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羽健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廣東 廣州 510080)
2019年群眾信訪舉報反映惠州市博羅縣龍華鎮柳村村楊知府山存在化學品填埋的情況,導致周邊地表水發出異味擾民等問題,接到舉報后,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博羅分局高度重視,并邀請相關單位對該地開展生態環境損害的初步調查。通過對該地塊進行采樣分析,參考《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V類水標準限值,樣品浸出液中氨氮超4.9倍、氟化物超0.9倍、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超1.0倍、汞超2.0倍,即填埋固體廢物中有害物質浸出后,對周邊地表水造成破壞。
為了進一步查明事件造成的生態損害,通過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結合場地環境調查和監測技術對該地塊按照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調查結果為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及依據。
初步查明調查區內巖土分類、地層巖性分布、地下水類型、含水層分布、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為污染物遷移的因果關系提供基礎水文地質參數,并為環境檢測土壤取樣和地下水取樣建立基礎條件。

圖1 調查區示意圖
此次調查工作的方法主要遵循:①調查方法技術成熟,其技術成果應滿足相關規范要求或行業內專家的認可;②調查方法的選取滿足場地調查檢測采樣技術規范要求;③調查工作量及其質量符合行業技術規范相應條款;④調查方法的選取滿足整體調查工作周期的要求;⑤在滿足上述原則的同時,采取的調查方法,盡量控制成本。因此結合以上原則,此次地質與水文地質調查采取地表地質調查、地質鉆探、水文地質鉆探、水文地質試驗結合地下水動態監測的方式開展。
普通地質鉆孔參照《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環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GB/T 39792.1-2020)、《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環境保護部公告 2017年第72號)、《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9)、《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9)等技術規范,結合初步調查成果,按照“詳細調查階段,對于根據污染識別和初步調查篩選的涉嫌污染的區域,土壤采樣點位數每400m2不少于1個,其他區域每1600m2不少于1個”的原則,擬選取系統布點法對區域土壤進行采樣。
水文地質鉆孔參照《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環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GB/T 39792.1-2020)、《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4-2004)等技術規范,結合周邊的地形地貌,擬在調查區及周邊上中下游方向布設水文地質鉆孔。
普通地質鉆孔的原則為揭穿填土層,入下部基巖1~3m終孔;水文地質鉆孔為揭露目標含水層3~5m終孔。
應結合鉆孔揭露的巖土層分布情況,濾管布設于典型含水巖土層。由于監測不同含水層的情況,因此,在填土層含水層孔旁1-3m范圍內布設水文孔用來監測基巖含水層的情況。
水文地質試驗采取注水試驗、抽水試驗以及滲水試驗,用來獲取各層位關鍵水文地質參數。
由于時間限制,本次調查工作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水文年地下水水位監測工作,為詳實反映調查區地下水水位變化特征,建井完成后,連續監測3天地下水水位;在成孔24小時候進行監測工作,保證地下水水位的準確性。
根據現場勘查,調查區原為采石場采坑,采坑深度不明,東部和南部為采石場采石后形成的陡崖,后覆土回填,東部陡崖高,南部陡崖相對較矮,現狀地表距東部最高山頂高程約20m;調查區內地勢相對平坦,雜草叢生,并已種植大量樹木。
根據調查區內所有勘探孔揭露巖土層情況,調查區內巖土層共分為:填土、原狀土及花崗巖3類。其中,填土分為:素填土、建筑垃圾、疑似異常污泥三個亞層;原狀土分為:砂質粘性土一個亞層;花崗巖分為:強風化花崗巖和中風化花崗巖兩個亞層。各個分層統計簡述如下:
