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宇紅 莊楚雄
[摘 要] 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關乎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方向、速度甚至成敗。通過還原“導師”知識訓導和精神引導的雙重職能、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學及其身心發展的主客觀規律、構筑協同育人之網、創新研究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助推立德樹人在研究生教育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 研究生德育;實施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43-03
習總書記曾言,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1];而對“人才實力”的全面界定自然也應包納人才的“硬件”與“軟件”即智育能力和德育素養兩方面,這也是當前我國拔尖創新人才構成主體——研究生育人模式改革的關鍵。
以往重智育、輕德育;重科研、輕道德熏陶的“跛足”式研究生育人必須徹底改變,德育與智育“雙育并舉”才是契合教育規律的研究生育人主旋律。這既是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又是研究生教育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最好回應。通過回歸導師知識和道德傳播的雙重職能、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學及其身心發展的主客觀規律、構建寓理于事的多方協同育人之網對研究生德育實施的路徑予以探析,以期助力堅守教育領域立德樹人的“最后一站”。
一、還原“導師”知識訓導和精神引導的雙重職能
“導”在《說文解字》里的釋義為:“引也;從寸,道聲?!币驗椤按纭钡墓帕x為“抓持”,所以“導”原指在十字路口抓住對方的手,為之領路;后引申為“指引”“帶領”。由此,對“導師”的解讀應是能起“指引”和“帶領”作用之“師”,當然,不僅僅是在科研和學術上的“指引”,還應包括道德認知、判斷的引導以及道德踐行的倡導、帶領等,這也是“師之所以為師”的主旨所在;而以往對于“導師”的認知和評價卻多側重于學術和科研,忽略了其在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導作用。
從“導”與“師”本原含義的邏輯關系亦可對“導師”的價值內蘊獲得全面認識。導師,必定先是“師”,只有先成為“師”才能產生“指引”和“帶領”的“導”之行為,“師”是“導”存在的邏輯前提和基礎,遵從“師”之本真是導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而“師”之本真正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教書之責和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育人之任,不論過去還是將來這都是“師者”須恪守不渝的基本準則。也就是說,“師者”不僅應傳道、授業和解惑,還肩負著價值引領和精神塑造的職能。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教師不僅僅只是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還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因此,傳授知識、技能和精神指引本就是與導師“師者”身份相契合的雙重職能,二者不可顧此失彼。
從導師區別于其他“師者”的核心要義著眼,研究生教師之所以被稱之為“導師”,關鍵在于其具有引領作用的“導”之能力?!皩А奔润w現了導師職能的特殊性,又為研究生教師發展成為“導師”提供了價值追尋的目標和行為發展的方向。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導師既是研究生學術道路的領路人,更是研究生人生路途的導航者。因此,導師僅完成對研究生論文、課題指導等科研訓誡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導師履行“導”之職能的一部分;唯有加上對研究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乃至意識形態觀照等德育的導引和帶領才真正促成了導師內涵的豐滿和完善。
但是,曾幾何時,導師一度偏離了“師”與“導”之價值本位。在追逐科研成效、不健康的教育體制驅動下,僅靠論文和課題予以維系的蒼白、脆弱的“導”“生”關系,使研究生教育這一學歷層次最高階段的教育與教育的初心漸行漸遠;讓本應給研究生帶來智慧啟迪和道德提升的教育歷程充滿了世俗與利益的味道。以“德”為支點,還原研究生導師知識訓導和精神引導的雙重職能,不斷規范導師的“師”之責和“導”之能是改革的關鍵。首先,導師要盡心盡責地完成“教書之責”的本分,要俯下身子去傾聽、去了解研究生學習、生活中的煩惱和苦悶,以淵博的學識,以仁愛、包容之心,更以經歷世事后長者的睿智做研究生心靈的播種者。其次,導師要嚴于律己、立德修身,在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尚道德情操的堅定擁躉者和實踐者的同時,使“師”之價值傳遞與“導”之精神引領的雙重效能得以充分發揮;在言傳與身教的過程中,用對“德”之理念的身體力行,將“德”之內核深根厚植于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將“德”之精髓春風化雨般地浸入生之心田,從而引導研究生在接受知識、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追尋與道德創造的合一,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中沖破個人認知于道德上的局限[3],真正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材。
二、遵循研究生教育教學及其身心發展的主客觀規律
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如何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與適合的教育原則培養人、塑造人和發展人是每個教育階段須臾不能忘的初心與使命;而培養、塑造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正是一切從學生出發、服務于學生成人成才的一切。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找準并充分遵循教育教學及研究生身心成長的主客觀規律,將其始終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的核心和制高點是促進研究生教育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
