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偉偉 米麗艷
[摘 要] 青年學生是短視頻應用的中堅力量。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判短視頻“熱”引發的“危”與“機”,正確應對短視頻娛樂化、碎片化特質導致的青年亞文化根植與發展以及短視頻圖像化、感官化走向致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增加,繼而探尋并深耕短視頻作為新的教育手段與渠道以及短視頻敘事性、社交化趨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新增長點和新突破點。在此基礎上踐履其優良實踐品質,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優化,做到主動進場、融于日常、“鏈式”敘事和交互對話。
[關鍵詞] 短視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危機;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54-02
權威機構艾媒咨詢(iiMediaResearch)逐年發布的《中國短視頻產業趨勢與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量級爆發式增長,2018年末達到5.01億,2019年6月達到6.48億,青年作為中堅力量占比接近七成,學生則是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完成教育手段和渠道的建設與創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美好道德品質、堅定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深層力量,是必須面對和亟須解決的新問題。
一、短視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危”
“危”之表現一:短視頻娛樂化、碎片化特質導致青年亞文化根植與發展。泛娛樂化日益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標識。社交平臺的短視頻為了攫取流量紅利大多具有喜劇性特征,希圖以充斥著戲劇屬性的片段展露日常生活淺層的幽默感,成為緩解大眾現實生活壓力與焦慮的“止痛藥”“減壓閥”和“調節器”。這種趣味性和可玩性并置的淺層次娛樂化狂歡,不可避免地導致短視頻道德中心離散、道德權威消解和道德界限模糊,繼而促使崇高退場短視頻內容走向庸俗甚至低俗,弱化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中國歷史文化也缺失敬畏之心,無法傳遞更深層次的價值,進而造成道德崩壞和行為失范。短視頻的娛樂化、碎片化特質為青年亞文化根植與發展提供了堅實土壤,致使尚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年深度沉迷,并被其中摻雜的消極負面價值觀念所影響,尤其是“私人訂制”的算法推薦造成的時間上急速流動、空間上零碎切割的信息繭房效應強化疊加了錯誤理解和認知,從而使青年學生揀擇失當變得視野狹窄、孤立而封閉,接受“不同聲音”,尤其是正統趣味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聲音的渠道持續窄化,最終導致青年學生始終處于亞文化氛圍中,造成主體迷失、缺乏擔當意識、價值取向偏差扭曲、價值觀脫軌和信仰信念缺失。
“危”之表現二:短視頻圖像化、感官化特質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增加。短視頻的圖像化和感官化特質是緊密勾連的。圖像化是人類形象思維的升級,其深層實質是信息表達和接受上的感覺化,將長久以來深陷于理性牢籠中的感性釋放出來,使人類在深具熟悉感和歸屬感的情境中得以細細體味感性之美。青年學生就會形成對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的過分依賴以至于“無圖不歡”,不自覺地陷入“幻想的、自我實現的和快樂的影像世界”[1],“觀看”也就成為存粹的感官享受,進而導致青年學生不再注重圖像內部的邏輯關聯和表達的深層價值,用頭腦來理性地看待事物和把握世界的能力受阻且會持續弱化,同時也無法獲取青年學生最應具有的咀嚼文字的思想之趣。重感官刺激、輕邏輯表達的短視頻圖像化、感官化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甚至可以說顛覆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字和語言為主的表達方式以及以邏輯思維培育為主的教育目的,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短視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機”
“機”之表現一:短視頻作為新的教育手段和渠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增長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開放而不是閉鎖的。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形勢,將一切具有時代特質的要素吸納進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短視頻及其平臺具有雙重屬性特征,可以既作為教育手段又作為教育渠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轉型,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新的價值體驗和價值創造。作為手段的移動短視頻,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不僅改變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文字、圖片和語言為主要特征的靜態表達方式,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達方式上的升維與進階,而且打破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刻板的話語體系,使其在與短視頻標志性網絡話語的充分融合中獲得新的含義,能夠真正做到嚴肅與活潑的統一。
“機”之表現二:短視頻的敘事性和社交化趨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突破點。敘事性和社交化是短視頻的核心特質,也是短視頻得以流行的關鍵和靈魂。目前,受眾較廣、使用率較高的抖音、快手、秒拍、梨視頻、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經常通過人格化的敘事方式講“情”敘“事”,以交代情節和展示真實事件為主,即以故事的發展脈絡、事件的邏輯順序和因果關系為特征,強調過程,關注交流與互動,尋求價值分享與社會認同,實現敘事者聲音的傳遞及其“想法”與“活法”的展示,完成敘事者與他者及整個世界的有效鏈接。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人是敘事性的動物”[2],而社交是人類敘事的終極目的和價值旨歸。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把短視頻的敘事性與社交化趨勢融入自身的具體實踐中來,尊重并不斷發揮青年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青年學生天然的敘事熟悉感和歸屬感中,將核心事件以個性且生活化的“講故事”方式鮮活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視頻的敘事性和社交化趨勢能夠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突破點。
