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師范大學 孫永玉
結體是中國書法三大要素之一,在筆法掌握之后,如何結體就成為書法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相對于幾十個筆畫來說,數以千計的、結構各不相同的漢字書寫起來就繁難得多了,因此,把握漢字結體規律一直是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研究并希望能很好解決的重點問題和關鍵問題。在古代漢字結體研究中,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和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闡述的楷書結體方法比較多,流傳比較廣,影響比較大,因此,認真研究這兩篇書論,比較異同,辨析得失,借助現代漢語漢字筆畫、結構體系,構建更加科學的漢字楷書結體法體系,對于進一步豐富漢字楷書結體方法,完善書法結體理論,更好地指導書法學習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明代李淳汲取陳繹曾、徐慶祥兩家有關書法結體著作的精華,進行增刪,添加己見,撰寫成《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八十四法依次為:天覆、地載、讓左、讓右、分疆、三勻、二段、三停、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俯仰勾趯、平四角、開兩肩、勻劃、錯綜、疏排、縝密、懸針、中豎、上平、下平、上寬、下寬、減捺、減勾、讓橫、讓直、橫勒、均平、縱波、橫波、縱戈、橫戈、屈腳、承上、曾頭、其腳、長方、短方、捺勾、重撇、攢點、排點、勾努、勾裹、中勾、綽勾、伸勾、屈勾、左垂、右垂、蓋下、趁下、縱腕、橫腕、縱撇、橫撇、聯撇、散水、肥、瘦、疏、密、堆、積、偏、圓、斜、正、重、并、長、短、大、小、向、背、孤、單。按照八十四法的順序,這些結字法基本可以分成以下這些類別:
1.天覆、地載、讓左、讓右:闡述的是上、下、左、右要寫得大一些、長一些的字法。
2.分疆、三勻、二段、三停:主要是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漢字的寫法。
3.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左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下占地步、中占地步:論述的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的漢字中某個部分書寫需要注意的比例。
4.俯仰勾趯、平四角、開兩肩、勻畫、錯綜、疏排、縝密、懸針、中豎:這些結字法都是關于不同的筆畫在字中如何處理。
5.上平、下平:闡述的是左右結構的字左右兩部分的上下位置關系。
6.上寬、下寬:主要是上下結構的漢字書寫需要注意的方法。
7.減捺、減勾:要求一個字中如果出現兩個以上的捺畫、鉤畫時,多個相同的筆畫書寫要注意有所變化。
8.讓橫、讓直:論述橫畫、豎畫要寫得長一些的漢字。
9.橫勒、均平:說明斜長橫、多橫在字中的運用。
10.縱波、橫波:介紹斜捺、平捺兩種捺畫的用筆。
11.縱戈、橫戈、屈腳:闡述斜鉤、臥鉤、豎折折鉤的寫法。
12.承上:論述的是一種下部承載上部的上下結構字的書寫。
13.曾頭、其腳:關于點撇、撇點上下兩種部首中筆畫的安排方法。
14.長方、短方:介紹長方形半包圍結構、包圍結構漢字書寫時要注意的筆法。
15.捺勾:指出的是捺畫、鉤畫的寫法。
16.重撇:書寫中,對于多個撇要注意區別對待。
17.攢點、排點:論述的是爪字頭、四點底的書寫關鍵。
18.勾努、勾裹、中勾、綽勾、伸勾、屈勾:闡述的是幾種鉤畫的不同處理。
19.左垂、右垂:要求兩類左右結構的字左邊、右邊要分別向下垂。
20.蓋下、趁下:介紹人字頭等撇捺筆畫組合出現在不同位置時書寫應注意的事項。
21.縱腕、橫腕:關于橫折斜鉤、豎彎鉤的寫法。
22.縱撇、橫撇、聯撇:主要是三種撇畫書寫時需要注意的要點。
23.散水:闡述的是三點水的書寫訣竅。
24.肥、瘦、疏、密、堆、積、偏、圓、斜、正、重、并、長、短、大、小、向、背、孤、單:這是從體勢上對一些漢字的書寫提出的要求。
