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眾所周知,高血壓、糖脂代謝異常、吸煙、家族史等均是冠心病發(fā)病的高危因素,以上因素單獨或協(xié)同作用,導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管腔狹窄、甚至堵塞,造成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該病好發(fā)于老年群體,具有典型的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1-2]。Teach-back 包括傳遞信息、評估效果、澄清及理解4 個步驟,Teachback 式健康教育是一種簡單、實用的雙向信息傳遞的教育方式,通過反復評價、傳遞、反饋和評價,明確患者對健康信息的掌握程度,在我國臨床護理中的起步較晚[3]。本研究選取醫(yī)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 例作為受試對象,對部分患者施以Teach-back 方法干預,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 年6 月—2019 年11 月醫(yī)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經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查證實滿足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年齡≥60 周歲;病案資料齊全;患者(或其家屬)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繼發(fā)性冠心病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科病癥或認知障礙、交流障礙;合并嚴重感染。采用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 例。對照組男41 例,女12 例;年齡60~85 歲,平均76.82±5.81 歲;合并病癥:高血壓16 例,高血脂18 例,高血糖19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 例,高中(中專)18 例,大專及以上11 例。觀察組男42 例,女11 例;年齡60~85 歲,平均76.32±5.35 歲;合并病癥:高血壓17 例,高血脂19 例,高血糖17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 例,高中(中專)18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化健康教育,以和藹可親的服務態(tài)度,給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分析手術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干預全過程、配合要點;采用集中教育的形式,使患者了解冠心病自我管理的基本知識,并提升患者對疾病、疾病相關癥狀及自我監(jiān)測脈搏等冠心病自我管理基本技能。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的基礎上應用Teach-back 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自護能力及自護需求為患者進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的健康教育,教育者盡量避免使用專業(yè)醫(yī)學術語,每次講解的內容應控制在1~3 點。教育時間應該控制在20 min 以內。Teach-back方法步驟有4個,含傳遞信息、評估效果、澄清及理解,具體如下。
(1)傳遞信息: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發(fā)放《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冊》,并按照手冊章程展開健康宣教。如患者入院第1 天,結合患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支持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向患者講解冠心病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相關事項,為提升患者的理解程度,可使用圖片或PPT 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借助現(xiàn)代信息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交際工具,建立醫(yī)患交流群,責任護士輪流值班實施24 小時在線交流,及時為患者解疑答惑,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發(fā)展及分享疾病相關知識,以親切的語氣詢問患者“您了解冠心病的發(fā)生機制和發(fā)展過程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包含了什么內容?”。
(2)評估:對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康復訓練知識、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責任護士應用Teachback 方法測評標準評價患者的復述信息,以小獎品或鼓勵性語言給予患者鼓勵和肯定。
(3)澄清:發(fā)現(xiàn)患者對冠心病疾病知識,自我管理行為及康復知識有錯誤認知時,責任護士應給予及時糾正及澄清。并再次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對相關知識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認知。如“我這樣說可能你不太明白,讓我換一種方式跟您再說一次....”。
(4)理解:進行開放式提問環(huán)節(jié),提問方式如“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包含幾點內容呢?”“冠心病的康復訓練包含幾點內容呢?”如果患者復述準確則本輪教育結束。
由科室護士長及Teach-back 護理小組成員在護理開展前及護理干預4 周后進行自我管理行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康復效果評價。
(1)自我管理行為:應用任艷等編輯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評價量表(CSM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價,包括日常生活管理(一般不良嗜好、生活管理)、疾病醫(yī)學管理(癥狀、疾病知識、急救知識、治療依從性)、情緒認知管理,共計7 個評價維度,27 個評價條目。量表Cronbach’s α=0.812,重測信度為0.912,患者得分與其自我管理行為水平呈正相關。
(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評價項目有心臟破裂、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心臟栓塞、心室壁瘤等。
(3)康復效果:包括發(fā)病次數(shù)、ST 段壓低減少次數(shù)、下移減少量、疾病發(fā)作時間等指標。
采用SSP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CSMS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疾病醫(yī)學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CSMS 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發(fā)病次數(shù)、ST 段壓低減少次數(shù)、下移減少量、疾病發(fā)作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質量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但部分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不高,未意識到冠心病術后誘發(fā)冠狀動脈再次狹窄的相關危險因素[4-5]。以往研究指出,藥物治療、生活習慣及冠狀動脈再次狹窄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影響老年冠心病患者整體康復效果的關鍵性因素,而老年患者具有其特殊性,其年齡較大,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及理解度不高,同時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因此術后預后效果不甚理想[6-7]。心臟破裂、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心臟栓塞及心室壁瘤等為冠心病常見并發(fā)癥,臨床常規(guī)健康教育側重于生活及用藥指導,忽視了并發(fā)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度進行有效的評估,患者在住院期間不能完全正確的掌握健康教育所宣教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記憶逐漸消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隨之降低,冠狀動脈再次狹窄發(fā)生率也隨之提升[8-9]。
國內學者將Teach-back 方法應用于糖尿病、高血壓、腦內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的健康教育研究中,對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和生活質量有明顯效果[10-13]。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疾病醫(yī)學管理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覃小旭等[14]研究結果高度吻合。Teach-back 護理從健康教育、基礎生活技能指導、強化自理心理引導、維護患者自尊等方面出發(fā),提升患者對自我照顧的認知度[15]。鼓勵患者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感受到自我價值,同時在患者接受治療及康復期間分階段為患者進行系統(tǒng)化的疾病知識講解、知識教育及心理疏導工作,對患者自我護理進展進行全程跟進監(jiān)督,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價值,找回自己的尊重,使其在不卑不亢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使患者治療信心得到提升,改善其病情、控制結局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結局[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fā)病次數(shù)、ST段壓低減少次數(shù)、下移減少量、疾病發(fā)作時間等疾病控制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Teach-back 方法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對促進患者康復有積極的作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