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義,周軼,劉海森,陳翠芳
(清遠市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廣東 清遠511518)
鼓室成形術通常用于修復鼓膜穿孔和恢復中耳疾病引起的聽力損失。常規是在顯微鏡輔助下完成,但可能會需要更大的手術切口,導致手術瘢痕和術后不適。另外,顯微鏡為直線視野,限制了術中可見范圍。經耳內鏡中耳手術可獲得廣角視野,有利于觀察中耳隱匿區域結構。目前,關于比較耳內鏡和顯微鏡下鼓室成形術手術效果的報道較為少見,本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72 例 在本院接受鼓室成形術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經耳內鏡鼓室成形術組(耳內鏡組)和經顯微鏡鼓室成形術組(顯微鏡組)。其中,耳內鏡組37例38耳,顯微鏡組35例36耳。患者診斷包括鼓膜穿孔、單純性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合并鼓室硬化癥或膽脂瘤。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和2。
耳內鏡:生產廠家為德國XION GmbH 公司,長11 cm,內徑2.7 mm,傾斜度0°;手術顯微鏡:生產廠家為德國ZEISS公司,型號為S88;純音測聽設備:丹麥爾聽美科麗納聽力計。
由手術醫生根據患耳的情況決定手術方式。鼓膜中等穿孔和大穿孔都采用耳屏軟骨-骨膜修復鼓膜,小穿孔采用耳屏軟骨膜修復。按Wullstein 分型考慮鼓室成形術的類型,其中Ⅰ型為修復鼓膜,不改變聽骨鏈;Ⅲ型為修復鼓膜,同時通過將移植物放在鐙骨來修復聽骨鏈。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耳一般資料比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所有患者取仰臥位,患耳朝上,1%利多卡因行耳內和耳屏軟組織浸潤麻醉。
1.4.1 耳內鏡組 耳內鏡手術有兩種入路,經外耳道路徑或者做耳道內切口。①經外耳道于鼓膜穿孔處做一新鮮移植床:以內置法用耳屏軟骨-骨膜或耳屏軟骨膜進行修補;②做一耳道內切口:在外耳道后骨壁離鼓環5 mm 處做孤形切口,分離出耳道-鼓膜瓣以暴露鼓室,以內置法用耳屏軟骨-骨膜或耳屏軟骨膜進行修補。
1.4.2 顯微鏡組 顯微鏡手術有三種入路。①經外耳道:同上;②經外耳道做一耳后溝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切斷耳后肌,沿耳廓軟骨膜下銳性分離至骨性外耳道,在骨性外耳道口做一“T”形切口,暴露部分乳突表面及外耳道后上棘,于骨性外耳道口內4 mm環形切開外耳道后壁皮膚,并在12點及6點處做向外放射形切口,形成一蒂在外側皮瓣;③做一耳前切跡切口:第一切口在12 點處骨性外耳道口至耳屏腳間切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于第一切口內端向后延至骨性外耳道口,切開外耳道后壁皮膚至6點處,深達骨膜,剝離外耳道軟骨部后壁,然后用耳屏軟骨-骨膜或耳屏軟骨膜修補鼓膜,必要時,鑿開上鼓室外側壁,探查聽骨鏈,進行聽骨鏈修復。
收集并分析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的純音測聽結果,包括骨導聽閾、氣導聽閾和氣骨導差,計算250~4 000 Hz 的平均聽閾(包括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Hz)。記錄患者術后鼓膜愈合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時,采用t檢驗;同組患者術前術后聽力結果比較時,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鼓膜修復材料、鼓室成形術分型和手術入路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3 個月平均骨導聽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術前和術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平均氣導聽閾和氣骨導差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其中,耳內鏡組氣導聽閾改善15.59 dB,顯微鏡組改善15.12 dB;耳內鏡組氣骨導差改善13.24 dB,顯微鏡組改善14.75 dB。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氣導聽閾和氣骨導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related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顯微鏡組術后有3 耳出現裂隙狀殘留穿孔,耳內鏡組術后有1 耳出現針孔樣穿孔和3 耳出現縫隙狀穿孔。鼓膜穿孔修復成功率分別為89.5% 和91.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和附圖。
表4 兩組患者聽力恢復情況比較 (dB,±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aring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B,±s)

表4 兩組患者聽力恢復情況比較 (dB,±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aring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B,±s)
