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城
(江西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江西 贛州 341000)
巖土工程勘察鉆探技術是復雜地質勘察的重要技術手段,其有效提升其在實地勘察的應用效果。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復雜地貌較多,其無疑增加了礦產資源的勘察難度。此外,氣候、地質、土層結構、水文等環境因素,對勘察的結果也會產生影響[1]。由此可知,以上影響因素均會造成復雜地質條件,進而影響勘察效果。想在復雜地質條件下保證勘察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全面勘察礦區的地理環境,以及相關地質特點,并且利用科學技術,對礦區進行分析,了解地質情況對巖土勘察的影響效果,進而為礦區的開采提供可靠性的依據。基于此,本文對復雜地質環境進行分析,研究礦區勘察技術,促進我國礦區資源的開發,實現科學采礦的技術手段,為采礦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般情況下,礦產資源存在于巖石中,其形成的原因特殊且多,如果沒有精準的勘察技術,礦產資源的開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在勘察時,首先,觀察巖層的具體情況,如果巖石被破壞,采用科學技術、合理分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其次,運用最新采集技術,獲得礦區的相關信息;最后,根據礦區特征、特點、巖石等結構問題,分析礦區的情況,提出多個開采方案,并行研究,擇優選取,保證礦區勘查工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辈焓堑V山開采的基礎,在礦山開采中起到指導作用。詳細調查待開采礦區的地質地貌,是勘察技術進行的基礎條件。了解到真實有效的地貌環境,才能選擇最佳勘察技術,進而得到實際勘察數據,以便后續工作的推進。
在復雜地質環境中,特殊性質的巖土、巖溶等條件,成為本文勘察分析的重要前提。為了后續得到數據的真實性,收集待測礦區的環境、水文、氣候等資料。本文根據不同地質環境的實際條件,運用勘察鉆探技術進行處理;此技術中運用物探、測繪、取樣、原位測試等勘察手段,其原理是收集到真實數據及試驗數據,再通過相關勘察系統進行整理,進而提出多個方案,制定出最優方案。此技術的必要性在于:保障礦區開采的順利展開;提高礦產資源的開采質量;提高開采施工的安全性。
由于礦區的氣候、環境、水文等條件均不相同,造成的復雜地質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礦區的勘察過程中,勘查技術的使用情況相應不同。不同的勘察技術適用于不同的巖性。
在氣候復雜的巖土工程中,其巖性組成成分為粉砂巖,由于氣候復雜,雨水不定時的下降,導致巖層上半部分以泥灰巖為主,夾雜著粘土巖,其內層理復雜,局部出現塊狀砂巖。在氣候環境復雜的礦區,巖層上部均呈現侵蝕現象,其殘留厚度在13700mm~26100mm左右,平均下來每個巖層的侵蝕厚度在16300mm左右[2]。該礦區的降雨量如下圖1所示。

圖1 氣候復雜地質環境的降雨量情況圖
如圖1所示,在氣候環境復雜的地質環境中,降雨量也與其他地質環境降雨量不同,一般地區的降雨量在1~5月份均穩定在10mm以下,在6~8月份為降雨高峰期,9~12月逐漸與1~5月趨近;然而,氣候環境復雜的地質環境降雨量在1~5月份不能穩定在10mm以下,在4月份呈現出小型降雨高峰,7~9月呈現降雨大高峰,11月份出現小型回落,降雨量比4月份降雨量的小高峰多,直至12月趨于穩定。此現象的發生無疑對該地區的礦產資源開采造成困難,但是相應的,復雜氣候環境使巖層內的礦產資源更加成熟。在巖層底部中含泥巖與三疊系接觸,利用鉆探技術,得出巖層內相關的礦產資源占55.6%,屬于品位較高的礦產。
此外,巖層中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同樣造成礦產資源不同的成熟性。在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礦區,旋回特征格外明顯,包括第Ⅰ、II、III亞旋回。在第I亞旋回中,巖層沉積水質深度在20.36m左右,含水量達2層,累計平均厚度為1.03m。在第Ⅱ亞旋回中,巖層沉積水質深度在6.87m,含水量1層,累計平均厚度為0.43m。在第Ⅲ亞旋回中,巖層沉積水質深度為30.30m,含水量為3層,累計平均厚度為3.02m。根據鉆探技術,得出的復雜水文地質環境結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復雜水文地質環境結果表
如表1所示,分別對該復雜水文地質環境進行6次鉆探,可知水量較富足,巖層礦化性質相對成熟,均能保持在1.0以上,因此,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該地區的水量較為充足,在勘查過程中提高謹慎性,在確保不會發生地質災害的前提下,精準地開采礦產資源。在自然狀態下,飽水狀態的礦產資源應力應變曲線如下圖2所示。

圖2 自然狀態與飽水狀態的礦產資源應力應變曲線
如圖2所示,自然狀態與飽水狀態的應力指數與應力均不相同,自然狀態下,應力明顯比飽水狀態的應力大,因此,在礦產資源的勘察中,在水文地質環境復雜地區需要檢測應力的情況,應力大的說明該地區可以正??辈欤粦π〉恼f明該地區的水文環境復雜,使用鉆探技術進行勘察。
在實際勘察過程中,由于野外地質環境復雜,勘察難題頗高。因此,選擇恰當的勘察方法進行勘察工作是重中之重[3]。為保證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巖土工程的勘察仍能保持準確的勘察能力,運用先進的勘察鉆探技術,通過勘察測繪系統的應用,加密測點,并分析相關的數據;同時,加強勘察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勘探技術,總結經驗,實現逐步優化地質勘察技術。
在礦產資源巖層勘察前,資料的收集是基礎。在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區巖層中,資料收集往往成為采礦的限制因素,然而,通過現今的勘察方式,很難收集到完整的地質資料。因此,本文對勘察方式進行創新,強化各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其勘察研發的自主性,根據不同的復雜地質,創造出符合地質條件的勘測手段。
在信息化、網絡化發展的今天,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勘察數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進一步提高勘察的效果。
礦區巖層勘察時,原位勘察技術可以在不擾動巖層的情況下勘查巖層,并獲得巖層物理性質指標的數據,其在鉆探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數據分析的過程,提高勘察技術的精度。但是,在勘察過程中,技術的創新是基礎,制度的構建是前提。企業擁有較為先進的勘察技術,但是相關的制度不完善,因此,構建完善的勘察制度,加強礦區巖層勘察的監管力度,達到精細化管理,實現勘查技術的提高。
在勘察過程中,面臨各種形式的復雜地質,其增加了勘察的難度。因此,面對不同的地質環境,勘察工作根據相應的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技術進行有效的勘察。本文對復雜地質環境下,礦區巖層的勘察技術進行分析,旨在加強勘察技術與管理能力,保證巖土勘察的質量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