分析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可以看出這些書寫法則對漢字結構的解析比較恰當,對于楷書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能讓書法學習者盡快掌握漢字結構,在書寫中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這樣自然就會做到胸有成竹,下筆自信果敢。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在總結概括漢字結構規律上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辯證對應的意識很明確。從《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來看,絕大部分是按照天地、左右、長短、大小、上下、橫縱、頭腳、肥瘦、疏密、斜正、向背等一一對應的關系來進行比較說明的,這就把握住了漢字在結構上的重要特征,也便于學習記憶。
二是具有初步的分類意識。八十四法主要是按照筆畫、局部與整體關系、整體形態三大類來說明的,其中筆畫又是按照橫類、捺類、勾類的順序來闡述的,相較于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的羅列,本文在條理上要清晰明了得多。
三是注意到漢字部件位置關系。分疆、三勻、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右占地步、左右占地步、上平、下平等都是闡述如何處理組成漢字的各部分之間關系的,漢字合體字要遠多于獨體字,因此,這也是抓住了漢字中最主要、最豐富、最復雜的結構來分析研究。
四是漢字偏旁部首意識開始顯現。在《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中,關于筆畫的書寫方法雖然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曾頭、其腳、攢點、排點、散水等這些在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中沒有出現的偏旁部首開始出現了,顯示了由偏旁部首來統領漢字的意識。
五是注重從體勢上把握漢字結構。特別是在《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中的最后部分,從“肥”到“單”共20個結體法都是從形體字勢上來闡述漢字書寫法則,相對于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中關于體勢的結字法要豐富得多。
總體看來,漢字楷書結體的筆畫、部首、字體、體勢等主要層面的法則在這里都有體現,論述的結字方法也比較豐富,應該說《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是一篇比較成熟的關于楷書結字的書論,對后代,特別是清代黃自元的結體研究影響很大。
二
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的主要內容為:天覆、地載、讓左、讓右、橫擔、直卓、勾拏、勾衂、畫短撇長、畫長撇短、畫短直長、畫長直短、橫長直短、橫短直長、上下有畫、左右有直、右撇左直、左直右撇、點復、畫重、兩平、三合、兩段、三聯、左邊小、右邊小、外四疊、內四疊、斜勒、平勒、縱捺、縱戈、橫戈、伸勾、承上、屈勾、馬齒、上平、下平、重捺、疊趯、上下勾趯、俯仰勾挑、上占地步、下占地步、右占、左占、右左占、中間占、上下占、縱腕、橫腕、縱撇、聯撇、三撇、三點、卜字、土字、錯綜、縝密、懸針、垂露、斜、正、瘦(長)、矮、蓋下、趁下、肥、瘦、疏、密、堆疊、積累、下畫宜微長、末鉤宜微拖、之遶、畫長撇短、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寶蓋、排纂、從卩、從邑、從阜、從癶、從祭字頭、從聚字底、從豕、單人、雙人、從乚。顯然,黃自元結字法和李淳結字法有不少相同之處,下面,我們以李淳八十四法為主對兩者進行對比。
李淳八十四法和黃自元九十二法對照表
(本表中李淳在前,黃自元在后,結字法前的數字為該字在整個結字法中的順序號,黃自元結字法名稱后的數字為和李淳結字法例字完全相同的數目)

李 淳1天覆2地載3讓左4讓右5分疆6三勻7二段8三停9上占地步10下占地步11左占地步12右占地步13左右占地步14上下占地步15中占地步16俯仰勾趯17平四角18開兩肩19勻畫20錯綜21疏排22縝密23懸針24中豎25上平26下平27上寬28下寬images/BZ_93_627_1132_2246_3188.png
從上面對照表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黃自元結構九十二法借鑒了李淳結構八十四法。黃自元結字法的名稱和李淳結字法名稱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共有56個,超過九十二法中的60%,其中例字完全相同的有12個,超過了1/8,而且,每組結字法雖然在整個結字法中的順序不同,但是相對獨立的內部排序基本一致,比如“蓋下、趁下”在兩者中分別位于57、58和67、68。
2.黃自元結體法在繼承的基礎上也有自己的發現。特別是“畫短撇長、畫長撇短、畫短直長、畫長直短、橫長直短、橫短直長”這些結體法,集中闡述了橫畫和撇畫、豎畫的關系,很有道理,有助于書寫時對這類字的把握。