骨導聽閾組別t值1.72術后3個月22.06±12.41耳內鏡組(n=38)P值0.104術前24.41±12.77 0.26 17.38±7.84 1.29 0.208 t值P值1.85 0.074顯微鏡組(n=36)0.796 17.75±6.89組別氣導聽閾P值0.000 t值7.63術前49.65±15.16耳內鏡組(n=38)術后3個月34.06±18.97 0.000 8.03 41.31±10.68 1.82 0.079 t值P值1.50 0.143顯微鏡組(n=36)26.19±9.12氣骨導差組別術后3個月12.00±11.79耳內鏡組(n=38)t值6.17 P值0.000術前25.24±8.97 8.81±4.39 1.02 0.317 t值P值0.55 0.586顯微鏡組(n=36)7.80 0.000 23.56±8.46

表5 兩組患者鼓膜修復情況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repair of tympanic membran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附圖 術前術后鼓膜情況Attached fig.Preoperative and afteroperative tympanic membrance conditions
鼓室成形術旨在恢復中耳的聲音傳播機制,50年代首先由德國的WULLSTEIN[1]和ZOLLNER 提出[2],后經其他學者的共同努力,對鼓室成形術進行了發展和完善。鼓室成形術最常見的適應證是修復慢性中耳炎造成的中耳缺陷,也適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耳缺陷,如外傷和腫瘤等,可與乳突切除術結合,以控制慢性中耳炎的感染。當慢性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超過30.00 dB時,可以考慮行鼓室成形術,也可用于修復鼓膜穿孔,但鼓室成形術有誘發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風險。手術醫生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必須實施個體化方案,綜合考慮患者情況,包括:患耳和對側耳的聽力狀況、中耳炎的病理情況(在活動期還是靜止期)、咽鼓管功能、患者年齡和一般身體狀況等[3]。
鼓室成形術的主要目標是清除中耳感染、修復鼓膜穿孔和改善聽力。以往常在顯微鏡輔助下完成鼓室成形術,優點是可以進行雙手操作,獲得雙目視覺和立體視覺。但經外耳道操作時,顯微鏡提供的視野有限,尤其是在鼓膜前緣部分限制較多,術者通常會做一耳后溝切口,以獲得更好的手術視野。
耳內鏡可提供更大的手術視野,且手術切口更小,也可保留更多組織。KOZIN等[4]報道了耳內鏡在提供手術視野方面的優越性。還有研究[5]表明,在治療膽脂瘤時,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乳突切除,并預防外耳道擴大和術中軟組織損傷。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的缺點為:需要單手操作;出血較多會影響視野;內鏡光源可能造成中耳或內耳燒傷。耳內鏡下手術仍處于初期階段,大多文獻只單純觀察了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的效果[6-16],鮮有與顯微鏡下手術進行比較的報道。
術后聽力恢復情況是評估鼓室成形術的一個重要指標。DüNDAR等[17]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術前氣骨導差分別為20.40 和21.34 dB,術后氣骨導差為8.12 和8.13 d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SU 等[18]報道兩組患者氣骨導差分別減少10.30 和12.40 d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凡啟軍等[19]將耳內鏡下和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進行比較,發現耳內鏡組氣骨導差改善11.47 dB,顯微鏡組改善11.83 dB,兩組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前氣骨導差分別為25.24和23.56 dB,術后氣骨導差為12.00和8.81 dB,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表明,耳內鏡下和顯微鏡下鼓室成形術后患者聽力恢復效果相當。
本研究中,耳內鏡組和顯微鏡組的鼓膜愈合率分別為89.5%和91.7%,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文獻[17,19-20]報道一致。
耳內鏡下手術可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①可采用局部麻醉,以減少麻醉時間和手術時間:HSU等[18]報道耳內鏡下手術平均時間為87 min,顯微鏡組為110 min;GüL?EN 等[20]報 道 耳 內 鏡 手 術 時 間 為37 min,顯微鏡組為53 min;②顯微鏡下手術多采用耳后切口,需要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軟組織的處理和傷口的閉合,而耳內鏡下手術是經外耳道入路,節省了處理軟組織的時間,從而縮短了手術時間;③顯微鏡下手術時,若骨性外耳道過于狹窄或彎曲,可能需要行外耳道成形術以獲得充足的手術視野,而耳內鏡可以直接通過外耳道的狹窄部分,為醫師提供清晰的視野和足夠的手術操作空間,有助于減少手術時間[20]。
綜上所述,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可以取得與顯微鏡下手術相當的臨床效果,術后聽力恢復和鼓膜愈合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另外,耳內鏡下中耳手術可能有助于節省手術時間和減少醫療資源消耗,具體情況仍需進一步行前瞻性研究來佐證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