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升明,何 斌,李 銳,楊吉武,何 翔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廣東 廣州 510080)
廣東省金礦主要分布于恩平-新豐深大斷裂帶以西地區,礦床類型有蝕變糜棱巖型、微細粒浸染型、蝕變破碎帶型、石英脈型和砂礦型[2]。如河臺金礦床屬蝕變糜棱巖型[3,4],煙介嶺金礦床屬蝕變火山巖型及石英脈型金礦[5],那程銀金礦床屬蝕變破碎帶型[6]等。
工作區處于北東向新豐斷裂以東,區內地質構造復雜,總體上,規模宏大的北東向構造帶及北西、東西向構造帶構成了本區的主體構造格局。地層出露齊全,構造形態復雜多變,礦產資源豐富。本礦區礦床以石英脈型為主,金礦體主要賦存于石英脈體或構造巖內。
礦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城120°方向約10km魯谷村附近。區內山脈多呈南北及東西走向,海拔多在450m以上,最高達800m,由中低山構成,分布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內水系較為發育,河流多呈南北或東西延伸。地形切割強烈,坡陡谷深。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濕氣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風。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21.1℃;雨季長,雨量充沛,雨季多集中在5月份~8月份。區域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陶土、金和鎢錫等。
本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上寒武統水石組(∈4?)、下奧陶統下黃坑組(O1-2xh)、中泥盆統楊溪組(D2y)、老虎頭組(D2l)、全新統大灣鎮組(Qhdw)(圖1)。水石組金背景值較高,為本區金礦成礦作用提供成礦物質。水石組、楊溪組、老虎頭組為主要的賦礦圍巖。

圖1 魯谷地區地質圖
水石組(∈4?)主要分布在工作區的南部地區,巖性為灰綠-黃綠色條紋或千枚狀絹云黏土板巖、粉砂質板巖夾灰綠色中層狀變質中、中細粒巖屑石英雜砂巖、變質中、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自下而上,有粒度變細,體現出下粗上細的沉積旋回特征。地層發育水平層理、平行層理、韻律層理。水石組與上覆楊溪組、老虎頭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下黃坑組(O1-2xh)分布在工作區南部一帶,巖性為黑色中薄層狀頁巖、炭質頁巖、硅質頁巖或硅質巖。巖層多呈薄層狀,水平層理發育。巖石普遍含星點狀、浸染狀黃鐵礦。區內下黃坑組平行不整合于水石組之上。
楊溪組(D2y)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主要巖性為紫紅灰紫、灰、灰白色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石英雜砂巖、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石英雜砂巖、石英雜砂巖、紫紅色復成分礫巖、泥質粉砂巖。其中,復成分礫巖夾層為該組的標志層。地層發育有粒序層理、平行層理和水平層理。
上覆地層為老虎頭組,呈整合接觸。以石英質礫巖的出現為劃分標志,進入老虎頭組,兩者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老虎頭組(D2l)主要分布于工作區的北部,巖性為灰白、淺灰、黃白色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為主,局部為砂礫巖、含礫砂巖、粉砂巖及粉砂質泥巖,下部見石英質礫巖。
大灣鎮組(Qhdw)主要分布在工作區南部的河流兩岸、山溝、山前平原中,地表多為耕積土覆蓋,多為農田耕地。主要巖性為灰黑-黃白色松散堆積卵石層、砂礫層、含礫砂層、含砂粘土等組成的松散堆積物。
本區構造形態復雜多樣,形成了一系列北北東向(F1、F2)、東西向(F3)斷裂構造,其中以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