三、短視頻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優化路徑
主動進場:增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拓展版圖。青年學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應該做到哪里。高校主動入駐青年學生活躍的短視頻平臺,既能夠激濁揚清,為受眾輸出健康向上的優質內容,優化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可以開疆拓土,增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拓展版圖,推動高校以智識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促進更深層次價值的傳遞和引導。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從三方面著手:首先,進場。組建技術水平和媒介素養較高的專兼職結合的短視頻制作和宣傳隊伍,在青年學生集中的短視頻平臺注冊高校官方賬號,針對不同短視頻平臺的特質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服務方向,搶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陣地。其次,跟隨。關注、研究不同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內容,尤其是共青團中央及其他行政行政機關的短視頻賬號,分享并轉發涉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短視頻,將其中有益且為大眾“追捧”的爆款吸納到自身的短視頻制作中來,在“跟隨”中形成自身短視頻嚴肅與活潑相融合的基調,以平民化視角吸引青年學生的注意力。最后,原創。深植網絡文化時代,研判、遵守不同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規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短視頻網絡表達革命,聚焦于制作融日常情境和線上體驗于一身、思想性和觀賞性內在統一的“原創”短視頻,以貼近青年學生生活的優質“爆款”增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提升,最終激發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融于日常:建構符合青年審美興趣與內容偏好的教育鏡像。作為平臺的短視頻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線上平臺入駐,作為手段的短視頻則需要高校將短視頻思維融于線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對待短視頻的“批判”與“融合”并舉。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批判短視頻平臺的不良內容。短視頻制作者為了吸引受眾注意,通常會在娛樂的基調下對所述事件進行隨意的編排、變形的呈現和夸張的表達,傳遞消極負面甚至明顯錯誤的價值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對上述內容進行及時整理,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展開明確批判,提醒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養成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不做不良信息、謠言以及錯誤觀念的擴音器。其次,將短視頻技術融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媒介技術更迭呈現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是高校完成為時代培養新人的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順應短視頻的發展趨勢,做到社交化媒介與視覺化傳播的有機統一。這就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要建構貼合時代發展特質、符合青年審美興趣與內容偏好的教育鏡像,以互聯網思維組織教育素材,以短視頻話語充實教育話語體系,通過短視頻提升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實現青年學生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整體延展,從而使主流思想價值觀念傳遞既“趕時髦”“接地氣”,又扎根靈魂、入腦入心。
鏈式敘事:培養串“珠”成鏈的“鏈式”敘事思維與能力。當網絡信息呈現日趨“微”化、碎片化學習成為大眾接受知識與信息的主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順勢而為,把碎片化戰略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耕的重要抓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性碎片化改造,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主題拆解成眾多短小精悍、微言大義、豐富有趣又內在緊密“聯系”的碎片信息。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進教育過程的敘事化,將上述系統拆解過的碎片信息用平民視角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講述要做到靜態敘事、動態敘事與生活敘事的有機融合,促使看似瑣碎無章的生活片段因形成較強邏輯的生動“故事”而重獲生命力。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知“危”見“機”,努力消除短視頻帶來的不良影響,亦將短視頻視作自身發展及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平臺和手段,通過短視頻將主流價值觀念變化成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親切感十足的具體生活故事,經由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多感官立體浸潤體驗完成對青年學生的性格養成、德行塑造和價值引領。
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后現代轉向[M].陳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8.
[2][英]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