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 李曉敏* 梁明明 霍明艷 田伶玉
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美國學者Ryan M. Richad 和Deci L. Edward于20 世紀80 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種認知動機理論,該理論主要研究人類行為自我決定的程度或自愿程度,強調自我決定對行為動機的調節作用,同時注重外界環境因素對個體自我決定的影響[1]。該理論經過40 年的不斷研究完善,最終形成了教育、心理、體育、醫療保健等多個領域實踐研究的完整理論體系。當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是影響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促進行為主要涉及煙、酒等上癮行為的戒斷、身體鍛煉、營養飲食、慢性病控制、遵醫行為等[2]。自我決定理論為健康行為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框架,近年來,SDT 在健康行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我決定理論又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人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個體。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根據自我決定程度高低的不同把動機分成自主動機(內部動機)和控制動機(外部動機),行為的產生則是從無動機到外部動機再到內部動機。在國內外大量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學者項明強等[3]提出了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健康行為干預模式(圖1)。

圖1 基于SDT 的健康行為干預模式
模型的內涵為自主性支持的外在環境、自主定向的人格特征、內在目標的生活追求,會直接促進自主性、勝任力和歸屬感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三種基本需求的滿足又會激發個體的自主性動機,由無動機、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促使個體以更多熱情投入,由被動變為積極主動,主動產生和維持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為,如戒煙戒酒、身體鍛煉、健康飲食、血糖控制、情緒管理等。身體健康行為和心理健康行為又是互相作用的,最終,促進個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高質量生活方式。
自我決定理論包含5 個分支理論:有機整合理論、基本心理需要理論、認知評價理論、因果定向理論和目標內容理論。SDT 健康行為模型主要是以有機整合理論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論為理論基礎而建立的。有機整合理論根據自我決定的程度將動機分為無動機(無調節)、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內在調節),同時又根據程度的不同將外部動機劃分為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認為這些動機組成了一個連續體,連續體的兩端分別為無動機和內部動機,干預促進無動機轉化為有動機,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無調節經過轉化成為整合調節,最終成為內在調節。最終行為成為一種自身由內而發的興趣,而不是外部環境驅使的,這樣產生的行為堅持性更高?;拘睦硇枰碚撝饕翘骄縿訖C與心理需求的關系,認為促進外部動機內化和增強內部動機的條件是社會環境因素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要: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自主需要即自我決定的需要,個體在從事各種活動中,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能力需要即個體的自我效能,個體在從事各種活動時,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判斷或信念;歸屬需要即個體需要來自周圍環境或他人的關愛、理解、支持,體驗等歸屬感。當外部社會環境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時,可促進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個體的自我決定程度也會提高,那么人類的動機和天性就會得到積極的發展,人類自身也能健康地成長[4]。若外部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是被控制、被逼迫的感覺,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個體會表現為無動機或由外部動機所激發的行為,其自我決定程度通常也會降低,此時行為并非是主動產生的,而是被迫的,會伴隨產生更多的沖突和分裂,行為表現也是不穩定的,這樣的行為是無法長久堅持下去的。
健康促進行為是指個體為了維持和改善自身健康水平自我發起的、建立在積極行為基礎上的、多維度的持久性行為,包括改變健康危險行為(吸煙、酗酒等),采取積極健康行為(經常鍛煉、合理飲食等)以及遵醫行為[5]。Ryan 認為自我決定理論是一種動機過程理論,動機促使人們隨時間的推移開始并維持健康行為[6]。對于如何做到從內心深處相信維持健康行為有助于健康和幸福感,發展自主和勝任的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再加上和諧的家庭關系以及融入的同伴支持所帶來的強烈的歸屬感的滿足。因此,提供社會支持、自主性和維持自信心的治療環境更有可能促進健康的結果。
最近二三十年來,各國研究者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驗證了自我決定理論從心理方面對與健康有關的行為改變有干預作用,自我決定理論對預測行為改變和維持行為改變具有重要意義。自我決定理論在健康行為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運動鍛煉、吸煙、酗酒行為的改變、慢性病管理、健康心理等幾個方面。