F1斷裂為本區的主要控礦、容礦斷裂構造,呈帶狀,規模較大,斷層性質為左旋正斷層,走向近南北和北北東向,傾向270°~295°,傾角50°~65°。斷裂帶中構造角礫巖發育,角礫巖多為褐鐵礦化膠結,伴隨強烈綠泥石化、硅化、褐鐵礦化等蝕變。斷裂兩側巖層內節理、擠壓片理發育,片理走向以南北向為主,沿斷裂面或平行于斷面往往發現有石英脈,產狀與斷層產狀近一致,寬度幾厘米至幾十厘米不等,多碎裂,可見褐鐵礦充填、浸染。
F2斷裂為北北東向次一級斷裂,斷層性質為左旋正斷層。呈帶狀,規模較小,延伸不遠,傾角較陡(一般大于65°),含礦性較低。
F3斷裂為北東向大斷裂的次級斷裂,規模較小,延伸不遠,為本區主要的容礦構造,沿斷裂可見后期的石英脈貫入,石英脈多發生碎裂、硅化、褐鐵礦化。

圖2 魯谷地區土壤異常剖析圖
區內圍巖蝕變主要包括熱接觸蝕變作用、氣液蝕變作用兩類。
熱接觸蝕變主要是指圍巖在巖漿的熱接觸作用下,導致圍巖發生接觸變質作用,巖石經變質結晶和重結晶形成接觸變質巖。礦區內所見的熱接觸蝕變主要為泥質巖類蝕變為斑點板巖類,砂巖類蝕變為斑點角巖類或變質砂巖類,在巖漿活動所產生的巨大的熱能的作用下,寒武紀高背景含金地層(如水石組)中金元素在地層中初步富集,這應是本區金礦形成的第一步。
氣液蝕變作用是指是伴隨構造運動-巖漿活動的氣水熱液與圍巖接觸后交代置換原巖的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并形成新的蝕變礦物和結構構造的作用過程。區內的氣液蝕變主要發生在斷裂及其附近,主要為硅化石英砂巖、硅化碎裂巖、硅化巖等,為金礦體主要賦存巖石,產出形態多呈脈狀、透鏡狀、囊狀及不規則狀產出的硅化巖類,難以追索與控制,而且相鄰石英脈體在三維空間上的含礦性都相差較大。氣液蝕變作用導致晚寒武世水石組富金地層巖石發生了第二次金富集,金元素在斷裂附近及石英脈體中富集成礦。
本次預查針對礦區異常范圍開展了1:10000土壤剖面測量,分析了Au、Ag、Pb、Zn、Cu、As、Sb、Hg等8項元素指標,結果顯示(圖3)。礦區存在大面積的Au元素異常,總體上呈近南北-北北東向展布,濃集趨勢明顯,濃集中心具三級分帶,分帶清晰,內帶極發育,Au金屬元素豐度較高,具兩處明顯的濃集中心,其中南部Au異常區位于現有民窿分布區,而北側Au峰值已達1250×10-9,根據異常分布來看,目前尚未控制住異常邊界;Pb、As具三級濃度分帶,濃集點集中,異常面積較小;Zn、Sb、Cu具二級濃度分帶,無內帶,分布零散、面積小;Ag、Hg異常零散,無礦致意義。
本區采用的地球物理勘查手段主要是1:1萬的土壤氡氣測量。將野外測量記錄的氡濃度或計數率用各臺儀器的換算系數換算為相應氡濃度值,根據土壤氡濃度統計結果,通過作累積頻率曲線圖來確定土壤氡濃度背景值:根據所確定的測線剖面土壤氡濃度的背景值,以大于土壤氡濃度背景值的二倍至小于三倍為增高值,土壤氡濃度背景值的三倍及以上為異常值,本次測量所采用的異常下限為3.8Kbq/m3。
氡氣測量值具有明顯的峰值特征,通過異常值的位置和脈沖的寬度能夠較好的圈定破碎帶或斷裂的地理位置的規模的大小,每條峰值的曲線連線能夠初步反應破碎帶或斷裂的走向。氡氣異常主要分布在工區南部及中部,異常呈北西向、北北東向展布,異常連續,濃度較高,異常極值204.41KBq/m3,規模較大,長度約2Km,寬度寬窄不一;在地層相接觸的地帶,氡氣異常有沿著接觸帶延伸的趨勢。
通過開展1:1萬區域地質測量,查明了各地層組的主要巖性特征、分布范圍、巖性組合、主要巖石礦物含量、地層產狀等,為查明成礦地質條件奠定了基礎。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形態復雜多樣,形成了一系列北東向、東西向、近南北向、北西向斷裂構造,地表調查查明,以近南北向-北北東向、北東東近東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為主。根據1:1萬土壤測量,在測試的8項元素含量中,區內具三級濃度分帶的元素Au、Pb、As,僅Au異常規模較大,總體上呈近南北-北北東向展布,濃集趨勢明顯,濃集中心具三級分帶,分帶清晰,內帶極發育,Au金屬元素豐度較高,具兩處明顯的濃集中心。
通過對粵中魯谷地區的地質特征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與化學特征異常的分析,基本探明了該地區金礦的特征與分布,對于后期的普查甚至詳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其他地區金礦的勘探預查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