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陽
(山東諸城華元醫院 耳鼻喉科,山東 諸城262200)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之一。如患者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病情遷延不愈,可引發鼓膜穿孔、鼓室粘連或硬化,導致聽骨鏈被破壞。目前,臨床主要用手術治療鼓膜穿孔,效果較為理想。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是治療鼓膜穿孔的傳統術式,但多數患者因擔心術后疼痛不適、住院時間長等放棄治療[1]。近年來,耳內鏡技術發展快速,耳內鏡下鼓膜成形術逐漸成熟,且臨床應用效果好。本研究主要對比兩種術式(耳內鏡和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治療因中耳炎引起鼓膜穿孔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變化及療效。現報道如下:
查詢2016年1月-2018年6月解放軍第371 醫院收治的因中耳炎引起鼓膜穿孔患者的信息,選取了37 例接受耳內鏡下鼓膜成形術的患者和37 例接受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的患者,分為耳內鏡組(n=37)和顯微鏡組(n=37)。耳內鏡組中,男20 例,女17 例;年齡18~52 歲,平均(29.40±5.40)歲;病程6 個月~27年,平均(7.40±2.40)年。顯微鏡組中,男19 例,女18 例;年齡19~55 歲,平均(28.80±5.70)歲;病程8個月~25年,平均(7.60±2.10)年。兩組患者相關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鼓膜穿孔為慢性中耳炎引起;②純音測聽檢查明確診斷為輕、中度傳導性耳聾;③耳內鏡檢查結果顯示鼓膜緊張部穿孔,直徑≥2.0 mm;④經顳骨CT 檢查明確咽鼓管功能,不存在中耳膽脂瘤;⑤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診斷為感音神經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②術前檢查明確存在手術禁忌證;③術前或術中存在聽骨鏈異常;④伴有其他對手術操作及療效產生影響的疾病。
1.3.1 耳內鏡組 全身麻醉后,行耳道四壁和耳后浸潤麻醉。手術切口選擇在患耳耳廓上方,長度為3 cm。取大小適當的顳肌筋膜晾干備用。耳內鏡下仔細探查鼓膜狀況,切口選擇在離鼓環5 mm 的外耳道前后下壁,并做一個弧形切口切開。剝離鼓膜邊緣,以制造創面,充分暴露鼓環,通過內置法實施顳肌筋膜植入,將殘留鼓膜良好貼覆。完成上述操作后,先掀起筋膜,再于鼓室四周用明膠海綿填塞。復位筋膜完成后用碘仿紗條行術腔填塞,最后用無菌敷料包扎切口。
1.3.2 顯微鏡組 麻醉及體位均與耳內鏡組相同。行耳后切口切開操作,分離顳肌筋膜,切取大小適當的顳肌筋膜晾干備用。將外耳道皮片向后分離至乙狀竇投影區前緣,向上分離至顳線,以充分顯露外耳道前上棘。將耳道皮片適當修薄后用牽開器置入,磨除突出的鼓鱗裂骨質。將鼓環和聽小骨充分暴露于顯微鏡下,通過內貼法將備用顳肌筋膜植入,使其良好地貼覆于殘存鼓膜。鼓室四周和術腔填塞物填塞方法與耳內鏡組相同。最后縫合耳后切口,再用無菌敷料和繃帶包扎切口。視患者術區愈合狀況確定拆線時間。術后第3周將外耳道填塞物碘仿紗條取出。
術后隨訪3~12 個月,觀察患者鼓膜愈合情況,復查耳內鏡和純音測聽,檢測患者聽力改善情況。
①手術指標評估:觀察并記錄患者各時間段完成情況、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情況和術后住院時間;②選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評估患者術后24 h 疼痛程度,分數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疼感,10分表示疼痛最強烈,無法忍受;③觀察患者術后1、6和12個月鼓膜愈合情況;④術后3 個月復查純音測聽,檢測患者聽力改善情況,主要檢測平均氣導聽閾和氣骨導差;⑤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選用SPSS 22.0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量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耳內鏡組40~50 min和50~60 min內完成手術的患者占比明顯高于顯微鏡組,平均手術時間和術后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顯微鏡組,耳內鏡組術中平均出血量明顯少于顯微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耳內鏡組術后24 h VAS 評分明顯低于顯微鏡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1、6和12個月鼓膜愈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和鼓膜愈合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and tympanic membrane healing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兩組患者術前平均氣導聽閾及氣骨導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平均氣導聽閾及氣骨導差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耳內鏡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70%,明顯低于顯微鏡組16.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聽力改善情況比較 (dB HL,±s)Table 3 Comparison of hearing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B HL,±s)

