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銀山型鋼板帶廠,山東 濟南 271104)
熱軋板(寬厚比較大),且延展性與可塑性良好,可用于深加工處理,其已經成為鋼產品加工的重要材料。而軋鋼工藝時熱軋板加工的主要工藝,其生產技術與工藝水平對于軋鋼生產效率具有直接影響,包含熱軋工藝、合金熱軋工藝、冷加工工藝,各行業對于產品技術參數、精度要求不同,應當明確熱軋板軋鋼工藝的要點,從而提高工藝產能,增加經濟效益。
鋼鐵軋制作為重工業中的關鍵工序,也是耗能較大的生產環節,利用軋鋼工藝可加工鋼坯為客戶所需的不同規格,日常生活中諸多設備均是利用軋鋼工序完成。軋鋼工藝根據工藝要求分為若干工序:根據軋制溫度不同,分為冷軋與熱軋;根據產品軋制特點,分為特殊軋制與一般軋制。而熱軋板自身為半成品,需要經過二次軋制,進而加工為成品鋼,其工藝流程如下:熱軋鋼板經過一次煉制后,將半成本放入加熱爐,利用初軋機反復軋制,將其輸送至精軋機,該生產工序中,由于熱軋板經過多次擠壓,其板帶結構產生變化,減小了半成品板材厚度,被軟化軋坯經過輥道至軋機生產工序,按照設定的大小、尺寸、樣式參數,加工成用戶所需的產品。鋼鐵企業通常選用7架4輥式軋精軋機,機前安裝測速輥和飛剪,飛剪能夠切削板面頭部,精軋機最高運行速度為23m/s,通常精軋機產出鋼材,厚度僅為幾毫米(見圖1)。

圖1 熱軋板成品
傳統的軋制工藝的精軋與粗軋均處于奧氏體區,對于兩相區終軋性能造成影響,該工藝精軋為鐵素體區,粗軋為奧氏體區,可避免兩相區終軋性能的損害,并且減少氧化皮量的產生,提高生產效率。在實際應用中,工藝加熱溫度較低,相較常規軋制技術,降低溫度為100℃~200℃,有效降低能耗,且在組織性能方面,降低加熱溫度能夠改善板材的性能,其原理是加熱溫度低避免形成分散細小的第二相粒子,降低了再結果溫度。因此,在生產深沖板材中,多應用該工藝,可提高深沖板材生產量,達到總鋼產品的40%,可見其發展空間廣闊。
無頭軋制作為常見軋制工藝,有效避免出現頻繁咬鋼情況,延長軋機的使用壽命。以往通常選用分塊軋制模式,軋制中易出現拋鋼、咬鋼的問題,導致操作人員需要對軋制速度頻繁調控,方能生產合格的成品鋼,無形中降低了生產效率,且鋼產品尾部與頭部易出現質量缺陷,損害鋼鐵企業的經濟效益。面對此種情況,一線人員不斷改良生產工藝,無頭軋制逐漸代替分塊軋制模式,結合生產數據可知,應用無頭軋制工藝,生產效率提升14%,鋼產品成材率增加1.0%,且降低了約3%的生產成本,使得該工藝被廣泛推廣。
在連鑄應用中,工藝不僅提高成品鋼的質量,且產量也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實際應用中,開澆工序作為重要生產環節,鋼水溫度會影響開澆質量,需結合吊至澆注平臺大包鋼水確定澆注環節,還要觀察中間包情況。進入澆注起步階段,速度為正常速度的50%,分多次完成速度提升工作,最后提速達到正常拉速,結晶器中鋼水淹沒水口,添加保護渣(見圖2)。

圖2 連鑄工藝
該工藝與無頭軋制相比,流程更為復雜,包含接收鋼水、中間包、鋼包回轉臺、導向段、結晶器、火焰切割機、拉矯機、固定擋板、收集臺架、熱送等環節。然而,高效連鑄則省去了初軋開坯、整模、脫模工序,節省生產成品鋼的時間。分析實際生產的數據,應用該工藝進行成品鋼生產,節省70%的勞動資源,前期基建費用節省40%,能源節約25%。
