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曙強 成廣明 陳麗麗
30支(19.7tex)棉50/維50混紡紗既有純棉的光澤柔和、吸濕強、透氣的優點,又兼備維綸強力高、耐酸耐堿、耐霉耐蛀的特性,拓展了產品用途,而且該產品選用一般品質的細絨棉,使成品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優勢。但棉纖維含有短絨、雜質;維綸纖維蓬松、抱合力差,易纏繞、粘連,易充塞針布,可紡性差,為增加可紡性,兼顧這兩種差異較大纖維在混合生產過程的不同要求,本文通過對前紡工藝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增加了清花、梳棉兩關鍵工段的可紡性,降低生產難度。這樣既獲得棉50/維50混棉的開松、分梳、落雜效果,又盡量減少纖維的損傷,確保了“生條”的內在質量,為最終成品質量提供了保障。
選用長度大于28.8mm的細絨棉,要求成熟度在1.60~1.70之間,馬克隆值在4.5~4.8之間;短絨率(16mm以內)15.2%以下,含雜率小于1.4%。維綸纖維長度為38mm,細度1.4D,公定回潮率5.0%,含油率0.5%,比電阻5×109Ω,卷曲率3.0%。
因為維綸吸濕性滯后于棉纖維,將維綸包拖入車間松包,至少放置24小時預處理。這樣能使維綸與車間的溫濕度達到平衡。在后道生產時能使其與棉充分均勻混合,減少纏繞和粘附機件。
經過抓包機抓取棉和維綸原料,通過混棉、開棉、清棉、梳棉、并條、粗紗、細紗、自落筒,形成成品紗,具體工藝流程如下:抓包(A002)→混棉(A035)(A045凝棉器)→開棉(A036)(A045凝棉器)→棉箱(A092)(A045凝棉器)→清棉機(A076)→梳棉(A186)→并條(FA311)→粗紗(A454)→細紗(FA506)→自落筒(村田08)。
在圓盤配棉時,按照棉纖維回潮率8%,維綸纖維回潮率5%,為確保成紗的混紡比,棉與維綸的重量比例1.03:1配置。而實際在清花、梳棉工序,因為棉纖維落雜量比維綸高2.5%左右。 則實際棉與維綸重量比例為1.06:1。擺盤時棉包與維綸包相間堆放,做到均、勻、平,實。
2.4.1 清棉工藝要求及工藝參數
設計工藝要求為干定量402g/m;卷長36m;伸長1.07;卷重15.5kg。本著勤抓少抓的原則,減少疏密打手每次的抓取量,設計小車下降距離為2cm,打手片伸出肋條距離為3cm,小車運轉率90%以上。
2.4.2 雙打手混棉機工藝要求及工藝參數
設計水平簾與角釘簾的線速比為8:1,這樣增加開松度,增強“平鋪直取”的效果,有利于混棉。同時,鑒于維綸纖維比棉纖維易開松,適當放大隔距(具體見表1),這樣既減輕了維綸纖維的損傷,又保證了對棉纖維開松除雜的效果。為增強開松度,適當加快均棉羅拉速度至286r/min。因為開松度直接影響疵點、雜質的分離、消除,適當打擊既保證了開松又避免了過度,過量打擊造成纖維損傷和打碎雜質。因此,雙打手速度適中(第一打手502r/min,第二打手610r/min),小豪豬打手速度視純棉品質情況(成熟度)在950r/min~1100r/min調節。

表1 混棉機工藝設計隔距或角度
噴口大小影響凝棉器的吸風效果。因此設計噴口調節范圍50mm(40 mm~55mm);噴風量1052r/min。噴口除塵刀調節范圍22mm(15 mm~30mm)。
2.4.3 開棉機工藝要求及工藝參數
采用梳針打手,利用其開松度好、打擊力度比豪豬打手小的特征,對于棉、維綸兩種不同性質的纖維,做到梳打結合,以達到不損傷維綸纖維而又能消除棉纖維中的雜質,使得整體開松效果不受影響。具體工藝見表2。

