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燕 陳佳柯
我國對針織塑身內衣的標準有兩個,分別是彈力型和調整型針織塑身內衣標準,兩個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利于規范市場上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其中《針織塑身內衣 彈力型》行業標準FZ/T 73019.1—2017已于2018年實施。
塑身內衣,有時也叫美體內衣,隨著年輕女性對身體形態越來越重視,塑身內衣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塑身衣是指利用彈性面料的壓迫束縛性,來調整人體脂肪分布,從而實現美體修身、重塑人體形態的功能[1]。
我國對針織塑身內衣的標準有兩個,分別是彈力型和調整型針織塑身內衣標準,兩個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利于規范市場上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其中《針織塑身內衣 彈力型》行業標準FZ/T 73019.1—2017已于2018年實施。《針織塑身內衣 調整型》行業標準FZ/T 73019.2—2020(以下簡稱新標準[2])于2020年發布,代替了舊版標準FZ/T 73019.2—2013(以下簡稱舊標準[3]),并于2021年4月1日實施,修訂后的新標準適應了當前行業現狀,符合時代需求。鑒于該標準前后存在著諸多技術差異,因此本文對FZ/T 73019.2—2020《針織塑身內衣 調整型》修訂的內容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分析。
新標準明確指出“不適用于年齡在14歲及以下的嬰幼兒及兒童服裝”。這是由于14歲及以下的兒童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雖然調整型針織塑身內衣是以經編、緯編針織面料為主要材料制成的,但由于彈力較小,內衣所帶有的支撐部件會對人體有著或強或弱的牽引或約束,舒適性較低,不利于嬰幼兒及兒童服裝使用,因而新標準明確不適用這一類人群。
新舊標準的產品內在質量指標對比見表1。
2.2.1 增加了里料的色牢度、拉伸彈性回復率直向和成品洗后允許露氨綸數指標
調整型針織塑身內衣通常是由多部位多層不同面料拼接制成的,舊標準沒有對色牢度測試部位作出明確規定,造成了生產企業和檢驗機構對是否控制里料色牢度質量和檢驗測試理解不一,新標準明確了里料需要測試并給出了具體指標,有利于企業進行產品質量控制。
拉伸彈性回復率在舊標準中規定只考核產品的圍度方向,如果不是彈性材料不考核。新標準對彈性材料直向和橫向的拉伸彈性回復率均進行考核,如果是機織面料、花邊、蕾絲料或者不含彈性纖維的針織面料/里料,新標準規定不考核。
成品洗后允許露氨綸數是新標準新增的一個項目,考核的是成品含氨綸面料的外層表面。這是由于氨綸絲具有高斷裂伸長、低模量和高彈性回復率特性,含有較多比例氨綸絲的面料在洗滌后可能會出現露白,不但影響產品的外觀,還影響了產品的使用性能,生產企業需注意該項目,加強工藝研究,以減少不合格項目的發生。
2.2.2 調整了耐濕摩擦色牢度指標
對濕摩擦色牢度,新標準取消了優等品和一等品對深色面料降低半級的要求;對合格品,新標準比舊標準提高了半級。這是由于隨著紡織織物染整技術的發展,產品品質也相應提升,因此提高深色產品色牢度的等級是有必要的。
2.2.3 纖維含量要求變化
舊標準纖維含量是按FZ/T 01053規定執行,FZ/T 01053已經被GB/T 29862所替代,因此新標準采用GB/T 29862作為纖維含量指標判定的依據。
新標準修改了縫制規定,刪除了縫制時所用的平縫機、包縫機、繃縫機等針跡密度規定,規定不管使用哪種縫制設備縫制,其所有部位線跡松緊要適度,確保拉伸后不斷線,同時建議繃縫、包縫線宜采用彈力縫紉線。
由于新標準給出了調整型塑身內衣的種類,如塑身胸衣、塑身內褲、塑身腰封、短塑裙、有杯連體塑身衣、有杯連體塑裙、挺背衣/塑身衣、連體挺背衣/連體塑身衣、連體塑裙等等,因此新標準在舊標準的基礎上,補充了部分產品的成衣規格測量部位示意圖。
新標準規基于項目的變化對判定規則進行了修訂,使判定規則更加簡潔合理。
新標準修改了部分產品的號型標注,使得號型標注更為清晰明了。新標準規定號型以罩杯代碼、適合于人體的胸圍(下胸圍)、腰圍、身高(單位為厘米)表示。罩杯代碼和下胸圍的定義按FZ/T 73012規定執行。不同種類的產品號型標注如表2規定。

表2 不同種類的塑身衣產品號型標注
新標準明確了調整型針織塑身內衣不適用于年齡在14歲及以下兒童,新增項目考核可以使得產品更加符合實際消費需求,也符合消費者的期盼。新標準較舊標準在項目考核上更加清晰明確,能夠為企業產品質量控制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同時也規范了檢驗機構的操作,同時在質量監管上更加有章可循、嚴格和科學。一些項目指標的提高特別是耐濕摩擦色牢度的提高對生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生產企業認真研讀標準,嚴格管控產品質量,生產出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