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鵬
(寧波華東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浙江 寧波 315000)
地質災害是由于水、大氣等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人為環境造成的,所以對人或財產均會造成不可抗力的損害。按照災害影響來看,地質災害可以分為環境地質災害與人為地質災害。由于人類的進步,對地質環境也相應造成了影響。人類的進步,帶動了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械被建造出來,比如地鐵的建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條件,但是隨著地下交通工具逐漸增加,地面塌陷的事故頻發,不僅如此,礦產資源的開發,同樣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礦產資源的開采引起的地質災害更為頻繁。這些災害都屬于人為參與的地殼運動,極大地影響著全球地質的變化。自然災害也是不可避免的災害,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間而加重,因此,地質災害亟待治理,防止地質災害侵蝕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地質災害并不是突然性的,而是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會逐漸顯現,但有時候地質災害的突然發生,人們往往措手不及,進而造成人身與財產的損失。因此,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速度不同,本文將地質災害分為緩變型地質災害、與突發型地質災害[1]。地質災害普遍為:滲透造成的水土流失、工業生產廢水造成的土地污染、人類破壞林地造成的荒漠化、河流沉積物造成的瘀滯等。以上地質變化是需要長時間的變化才會形成的災害。還有一些地質災害會突然發生,如地質震動、崩塌、滑坡、地下空間坍塌災害等,以上災害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災害。
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緩慢,只要人們小心預防,并加強控制力度,是可以提前預知的,有充足的時間作出反應。因此,緩變型地質災害通常只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現象并不多見。但是,由于其發展緩慢的特點,災害的后果在短期內并不明顯,屬于較難治理的災害。而突發性地質災害會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并且發生的過程也很快,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預測的,不能作出有效的應急計劃,造成不可預計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人員傷亡的現象。本文將地質災害分為幾個等級,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地質災害的等級分為3級,一級屬于重大災害類型,經濟損失較大,人員傷亡較多,對城鎮、交通、江河、礦山等社會資源造成較大的影響;二級屬于中等類型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處于中等水平,對城鎮、交通、江河、礦山等社會資源影響力也在中等水平;而三級屬于小型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均比較小,對城鎮、交通、江河、礦山等社會資源造成的影響偏小。確定地質災害等級,有利于人們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創造條件。

表1 地質災害等級
在確定地質災害等級后,本文對其地質條件進行勘查,一般情況下,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地勢相對獨特,容易形成山區的氣候特征。四個季節均擁有充足的光照,但是降水量也會稍多,最大降水量為30分鐘68.4mm,全年平均降水量為105.9mm,因此地質較為松軟,容易發生泥石流等災害。本文將地質災害區上半年降雨量繪制成圖示,如下圖1所示。

圖1 上半年降雨量
如圖1所示,為災害地區的降雨量,由于該地區的雨量較多,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可以發現上奧陶系地質、志留系地質、泥盆系地質,以及中生代侏羅系地質,因出現自然降水的情況,會對該地區的地質表面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的土地風化等現象,這種地質表面結構變化不會對礦體的生存環境造成影響。在沉積及風化強烈地帶、殘坡積堆積地帶的土質、巖性裂隙等對地質災害的變化起到一定的主導作用,因此,勘查地質條件是地質災害勘查的重要步驟[2]。
本文根據上文中對地質災害等級的確定,進而引出地質災害的勘查環境,最后基于以上條件,制定地質災害的勘查原則,針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展規律,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勘查方式。然后,調查地質災害地區的歷史進程、地理位置、邊坡變形,以及穩定性發展情況,以報告的形式對其進行穩定性分析,并將勘查方式分為兩部分,即地質災害位置與周圍排水系統的勘查和足部防滑假人系統。首先,對斜坡地質變形進行勘察;其次,在斜坡表面設置排水系統,利用坡角設計將水引導至坡面,排至排水系統內部;最后,對山體滑坡處設置防滑樁,限制斜體位移空間,使地質勘察效果更佳。
我國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發展較晚。1990年以來,我國開始系統化處理各地重大地質災害現象,通過二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逐步提高,完成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目標。但是,由于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不健全,在快速的經濟發展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目前,我國建立的地質災害防治建設單位,在技術人員方面,主要以土木工程師為主,理論性較強,實踐能力較弱,因此,地質災害的勘查與防治均停留在書本上,不能提前備災,部分技術人員對發生災害的相關地質、氣象、水文等信息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此外,機械施工單位、防治材料、勞動合同等均會影響地質災害的治理狀態[3-5]。不僅影響了災害治理的進程,還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更大的損害。另外,由于災害治理區本身就是風險較大的地區,整個施工過程都存在風險,施工過程中事故頻發也是必然現象,但是現如今的施工人員在治理過程中,對突發事件的管理能力較差,導致地質災害不能實時防治。本文將事故發生的過程用圖像來表述,如圖2所示。

圖2 地質災害事故發展過程
如圖2所示,地質災害治理進展與技術人員治理水平與施工管理效果有關。因此,本文對地質災害的建議中比較重視地質災害的調查、設計和管理,有效的地質災害調查有助于防災減災,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也可以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質量。政府加強管理也是地質災害的防治重要手段,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和監督,并成立地質災害應急小組,方便對地質災害進行調查,防止災后重建的過程中二次災害的發生。此外,本文認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嚴格考核,可以全面防治因地質災害造成地貌損失,并對處理后的地質地貌進行嚴格評價,保證地質災害的防治結果真實有效。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發展,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的科學治理理念,以安全穩定、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等性質為基本原則,達到安全第一的治理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而這離不開地質災害的勘查與治理,本文研究以往地質災害治理進展,得出地質災害治理效果較差的結論,因此,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旨在為地質災害的治理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