表2 開棉機工藝設計隔距
梳針打擊速度680r/min,給棉羅拉76r/min。梳針刺入棉層,一邊打擊,一邊梳理,撕扯棉束較小,其開棉作用較強,同時,由于開松度好、纖維損傷少,對加工純棉較短的纖維有一定優越性,并有利于維綸的開松、梳理及疵點消除。設計打手至剝棉刀采用緊隔距1.8mm,以減少返花及棉層反復搓轉打擊,減少棉結。
2.4.4 清棉機設備改進措施工藝要求及工藝參數
加大“野人頭”壓力(比純棉要增加20%~25%),并加裝粗紗吊架。用6~8根粗紗導入凹凸羅拉中棉層,以防棉維卷回彈性蓬松,造成“粘卷”“剝皮”,影響梳棉工段生產,增加“生條”不勻率。控制剝刀隔距,防止過松“返花”,產生“棉結”,過緊造成軋花,影響生產。
純棉與維綸在清棉中,維綸纖維比棉纖維易開松,所以打擊速度要低些,但打擊數過低,又不易對棉纖維除雜和開松;過高,又使纖維斷裂損傷,易產生棉結,為兼顧兩種纖維對開松、除雜的不同要求,以混合棉每25.4mm打擊數33左右為標準,綜合打手速度控制在950r/min左右,以混合棉順利過通道為標準,風扇轉速控制在1200r/min左右。將打手—剝刀隔距,適當放大3mm,打手—塵棒隔距,適當放大,進口10mm,出口18mm。
工藝要求為干定量20.56g/5m,配合率100.1%。針對混合棉中維綸纖維抱合力差、蓬松、不易成網、易破邊,梳棉機改為皮圈剝棉。采用多梳多排雜、易轉移、少傷纖維、防纏繞的工藝原則。因合成纖維(維綸)與天然棉纖維本質上的差異,且各占50%比例,在針布選擇上偏向紡棉的型號,有利于對棉纖維的分梳除雜,并加快蓋板速度排除短絨;工藝設計上兼顧維綸纖維的特性,適當降低速度,錫林與刺輥的速比為1.76,加快轉移,減少纖維損傷。
2.5.1 錫林
考慮到混合棉中維綸纖維摩擦系數大、易纏繞、易塞針布,而棉纖維對梳理除雜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選用齒淺、工作角大、齒密適中、既有一定纖維凝聚量又有較強的纖維釋放能力,型號為AC2520×1560、717#的錫林針布。為確保梳棉生條的內在質量,對棉層中纖維的梳理與轉移是梳棉工段的兩項重要工作,選用具有良好從錫林中剝聚纖維的能力,兩者工作角差宜大、易轉移,型號為AD4032×02075、430#道夫針布。
2.5.2 速度
錫林速度快,使分梳能力增強,離心力加大,對分梳、除雜有利,但易造成纖維斷裂、損傷,且相應道夫速度亦要加快,這樣對質量不利;如道夫速度過低,又嚴重影響產量,故選擇錫林336r/min,道夫20.75r/min。
刺輥速度與分梳、落雜、轉移關系很大,因混棉中維綸纖維摩擦系數大,不利轉移,故速度相應要慢,如混合棉層中雜質、并絲較多,則速度相應放快些,選擇刺輥910r/min。
蓋板速度加快,可提高棉網質量,有利于清除、并絲,減少棉結。但蓋板花多,降低制成率,增加生產成本,選擇蓋板速度109mm/min。
2.5.3 隔距
給棉板—刺輥隔距。此處為握持分梳,刺輥鋸齒既要充分梳理,又不損傷纖維,同此隔距有密切關系,同時,還要除雜,選擇刺輥—給棉板0.3mm;至除塵刀0.48mm。
錫林—刺輥隔距。此處是刺輥上纖維向錫林轉移的重要條件,轉移越多、越早,越好。選擇刺輥—刺輥0.18mm。
錫林—道夫隔距。此處關系到錫林的轉移和道夫的凝聚作用,選擇錫林—道夫0.11mm。
錫林—蓋板隔距。此處是單纖維分梳,是分梳的主要區域,隔距較小,有利于分梳及并絲的清除,但傷纖維,易纏、繞、塞,為避免上述矛盾,采用兩頭大、中間小的工藝隔距:10∶8∶8∶8∶9。
采取二道均為8根并合的工藝配置。既考慮不增加并條機臺數,又保證纖維充分混合。工藝分配:頭并采用分擔牽伸形式,主要起混合、整理、預備作用;二并采用集區牽伸,增強前區牽伸能力,提高纖維伸直度,改善均勻度,以此提高“熟條”的條干水平。
頭并(8根):干定量16.95g/5m, 配合率99%,羅拉隔距12 mm×7 mm×18 mm;后牽伸倍數1.65;喇叭口3.2mm。
二并(8根):干定量14.7g/5m,配合率99.4%,羅拉隔距11mm×7mm×18mm;后牽伸倍數1.25;喇叭口3.0mm。
干定量4.24g/10m; 配合率98.4%。
后區大隔距、適中的牽伸倍數(維綸纖維摩擦系數大),以確保混條中纖維的充分伸直;前區緊隔距,較大主牽伸,且搖架重加壓,以提高條干水平。捻度中等偏大、小伸長,有利于細紗工段成紗質量。羅拉隔距23mm×38mm; 后牽伸倍數1.19; 捻系數89; 集合器8mm; 隔距塊5mm。
設計要求為:棉50/維50、19.7tex;公定回潮6.5%;配合率95.6%。
減少后牽伸倍數既提高主牽伸,有利于消除纖維后彎鉤(相比于纖維前彎鉤,纖維后彎鉤難以消除,纖維后彎鉤必須經過細紗機的高倍牽伸才能消除),又與較大的后區隔距相配置,對混條的纖維起良好的均伸作用,為前區提供結構緊密、較均勻的紗條。
前區小隔距、小鉗口、重加壓、擴大摩擦力界,有效控制浮游纖維的運動,使浮游纖維變速點前移,提高條干均勻度。采用適中的捻系數318。根據織物的彈性、手感、服用性等不同要求,可選用不同捻度,一般針織物要低一點,機織物要高一點。
采取中速卷繞、小張力的工藝,紗速1200m/min,張力3.0V。清紗器工藝參數見表3。

表3 清紗器工藝參數
通過上述工藝方案的實施, 解決了棉、維綸纖維混合紡紗中的難點,其生產棉50/維50、19.7tex混紡紗,強力高、條干均勻度好,質量達到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