3.黃自元結體中偏旁部首的意識相對來說更強烈。九十二個結體法的后面10個都是偏旁部首,而且沒有做過多的闡述,只是對照例字說“準此”,偏旁部首意識明晰是結字法研究系統性增強的體現。
4.黃自元在闡述體例上采用更加便于閱讀的方式。黃自元采用例字下面直接進行闡述的方式,比李淳在全部例字后集中進行簡要闡釋更加直觀,便于學習者對照理解。
總體來說,黃自元結構九十二法繼承和豐富了李淳結構八十四法,但是對漢字的體勢重視不夠,對最后面的10個偏旁部首也沒有明確的闡述,然而由于年代距離現在比較近,結字法數量比較多,體例編排更簡明,因此,影響也比較大,至今仍是楷書結構學習的重要讀物。
三
李淳和黃自元為漢字結構規律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兩篇文章代表了中國明清楷書結體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們闡述的眾多結字方法,對于較快地掌握漢字楷書的書寫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從現代學科意義上來說,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標準不夠統一。由于結字法選取的標準不統一,因此,在結字法中就出現互相交叉,相互包含的情況,比如,“天覆”、“上占地步”、“寶蓋”、“蓋下”的關系就含糊不清,天覆顯然屬于上占地步,寶蓋、蓋下又可以納入到天覆,而這些在結字法中都處于同一個層面。
二是條理不夠清晰。雖然兩篇文章在局部上條理比較清楚,但是總體上的邏輯結構卻并不明了,并不嚴密,為什么天覆、地載要放在最前面,八十四法和九十二法的順序是按照什么邏輯來安排的,這些結字法的順序可以前后調動嗎?這些兩位作者沒有說,我們也看不出來內在的脈絡。
三是覆蓋不夠全面。他們在闡述結字規律時,每個結字法僅僅選取4個例字,兩者總起來,去掉重復的字,總共才六百多字,這對于常用的3500個漢字來說,才1/6多一點,顯然還有大量的漢字沒有涉及到,在漢字結體研究的范圍和對象上沒有做到窮盡。
此外,在結字法的用詞上也不夠嚴謹,比如,天覆、地載、馬齒等是形象比喻的說法,雖然利于理解,但顯然不屬于規范的法則用語。
現代漢語在漢字筆畫、結構上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因此,現代意義上、具有學科意義的漢字楷書結字規律研究應該借助現代漢語漢字筆畫、結構體系,在外延上按照100個、1000個、3500個常用字的不同范圍來構建新的楷書結字法體系,也就是說應該按照以下的邏輯來研究和創新。
一、筆畫。筆畫是漢字最基本的組成單位,這里所說的筆畫不是單獨意義上的筆畫,而是放在字中的筆畫,也就是說,這里的筆畫書寫要承擔結體的作用,要考慮字的整體效果,這時,筆畫書寫方法,也即第一層面的結字法就開始出現了。筆畫的分類按照點、橫、豎、撇、捺、提、鉤、折這八類的順序來進行闡述,這樣既有順序可循可依,又因為這八個筆畫互相獨立周延,因而不會出現交叉、包含的情況。
二、部首。偏旁部首都是由筆畫組成的,既然由不同的筆畫組成,那么這些筆畫就有位置上的相互關系問題,也就是偏旁部首中包含有結字法,這是第二層面的結字法。漢字主要部首總共有201個,這些部首是相互獨立的,而且是按照第一筆起筆為點、橫、豎、撇、折五大類來劃分的,按照這樣的順序來研究,就不會出現交叉、包含的情況,也能窮盡研究的對象。此外,由于部首有多個筆畫組成,這些筆畫的書寫順序也是結字法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字體。漢字字體是由偏旁部首組成的,不同的偏旁部首之間的位置關系就產生了第三層面的結字法,雖然偏旁部首的組合更加復雜,但是,現代漢語研究成果把漢字的結構分為兩大類:獨體字,合體字,合體字又分為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鑲嵌結構,其中,半包圍結構又包括右上包圍結構、左上包圍結構、左下包圍結構、上三包圍結構、下三包圍結構、左三包圍結構,現代漢語這樣的分類,層次分明,順序清楚,結構嚴密,覆蓋全面,按照這樣的邏輯體系來闡述楷書結字法,顯然更加全面系統,查找和學習也更加便捷。
四、體勢。這是從總體上來把握漢字的形體和態勢,李淳結字法中提到的肥瘦、疏密、斜正、大小、長短等都是對漢字體勢的整體把握,這是漢字楷書第四層面的結字法。
按照筆畫、部首、字體、體勢這樣的邏輯順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層層推進地來研究歸納漢字楷書的結體規律,汲取前人研究成果,探索新的更多的結體方法,構建起漢字楷書結字法體系,將會把漢字楷書結構規律的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對于漢字楷書的教和學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