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2013年8月中國工程院開展的重大咨詢項目《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啟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兩院院士路甬祥擔任項目組長,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擔任副組長,組織近20位院士、100多位專家,分為10個課題組,歷時兩年,在地方、行業和企業的廣泛調查和深入研究,咨詢項目取得了積極進展。2015年2月,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向國務院上報《關于提升創新設計能力的建議》,研究成果引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提高創新設計能力”作為提高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列入《中國制造2025》。
在《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的研究過程中,路甬祥院士和潘云鶴院士都強調如何將創新設計新理念向社會廣泛傳播。路甬祥院士提出“一個創新的民族不是光靠幾個或者上萬個設計師支撐的,而是全民都要有創新創意的文化,全民都能關注創新設計的理念才能真正取得成功,我們有沒有可能搞個‘好設計?”。潘云鶴院士也指出“項目研究成果,不僅要向中央報告,還要向設計界、產業界和社會公眾廣泛傳播創新設計的理念”。
“好設計”簡言之就是創新設計。創新設計是對設計的綜合拓展,涵蓋工業設計、材料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工程設計、服務業態設計創新等。它以知識網絡時代為背景,以綠色低碳、網絡智能、開放融合、共創分享等主要特征,為產品、產業的全過程提供系統性服務,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為一體,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創造市場新需求的核心環節。
通過開展以創新設計為主題的好設計評選活動,使得好設計理念根植于中國大地,培育好設計誕生的沃土,營造好設計發展的良好環境,努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引領世界和時代的好設計、中國好企業、中國好品牌,加快實現“三個轉變”。
【獎項設置】
(一)金獎:面向中國制造服務主戰場,重點聚焦國家重大專項、國計民生重要工程,申報項目需在設計領域具備國際先進水平。
(二)銀獎:面向中國制造服務主戰場,重點聚焦國家重大專項、國計民生重要工程,申報項目需在設計領域具備國內領先水平。
(三)創意獎:面向具有潛在商業價值,以及具有創新設計引領示范意義的設計項目和作品。
(四)提名獎:為更大范圍動員和鼓勵設計界、教育界、產業界參與好設計獎評選活動,設立提名獎。
(五)優秀組織獎:面向積極組織和參與好設計表彰獎勵工作的組織和機構。
【受理程序】
好設計獎采用“推薦制”,由相關單位和個人自愿申報,經專家評議通過后方可在線申報評選。申報單位和個人應如實準備申報材料,不得弄虛作假;推薦專家和推薦單位應嚴格審查,并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好設計獎設有專家推薦或者單位推薦兩種方式。專家推薦方式,即需有兩位從事設計相關領域且具備高級以上職稱專家推薦。單位推薦方式,即具備推薦資格的組織機構和單位,如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各理事單位,創新設計區域聯盟、區域中心、合作伙伴等。
【授獎】
好設計獎設立金獎10項,銀獎20項,創意獎30項,提名獎若干,優秀組織獎5項。
好設計獎每年評選一次,獲獎項目和單位授予榮譽證書。獲獎名單由好設計綜合辦公室以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名義公布,未獲獎名單不予通告,推薦材料不予退回。
【評選標準】
綠色低碳:綠色低碳是綠色制造、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源頭,決定了產品全生命周期內能源消耗和廢料排放的總水平。在全球碳排放量激增、全球氣候加速變暖、全球資源能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促使經濟結構調整,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排放,盡快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進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因此,知識網絡時代的創新設計,必然秉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呈現出綠色低碳的時代特征。
網絡智能:知識網絡時代萬物互聯、實時傳感、VR/AR、AI等技術創新和應用日新月異,創新設計呈現出網絡智能的技術特征。網絡智能不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且是虛擬網絡和實體生產的相互滲透融合,通過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創造新的附加值。借助傳感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的運用,實現設備與設備、設備與工廠、各工廠之間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企業與用戶間的無縫對接,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預測用戶需求,根據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進行柔性生產,并實時監控整個生產過程,實現低成本的定制化服務。
共創分享:在知識網絡時代,設計不再只依靠個人或單一團隊,已發展成全球網絡合作、多領域、多學科協同創新活動。全球網絡促成了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整合,協同作業變得更及時、更有效。云計算、智能制造、3D打印等技術的進展,使設計眾創、制造服務成為新生態,合作共贏成為新共識,共創分享成為經濟發展新形態,個性化與規模化設計制造服務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共生。移動技術改變了信息獲取、處理和傳播的方式,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設計活動也變得無所不在。
開放融合:知識網絡時代,設計制造服務創新需要學科交叉融合、跨界知識融合,創新方法多樣融合,終端云端/軟硬件深度融合,企業僅僅依靠內部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開放融合正在逐漸成為創新設計的主導模式和制度保障。具體來說,企業把外部創意和外部市場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閉式創新模式下的內部創意以及內部市場化渠道同樣重要的地位,均衡協調內部和外部的資源進行創新,不僅把創新的目標寄托在傳統產品經營上,還積極尋找外部的合資、技術特許、委外研究、技術合伙、戰略聯盟或者風險投資等合適的商業模式來盡快地把創新思想變為現實產品與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