在熱軋板軋鋼中,設備作為工藝實施的重要支撐,需要嚴格按照要求操作設備,以此提高鋼產品質量。一是安裝軋輥機,工作人員安裝中保證軋機上下輥徑等同,控制輥徑誤差不超過2mm,且確保出現誤差為上輥輥徑較大。二是操作軸承軋機,軋輥上應有最大軋制力矩,進行軋輥軸向參數調整,調整量最大為2mm,車輥階段,操作人員應注意軋輥車削前輥徑光潔度、毛坯尺寸等數據,測量軋輥輥徑變化,確保輥徑預留“盈余”,當工作人員發現與規定情況不符時,及時反饋。并且,軋輥車削前應在軸承內組裝好軋輥交裝輥,車削時以輥徑軸承內套外徑為標準,確保軸承處于理想同心度。同時,車輥階段保證上下輥固定斷面正對,以此為基準線,控制輥徑兼具,軸向誤差不超過0.1mm。
熱軋板軋鋼工藝中,嚴格按照質量要求操作生產環節,且結合技術標準,細化軋鋼工藝步驟,重點注意以下環節:①精軋、中軋設備運行中,擋板檔好備用軋槽,以免進入雜物;②軋機規格不同,工作人員對鋼的溫度嚴格控制,開軋溫度正常下為1150℃~1200℃,而終軋溫度超過850℃左右;③壓下絲杠重點檢查,記錄其牢固性;④軋機軋輥傳動下,應加以緊固,緊固無效或產生其他異常,對生產質量造成影響,工作人員面對該情況時,需要及時更換輥。而斷輥情況下,采取換輥方式無法適配,需將整套軋輥更換;⑤中厚板生產階段,綜合考慮軋件較長,為簡化操作,人員應用梯形速度,其平均加速度是40r/s,減速度是60r/s,由于咬入能力富余,生產中控制第1、2道咬入速度為20r,3、4道為40r,5、6道未60r;⑥在軋鋼冷卻工藝中,應將在冷床上整齊排列鋼材,劃分爐號,對于鋼材重疊、斜移情況,需擺正偏移后移動。為保證加工鋼材后能夠充分冷卻,人員適當應用冷床,不能隨意拔鋼。生產中厚板時,由于材料規格較大,為提高生產的質量,控制加熱出爐溫度為1120℃~1130℃,避免過高溫出現,導致鋼材過燒,且利用高壓水去除表面氧化的鐵皮,以輥式矯直機進行矯直,軋后冷卻至相變溫度,冷卻溫度為5℃~10℃。
在穿帶階段,熱連帶會與軋件摩擦,生產環節中,需對此加以注意:
(1)控制壓下量。軋機壓下量不足,通常會產生翹頭,特別是第1、2道壓下量不足,表面位置出現翹頭,受到前滑吸收影響,下輥周圍速度產生變化,進而導致頭部上翹,人員為避免產生該問題,需要控制生產中的壓下量。
(2)配置下壓力。生產過程中,半連軋機組通常使用全部下壓力進行軋制,要求下輥直徑超過上輥,軋件此時會以均勻速度產生變性,與下工作輥接觸面大,下輥傳遞摩擦力至帶鋼表面通常超過上輥面,軋件運動階段,此時成功穿帶。第1、2道平軋機選擇下壓力通常為6mm~8mm,第3-6道平軋機下壓力為4mm~6mm,嚴格控制上述數據,以免配置下壓力不合格。
(3)軋件溫度控制。軋件受到除磷水、冷卻水的影響發生故障,軋件此時停留在軋制線,由于變化了空間位置,軋件通常會產生不同溫度,停留于軋制線后保持前后移動。因此,人員應避免軋制線上軋件停留于某一位置,以免發生局部冷卻。
(4)氧化鐵皮去除。軋件生產時,表面通常殘留一定量的氧化鐵皮,導致輥件經過氧化鐵皮產生打滑現象,軋件此時向殘留鐵皮位置彎曲,發生上翹,產生形變。
(5)工作輥磨損差異。在上下工作輥中出現磨損差異,會引發熱軋帶鋼,主要由于磨損軋輥,改變了軋輥表面粗糙度,鋼鐵受力后,由于粗糙度產生變化,致使下彎或上翹。
熱軋板軋鋼中,多選用連軋機組與半連軋機組,其中半連軋機組應用較少,對于機組技術的要求比較嚴格,工作人員一旦操作失誤,可能引發質量問題。實際工作中,寬度尺寸超標屬于常見現象,為避免該問題,人員操作中應注意以下環節。
(1)溫度不均勻。在軋制時間延長下,溫度隨之降低,降低溫度提高軋制力,進而影響寬度。此時尾部大、頭部小,難以達到預期加工效果,需對軋制速度嚴格控制,采取恰當提速方式解決該問題。
(2)立輥嵌槽。在立輥中,軋槽較為狹窄,易嵌入鋼塊,軋邊過程中,鋼邊寬度較窄,難以滿足質量要求。因此,工作人員在生產中重點檢查軋槽,明確軋槽結構內是否嵌有鋼塊,發現類似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