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敏 曾斐 彭紅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普遍性疾病,無性別、年齡的發病特征,是發病者的面神經發生非特異性炎癥,從而引起面癱。在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飲食、眼部與面部的護理知識,進行合理的用藥與面肌訓練,從而幫助其住院治療及出院后的預后鞏固[1-2]。但傳統的健康教育都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即由護理人員單向對患者傳遞健康教育知識,這種健康教育模式對患者自身的認知與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否則存在患者對相關知識接受度低、理解錯誤率高的問題,最終沒有起到較好的護理干預效果,對患者治療及預后鞏固是非常不利的[3]。因此,臨床護理上已逐步研究與應用一些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回授法是目前臨床護理上認可度比較高的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單向式健康教育模式上進行改良的一種干預方法,通過醫患交流、患者回授、護理人員糾正的方式, 有效避免患者理解認知不足的問題,目前較多應用在不同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4]。微視頻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宣傳工具,靈活性強、內容豐富,容易被患者接受,已經逐步應用在醫學健康教育領域[5-6]。因此,本研究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微視頻結合回授法的健康教育干預,旨在獲得更佳的臨床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醫院收治的76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納入條件:患者均符合《針灸治療學》[7]的中醫診斷標準與《神經內科疾病診療指南》[8]的西醫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無認知、溝通障礙,可正常語言交流。排除條件:合并嚴重的心腦肺腎等基礎疾病;色盲或影響觀看微視頻的眼疾;雙側發生周圍性面癱。采用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11~84 歲,平均年齡46.2±6.7 歲。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齡29~89 歲,平均年齡44.3±5.2 歲。本研究經我院護理部批準同意。
對照組治療期間采用常規的單向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疾病相關知識宣講:向患者講解周圍性面癱發病及治療相關知識;②飲食指導:向患者簡述治療期間及出院后的飲食搭配,合理膳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與生冷食物;③眼部及面部護理與訓練指導:向患者示范眼部周圍及面部訓練,如閉眼、抬眼、皺眉、輕輕嘟嘴或吹口哨等動作,并用雙手指腹對面部進行向外的畫圈按摩, 每次5 min,每日3 次;④出院指導:常規指導患者用藥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囑患者保證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態,避免勞累過度,外出時注意防風防寒,尤其是面部保暖,氣溫較低的季節應佩戴口罩。觀察組針對上述健康教育內容分批次以微視頻與回授法的干預模式開展。首先播放制作好的相關微視頻動畫和真人面癱康復操微視頻,動畫直觀明了、易理解,護理人員結合微視頻內容進行回授法健康教育干預,講解周圍性面癱相關疾病知識以及防護措施,并當場根據患者對宣講的理解程度進行二次或多次健康教育,直到其完全理解與掌握。主要步驟如下:①解釋:先播放微視頻動畫內容,再由護理人員采用復述的方式進行講解與總結,護理人員需解釋微視頻術語,使內容更易理解,播放和真人面癱康復操微視頻,必要時當場演示;②評估:現場讓患者口述宣講內容,并進行相應演示,根據患者表現評估其對宣講內容的理解程度;③澄清: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評估結果,對患者口述有誤或演示不正確的地方進行再次解釋,重復評估與澄清,直到其完全理解與掌握;④理解:患者完全理解后,護理人員開展開放式提問,以便其能更全面、靈活的理解與應用宣講內容,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提問則結束健康教育宣講。
(1)治療效果:采用周圍性面神經炎治療成績評分表對患者的皺眉、閉眼、動鼻翼、微笑、吹口哨及鼓腮6 個方面進行評分,由專業護理人員或技師主動評分,每個評分項總分3 分,與患者健側相比活動一致為3 分,活動有減弱為2 分,稍微可活動為1 分,無法活動為0 分。18 分為痊愈,13~17分為顯效,9~12 分為有效,8 分及以下為無效。痊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2)并發癥: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面肌痙攣、面肌聯合運動、鱷魚淚癥候群等。
(3)周圍性面癱知識掌握度:科室自制面癱知識考核表,主要包括疾病認知、用藥知識、眼部及面部護理與訓練、飲食指導、出院后護理知識,每個考核板塊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周圍性面癱知識掌握度越好。
(4)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
(5)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校正χ2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對疾病認知、用藥知識、眼部及面部護理與訓練、飲食指導、出院后護理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周圍性面癱知識掌握度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周圍性面癱又稱Bell 麻痹或面神經炎,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無法抬眉、閉眼、鼓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個人形象,各年齡段均有發病。治療多以中西醫結合方式,配合有效的護理手段,可使70%~90%的患者康復[9-10]。
由于周圍性面癱治療是患者面部肌肉功能性的康復過程,因此在治療期間甚至出院后的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通常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干預, 且必須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11]。不過臨床護理中應用更多的是單向灌輸式健康教育,存在較多弊端。有研究顯示[12],對患者治療期間進行單向灌輸式健康教育后,有部分患者會立刻忘記40%以上的內容,且記住的內容有較多是理解錯誤的。因此,臨床探索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是必要與緊急的。近年來,回授法被廣泛應用在不同臨床護理工作中。陳姝怡等[13]對腦卒中患者的健康宣教中應用回授法發現,首次宣教后患者及家屬可以完全理解與掌握者僅47.8%,但經過回授法的健康宣教后,該比例提升了21.0%,表明回授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理解與掌握。Truong 等[14]采用回授法對胰島素筆注射的患者進行教育,顯著減少了因注射不當引起的并發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王莎莎等[15]提出對冠心病患者采用回授法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依從性,改善治療效果。可見,回授法健康教育對于增加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具有明顯作用。微視頻是近年來臨床護理中另一種推廣應用的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微視頻解決了傳統紙質版健康宣教方式的諸多弊端,如內容繁多且多為文字陳述,患者主動學習積極性低,效果差。而微視頻提供了生動簡潔、通俗易懂的宣教內容,同時通過主動性播放,提高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受眾率[16-17]。另外,微視頻相比傳統口述健康教育方式,還具有內容豐富、患者易接受的優勢。關麗麗[18]通過微視頻對30 例雙胎孕婦進行宣教,靈活生動的動畫內容有效消除了孕婦焦慮情緒,提高了羊膜腔穿刺成功率。銀廣紅等[19]等通過微視頻對創傷骨科患者出院后進行延續性護理,患者的功能恢復達標率顯著高于傳統的電話隨訪、家訪等方式的患者。基于上述理論與實驗基礎,本研究結合微視頻與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對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期獲得更佳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且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用藥知識、眼部及面部護理與訓練、飲食指導、出院后護理知識進行考核發現,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首先得益于微視頻動畫內容和真人面癱康復操微視頻。本研究對周圍性面癱制作了多條微視頻動畫與真人面癱康復操微視頻,并且每次微視頻只講一個主題,內容短且生動,患者容易記住。另外,護理人員在回授法中結合微視頻進行講解與互動,相比傳統的直接口述式講解更加靈活,且在回授法的第2步及第3 步中,通過評估與澄清,可以提高與加固患者對宣教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第4 步中的開放式提問則幫助了患者對宣教知識的主觀認知,最終完全掌握。因此,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了患者痛苦,大大提升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微視頻與回授法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可顯著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