建出自己的文化觀。
四、探究與反思
(一)成功之處
課堂以師生共同導演和拍攝的小視頻導入,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了同學們的興趣。接著,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脈絡,并有效地運用了支架式教學模式,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課件精美,形式新穎,內容直觀,讓學生在了解文章內容地同時,也對重點詞匯和短語進行了學習。課堂用語簡潔、流利、標準。最后通過小視頻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國餐桌禮儀,讓學生學會入鄉隨俗,融匯中西文化。總之,這是一次較成功的閱讀示范課,有較強的推廣意義。
(二)不足之處
學生活動設計得還不夠豐富,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不夠洪亮。
(三)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地方
1.語言點在何時呈現比較合適?
本研究在思維導圖的呈現過程中,邊梳理文章脈絡,邊穿插重要詞匯和短語的教讀,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種方式既新穎,也對教師能力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一定挑戰性。同時,也是在研究過程中有一定爭議的,語言點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何時呈現更合適,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2. 延伸構建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本研究在結尾處展示了法國的其他餐桌禮儀,但略顯匆忙。也通過教師提問使學生思考在各國文化差異的背景下怎樣做一名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中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識。但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在課后進一步的引導。
參考文獻:
[1]趙培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 2020(22): 202-203.
[2] 楊雨琪. 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 2020(17):178-180.55ACBCEA-739B-4A55-A5A1-86310AC0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