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旭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課程;統整路徑
一、引言
一種新的學習行為習慣總會引發相關的策略思考,如果是關于有效學習這種思考行為習慣,那么就需要整理有關有效學習的方式方法。在處理課程工作的相關問題的時候,最終都需要明確落實到實際的實踐工作中,那么實際的工作目標就很重要,同時在實踐工作前還需要對理論進行構建。基于以往工作方法論給出的指導,先要確定實踐目標,再在實踐目標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問題思考并找到相關對策。
二、語文科統整
聯系語文發現,語文是廣博形象的人類認知信號,關于新課程下的語文,最好的就是文字與段落,這也是能最準確地表達關于語文思考過程的課程語文。文字作為一種最為嚴謹精確的語文符號不是學生通過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因此還需要增加更多相關的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安排在學生最有表達愿望的時候,例如課堂中,老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的需要和學生認知的需要增加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不要局限在課本中的死知識點和課堂時間上,充分發掘學生的好奇心。
案例對照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總能使學生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又不至于過于天馬行空毫無邏輯性質,在記錄語文有效學習中,可以引導毫無寫作技巧的學生從案例中參考得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模式,通過增加學生對寫作方式的理解,增強其記錄語文有效學習的熟練度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讓寫作習慣告訴學生生活無處不有效學習,處處都有學習的學問,處處都有語文的腦洞,時刻都是思維火花碰撞的過程,養成記錄語文學習過程的習慣不是那死板的家庭作業,而是我們多姿多彩的學習生活所需要的一大樂趣。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習慣特征,就應該在教導學生養成語文有效學習記錄習慣的過程中完善適合小學生的記錄模式。調查發現小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由于認識的文字和會寫的文字還比較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比較吃力。面對這類情況,教師可以參照小學語文寫作的教學模式,或者以萬能的寫作模板嵌套,從基本的格式規定入手,循序漸進地增加學生的寫作能力,待到學生提升了一定的熟練度之后就可以擴充學生在寫作方法上的知識,例如課堂前、課堂中、課堂后的思維有效學習課程,以此增加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把不懂的主動向老師提問等。需要注意這些行為上的引導最終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非是引導到教學結果上。通過簡略的模板課程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寫作熟練度,待到熟練度形成以后就需要引導學生擺脫模板的束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用自己理解和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加以實踐。一般來說以往的教學經驗為了追求教學結果就將學生的寫作引導到過渡的課程思維上,卻不知道這樣的引導忽視了學生探索表達思維的過程,學生不能有自主探索的自由,僅僅只是追求一類課程化的結果依舊只是把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變成教條,逃離不了刻板的教學方式就無法制造學生的想象空間,沒有自主性,又怎么談論興趣發展[1]。
三、語文科與學習生活的統整
我們知道了生活中對學生行為中無處不在的影響,就知道課程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光是有方向還不行,還需要有能夠具體實施的方法論,而這同樣也需要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活是孩子們學習最好的老師,從后天性教育培養學說來看,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孩子的人生經理對他的影響,再加上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個人。同樣我們再引導孩子們學習并培養道德素養的時候一定要主要這一點,決不能課程化地培養,扼殺孩子的天性,使其在無法真正地形成個人的獨特性格,這也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視的。按照這個思路來說,教育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決不能是教條式的,而是僅僅在生活上給孩子們一定的指導,在孩子自由發揮創造力的時候又不會過多干預的角色。同樣還需要指出教科書絕對也不能是規范的權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們具體的生活情況來引導,教科書只能作為參考規范,要給孩子留下一定的創造和思考的空間。實際上,這也并不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很難做到這樣的平衡,在孩子的自由思考和教科書的規范中總能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促進孩子認識并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例如孩子的趣味生活伙伴,也就是游戲。對于孩子來說,生活無處不游戲,游戲的一大好處就在于其能夠在趣味性的開發尚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的智力,好的游戲對孩子的道德素養也有一定的教化意義。
關于實踐結果,在理論的指導下,一部分的學生園成功地將游戲與課程融合在一起,在實際教學中逐漸形成了生活化的系統課程課題。生活中不僅僅只是尋常的吃喝睡之類的生存需要,還有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就是通過游戲式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出一雙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眼睛,使孩子們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幫助父母做家務、幫助同學克服困難,誠實守信,真誠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們,這樣的優良品質更需要讓孩子們從學生園就開始培養,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并終生學習下去[2]。
四、結束語
有效學習是學生抒發內心世界最好的表達課程,而小學生在學習有效學習以及用有效學習記錄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主動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面對某些難度大的知識點又是如何理解的,能通過語文課程具體地表達出問題所在,不懂的原因以后,學習就會有了方向感。再者有效學習模式絕對不能是也不能成為新的作業負擔,讓有效學習重新變成新的學習負擔,不但使有效學習的表達需要被忽視,還會變質成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新形勢。
參考文獻:
[1]孫鳳霞.”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統整路徑的新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21(39):4.
[2]梁修琴.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路徑思考——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分析[J].課外語文,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