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麗 李瓊仲 徐雪平
踝關節良好的穩定性和靈活度是保障人體正常行走和日常活動的前提,踝關節骨折通常伴韌帶、肌腱、軟骨等損傷,若處理不當容易誘發關節強直、創傷性關節炎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2]。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踝關節骨折常用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其屬于關節內骨折,對治療要求較高,加之疼痛、腫脹癥狀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均可影響術后踝關節的恢復效果[3]。因此,給予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優質的臨床護理配合,促進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中醫特色護理的優勢逐漸被臨床認可。有諸多研究指出[4-5],在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可顯著提升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以2019 年1—12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優質護理聯合中藥藥浴對患者術后恢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12 月在我院接受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患者110 例,納入標準:符合踝關節骨折診斷標準,且經X 線檢查確診;具有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治療和注意事項均知情同意;依從性高;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肝、腎、心功能嚴重不全;術前已出現軟組織壞死;對本研究中藥過敏;精神病或患嚴重意識障礙癥;合并其他部位嚴重損傷。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 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5 例;年齡23~65 歲,平均45.71±6.89 歲;骨折部位:內踝14 例,外踝17 例,內外踝13 例,內外后踝11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6 例;年齡21~66 歲,平均45.29±7.13 歲;骨折部位:內踝15 例,外踝15 例,內外踝14 例,內外后踝11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協助患者進行術前各項輔助檢查及評估。指導術前早期進行適當的關節活動度和周圍肌肉力量練習。術后保持患者切口的清潔干燥,定期更換敷料,并觀察是否有紅腫情況發生,避免切口發生感染。每天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處理。對患者進行飲食知識宣教,避免進食生冷辛辣刺激性肥膩滋補食物。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措施以外,實施優質護理聯合中藥藥浴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個體化護理:患者入院確診后,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以及術后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全程、專業、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做好護理文書記錄。重視細節處理,包括飲食及功能鍛煉指導、用藥指導及康復過程指導等,在護理工作中多以親切、關愛的語氣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
(2)心理護理:由于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時間較長,同時在康復階段患者要盡量避免踝關節負重行走,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當隨時觀察患者心理狀態,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向其闡述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方式、康復進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配合,協助患者建立積極向上的康復心態。
(3)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在術后1~7 d 視患者病情進行足趾屈伸、股四頭肌舒縮及抬腿等練習,每天4 次,每次10~15 min;術后10~30 d 進行適當的內收、背伸、外展等練習,每天2 次,每次8~10 下;術后1 周左右若患者骨折處痛感不強,且腫脹為輕度,可嘗試在拐杖等輔助工具的協助下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每次功能鍛煉強度以患者耐受度為準,應當在微痛或無痛的情況下進行。
(4)中藥藥浴:在患肢切口拆線后2~3 d 開始進行,中藥組方為本院研發的骨傷康復洗劑,主要藥物成分為生草烏10 g、生川烏10 g、徐長卿20 g、透骨草30 g、路路通15 g、伸筋草25 g、獨活20 g、川姜8 g、川牛膝15 g、桑枝25 g、細辛10 g,將上述藥粉加3000 ml 開水溶解后,溫度降至60~70℃,然后將踝關節骨折處置于藥液上方進行熏蒸10 min,待水溫降低至38~43℃,適宜后將足踝患處放入中藥液中浸泡洗浴20 min,藥水量泡至踝上5 cm 為宜,熏和洗原則上每次不超30 min,老年人及心肺功能欠佳患者縮短至10~15 min,每天1次,7 d 為1 個療程,連續藥浴3 個療程。
(1)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評分系統[6]對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康復情況進行評估,滿分為100 分,≥86 分為優,75~85 分為良,60~74 分為可,<60 分為差。
(2)踝關節活動度:采用量角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活動度進行測量,角度越大表示踝關節活動度越好,踝關節功能恢復越佳。
(3)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在術后1,2,3 個月以不記名的方式進行填寫,90~100 分表示非常滿意,80~89分表示滿意,70~79 分表示一般,<70 分表示不滿意。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或校正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跖屈、背屈角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跖屈、背屈角度均明顯增加,觀察組跖屈、背屈角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活動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的比較(例)
踝關節主要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組成,當受到直接或間接性暴力后可引發踝關節骨折,以踝關節劇烈疼痛、皮下淤血、活動受限、正常行走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臨床手術治療的目標在于解剖復位、維持內固定,促進患者恢復全身承重能力,并預防永久性損傷的發生[7]。但在實際臨床中,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慢性疼痛、關節僵硬、反復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高,加之制動時間較長,患者心理波動大,這均可一定程度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吳會鵬[8]研究指出,影響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內固定物取出、功能鍛煉以及術后并發癥,并建議應當針對性護理配合。傳統常規護理模式主要關注患者疾病的變化,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隨著醫療服務水平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護理要求越來越高,既往的護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臨床要求,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在強化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護理服務水平,促進患者康復。
中醫學認為骨折導致骨斷筋離、血溢脈外、淤積而結,術后可能因氣血凝滯、經絡不暢致使長期腫脹、疼痛,影響康復效果。有學者認為[9],中藥熏洗及藥浴可通過溫熱效應和中醫經絡效應使藥液直接作用于患處,發揮舒筋通絡、散瘀活血及通利關節之功效。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聯合中藥藥浴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踝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提示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聯合中醫藥浴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這與郎建龍等[10]研究結果相符。這是因為:①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患者個性化需求以及心理狀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獲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改變患者及家屬不健康的行為方式。②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預防患處及周圍組織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對消腫止痛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可促進骨細胞的正常發育和軟骨的營養吸收,促進骨折康復。③在中藥藥浴組方中,生草烏、生川烏、徐長卿、獨活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透骨草可活血化瘀,路路通、伸筋草、桑枝可發揮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川牛膝可活血祛瘀、通利關節,細辛具有祛風止痛、發散鳳寒的作用,諸藥合用達到通經活絡、調理血氣、化瘀活血、消腫止痛的目的。另外,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和中藥藥浴干預取得了大多數患者的充分肯定,這對于后續進一步開展優質的護理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聯合中藥藥浴應用于踝關節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