表3 兩組患者聽力改善情況比較 (dB HL,±s)Table 3 Comparison of hearing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B HL,±s)
注:?為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氣導聽閾氣骨導差組別顯微鏡組(n=37)術后18.67±5.85?術前49.53±6.35術后36.75±4.37?術前29.50±8.74耳內鏡組(n=37)t值P值17.70±5.15?0.76 0.352 48.85±6.47 0.46 0.656 35.27±4.68?1.41 0.087 29.46±8.48 0.02 0.910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是中耳炎患者臨床治療的常用術式,療效確切[3]。近年來,隨著耳內鏡手術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更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治療理念已逐漸改變,耳內鏡憑借其操作簡單、術野清晰和成本低的特點,逐漸被應用于中耳炎的臨床治療。
耳內鏡下鼓膜成形術較顯微鏡有以下幾個優點:①術前準備更簡單且時間更短:耳內鏡直接連接便可使用,而顯微鏡使用前須用一次性無菌塑料套和光源、焦點、瞳距等調試,所用時間較耳內鏡長,本研究中,顯微鏡組平均手術時間為(67.73±8.83)min,明顯長于耳內鏡組(51.68±8.69)min,與術前耗費時間較多有關;②成本更低:耳內鏡能與鼻內鏡監視和攝像系統兼容,僅需購置耳內鏡的鏡頭便可使用,明顯降低了成本;③操作更方便且效果更好:耳內鏡視野更廣、成像更清晰,應用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更換角度鏡,使術者更好地觀察隱匿部位結構和病變情況[4-5];耳內鏡使用過程中無需反復調焦,鏡體更細小,可無限與將要觀察的結構接近,從而獲得清晰度更理想的圖像;而顯微鏡僅能觀察物鏡軸線正前方的結構;④耳內鏡直視下行手術操作,無需做耳后切口或耳內切口,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且能夠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術后外在美觀感更好,患者更易于接受。牟珊等[6]報道指出,在耳內鏡手術中,術者能夠多角度地觀察一個解剖結構,克服了顯微鏡的局限性,使術者能夠獲得更全面和準確的信息。楊海弟等[7]研究顯示,耳內鏡手術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治療成本,對患者術后康復及經濟負擔的減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耳內鏡組40~50 min 和50~60 min 手術完成率分別為18.92%和67.56%,均高于顯微鏡組的2.70%和13.51%,平均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較顯微鏡組短,術中平均出血量為(6.61±1.54)mL,明顯少于顯微鏡組的(16.53±3.15)m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吳艷紅等[8]研究結果一致。這與耳內鏡更具微創特性、操作時間更短和創傷更小有關,使用耳內鏡操作,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和加速康復。本研究中,耳內鏡組術后24 h VAS 評分明顯低于顯微鏡組,表明耳內鏡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更輕,分析原因為:因耳內鏡下手術切口更少、創傷更小,則能明顯減少組織損傷。雖然兩組患者術后鼓膜愈合和聽力改善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耳內鏡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顯微鏡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知,兩種術式均可使患者術后鼓膜獲得良好的愈合,能明顯改善患者聽力,但耳內鏡下手術安全性更高,組織創傷更小,并發癥發生風險更低[9-11]。
耳內鏡下手術較顯微鏡下手術存在的缺點主要為:二維成像導致鏡下觀察缺乏立體感;僅能單手操作,難度更大;鏡頭前端易發生污染和起霧,影響術中視野和成像效果[12-14]。因此,選用耳內鏡下手術,須使用超高清設備,對鏡頭進行合理調節,提高成像的立體感;浸潤麻醉要充分,術中操作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術腔滲血,以避免鏡頭前端發生污染和起霧,否則反而會增加單手操作難度[15-17]。顯微鏡和耳內鏡微創技術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醫師必須充分了解耳內鏡的應用特點及缺陷,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保證技術應用時獲得最理想的效果[18]。
綜上所述,顯微鏡和耳內鏡下鼓膜成形術均可使患者鼓膜良好愈合、聽力改善,但耳內鏡下手術用時更短、出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