5.2.1 填土
(1)素填土,雜色,稍濕~濕,可塑,表層經壓實,分多層填埋,主要由粘性土組成,局部夾雜碎石等,無異味;其頂板埋深0.00m~8.10m,底板埋深1.20m~11.80m,頂板高程30.00m~59.7m,底板高程25.1m~57.5m,層厚0.20m~11.8m,平均層厚約4.38m。
(2)建筑垃圾,雜色,濕,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碎石塊、碎混凝土塊、煤渣、塑料袋、碎瓷磚等組成,無異味,其頂板埋深1.20m~6.10m,底板埋深3.80m~8.10m,頂板高程52.6m~57.50m,底板高程50.60m~55.30m,層厚1.70m~3.90m,平均厚度約2.55m。
(3)疑似異常污泥,黑色,濕,松散,主要由黑色粘性土夾雜砂礫、碎石組成,略有光澤,無異味;其頂板埋深2.00m~6.20m,底板埋深4.00m~7.00m;頂板高程53.00m~56.30m,底板高程51.50m~55.20m,層厚0.40m~2.00m,平均層厚約0.94m。
5.2.2 原狀土
砂質粘性土,黃褐色,稍濕,可塑,主要由粘性土夾雜砂礫組成,可見石英、長石顆粒殘留;其頂板埋深0.00m~1.40m,底板埋深1.00m~2.00m,頂板高程28.60m~76.2m,底板高程28.00m~75.20m,層厚0.60m~1.00m,平均層厚約0.80m。
5.2.3 花崗巖
(1)強風化花崗巖,黃褐色,塊狀構造,中粒花崗結構,巖芯較破碎,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黑云母為主,節理裂隙十分發育,手捏易碎;其頂板埋深1.00m,底板埋深10.00m,頂板高程75.20m,底板高程65.20m,厚度約9.00m。
(2)中風化花崗巖,青灰-灰白色,塊狀結構,中粒花崗結構,巖芯呈短柱狀,礦物成分以石英、長石、黑云母為主,節理裂隙稍發育,所有孔均有揭露,未揭穿。

圖2 調查區勘探線示意圖
根據勘探成果分析可知,調查區內含水層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和塊狀巖類裂隙水含水層,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包括建筑垃圾孔隙含水層、疑似異常污泥孔隙含水層、砂質粘性土孔隙含水層和素填土孔隙含水層;塊狀巖類裂隙含水層包括中風化花崗巖裂隙含水層和強風化花崗巖裂隙含水層。
6.1.1 建筑垃圾孔隙含水層
建筑垃圾孔隙含水層在1-1’剖面線呈連片狀分布,在2-2’、4-4’、6-6’、7-7’剖面線呈透鏡體分布,其為潛水,富水性較強。該含水層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
6.1.2 疑似異常污泥孔隙含水層
疑似異常污泥孔隙含水層在調查區內各條剖面線均有揭露,其中1-1’,3-3’、5-5’呈連片狀分布,在2-2’、4-4’、6-6’、7-7’呈透鏡體分布,且在3-3’、6-6’剖面線上垂向呈不連續的兩層分布,其為潛水,富水性較強。該含水層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
6.1.3 砂質粘性土孔隙含水層
其主要分布于地下水紅線范圍外的ZK13、ZK15中,為潛水,富水性一般。該含水層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
6.1.4 素填土孔隙含水層
廣泛分布于調查區內,調查區紅線范圍內各孔均有揭露,為潛水,富水性一般。該含水層主要受大氣降雨補給。
6.1.5 花崗巖基巖裂隙水含水層
廣泛分布于調查區內,各孔均有揭露,該含水層主要位于上部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之下,主要接受上層地下水補給。
6.2.1 地下水補給
根據現場調查,調查區內無自然水系,調查區東南側地勢較高,是調查范圍及周邊地勢最高點,其為分水嶺,為上游;調查區紅線范圍內原為采石場采坑,經覆土回填,現在地勢平坦,為中游;調查區東南側為下游。因此,調查區地下水補給主要為大氣降雨補給以及調查區東南側山頭處地下水滲流補給,分水嶺東南側地下水無法滲流補給至調查區內。
6.2.2 地下水徑流
根據地下水水位等值線圖分析可知,調查區內地下水位整體上呈東南側高西北側低,因此,地下水整體上由東南側側向西北側徑流。
6.2.3 地下水排泄
綜合分析可知,調查區內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由東南側往西北側徑流排泄至區外,其次為蒸發。
(1)由于本次調查,調查區北側有高壓電線,無法進行鉆探施工,因此,無法獲知高壓電線下巖土層情況,建議后期采用槽探、洛陽鏟等手段補充勘察。
(2)調查區紅線范圍外僅西北側布置了水文孔,北側未布置,無法獲知精準的北側地下水徑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