由于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的改變,肥胖問題逐漸嚴峻,超重和肥胖同時也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自我決定理論參與健康飲食、控制體重等方面的研究不斷增多,以期提高肥胖者的生命質量。動機對健康飲食行為起著關鍵性作用,Trief 等[7]學者自糖尿病肥胖患者的飲食管理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可以通過提高飲食動機來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自我決定理論也被用于利用運動鍛煉來長期控制體重的研究中,Nikos[8]分析出對于成功控制體重的人、堅持運動的程度和運動動機之間存在積極關系;Craig[9]的研究表明更大的自主動機是堅持身體活動和成功控制體重并長期維持的關鍵。
運動鍛煉可以有效地促進身體健康,自我決定理論在我國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為鍛煉心理學,鍛煉心理學關注的重點在于如何激發和鼓勵人們參加身體鍛煉活動并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國第一篇關于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討論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動機。鍛煉是一個長期堅持的活動,而動機是堅持鍛煉的保證。2020年 Milena 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更自主的動機和鍛煉之間存在積極關系,內在動機更能預測長期堅持鍛煉的結果,心理需要的滿足有助于健康結果的促進。張慶鳳等[11]研究表明自主支持的體育環境會培養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鍛煉越處于后階段的個體,他們的鍛煉動機更具有自主性,更能體現出自我決定的成分[12]。
成癮行為的預防和戒斷是自我決定理論在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煙酒、毒癮、網癮等方面,其中以戒煙最為常見。有研究指出,提高戒煙動機是煙癮戒斷干預措施的一個重要方面,Ryan 等[13]建構了與健康有關的行為改變的做自我決定理論模型。運用該模型在戒煙人群行為改變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驗證了模型的可行性。劉璐[14]研究了戒煙動機的影響因素,為提高戒煙動機、制訂戒煙干預措施提供了借鑒。戒毒的關鍵在于預防復吸,呂伯霄等[15]對毒癮戒斷的研究中表示,基本心理需要在家庭功能與戒毒動機中起中介作用,建議從滿足心理需要的方向來對毒癮的反復進行干預。甄霜菊等[16]研究顯示基本心理需要對網絡游戲成癮傾向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對網絡成癮的科學預防和有效控制提供了方向。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往往是由不健康的行為引起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以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的干預措施通過提高人們的自我管理水平,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來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陳燁等[17]通過實施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的患者自我管理干預措施, 為高血壓患者自我護理干預措施提供了依據;張源慧等[18]提高了社區老年COPD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劉勝蘭等[19]對糖尿病患者提供自主性支持,倡導由患者自己做決定,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表明,自我決定理論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發揮重要的作用,自我決定動機對于維持健康行為,長期有效的通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自我決定理論屬于積極心理學范疇,在心理治療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劉麗虹[2]的研究中提到,SDT 理論相當于心理治療者的動機變化過程,由不接受到接受,治療動機越高(偏向內部動機)者,越相信治療的重要性,配合治療,治療結果越好。王宇昊等[20]通過滿足基本心理需要來減輕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李茜等[21]利用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康復干預模式,有效地改善了重癥燒傷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國外對自我決定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而自我決定理論在中國仍處于介紹和推廣階段。近年來,自我決定理論在健康促進方面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對于慢性病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因素。醫生應該幫助患者在行為改變和他們的內部動機間建立連接,讓患者主動愿意去改善其健康狀態。項明強的SDT 健康行為干預模型的提出,為這方面提供了參考。今后,對于健康促進、慢性病管理這方面的臨床應用,我國學者可以將項明強的研究用于臨床實踐,驗證成果。另外,行為改變的自我決定理論模型尚不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國學者也可借鑒項明強的研究方向,探索出更多的行為改變理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