1.基于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特殊性樹立并貫徹德育、智育融合發展理念
學制短、分散研習為主的教育模式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階段教育的主要特征。研究生學制雖只有三年甚至更短,但每個年度的學習任務和教育重心卻各不相同。以全日制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為例,在以集中教學為主、個體分散學習為輔的第一年,除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外,“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教育是當年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內容。各科任教師應充分挖掘不同學科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注重形成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理想信念之“大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公德”以及慎獨慎微之“私德”為主線的德育與智育交融滲透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方案,讓研究生從入學伊始便將自身的身份與其所需肩負的社會責任、學者使命等同起來,樹立遠大抱負的同時亦堅定踏實踐行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年的德育育人體系中,學術價值觀和學術道德觀教育是重中之重,北京大學甚至在研究生入學的第一天便實行科學道德與學術規范的強力推行計劃,在研究生踏進校門、開啟科研征程之初便將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深深鐫刻于其腦海中,并促使其將之作為三年乃至終身科學研究的行為指南。北京大學的學術道德教育堪稱國內高校的典范。而國外高校普遍施行的卻是“將專題學術道德課程和平時課程中的學術道德滲透貫穿于課程體系全過程”[4],相較而言,國內高校德育與智育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還亟待加強。
在過渡至以導師為核心的小范圍集中式研習,甚至完全以個體為主研習模式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因每個研究生個性特長、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的不一致而導致的呈散點狀分布的研究生學習模式,勢必要求研究生教育更具機動性和靈動性,能不受既有形式、標準、模式的束縛而能隨時隨機地進行,并同時向研究生生活和思想領域無限延伸。尤其要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質和差異,以個性化培養為介質,因材施教地開展學術研究指導和學術精神的培育;通過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專業科研、社會實踐以及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將學術研究的價值與“中國夢”終極價值的內生邏輯、實現路徑在科研創新和實踐探索中予以深度交融。
2.基于研究生個性、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把握德育的突破口
相比青春期的本、??粕?,研究生年齡稍長。無論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研究生,大部分都已過了青年前期,其中一部分甚至進入了青年中期或者青年末期[5]。心理成熟度高,以及與心理成熟度如影隨形的自我認知度的偏高使研究生的教育更多體現為“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6]。換而言之,研究生教育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特別是在其德育內化的過程中,研究生本人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旁人。加之研究生的“三觀”基本形成,且已在其思想深處體系化而存在,所以他們對社會理想、社會道德的認同和接納也會選擇與己之價值觀相吻合的興趣點,這些都為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德育的施行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何破解?關鍵在于找準研究生價值需求與價值觀教育的共振點,從共振點入手把握德育的突破口,通過解決研究生科研探索中的難點、解除他們人生規劃中的困惑、安撫他們婚戀與就業中的失意來施行人文關懷,并與之建立價值旨趣的共情;在師生之間良性循環互信互動[7]建設的過程中,引導研究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其個人理想、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合統一,并讓社會理想、道德規范水到渠成地成為他們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燈。
三、構筑協同育人之網
研究生教育以學科為載體進行,并貫穿于學科建設工作的始末。學科建設不僅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人力、物力、智力等硬件和軟件的全方位支撐,而且在日益強調學科育人功能的當下,研究生育人宗旨之立德樹人亦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涵與評價標尺之一。因此,學科建設中所有育人資源毫無疑問地都應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整合起來,以形成一個彼此取長補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協同育人之網,從而讓導師踐行以德治教擁有一個與其職責相協調統一、并輔助支持其職責任務完成的大環境和大平臺。
多員參與、齊抓共管是研究生協同育人之網的關鍵點。導師、研究生輔導員、科任教師、主管領導等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教職人員在此網中均應以立德樹人為共同目標,協同參與研究生的教育與治理。毋庸置疑,導師是此協同育人之網的核心節點,其關聯著輔導員、任課教師甚至主管領導溝通協調的各方面,并促使不同人員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進研究生教育目標的實現。當然,在協同育人之網中,每個人的作用都不可替代:主管校領導或學院領導著重依據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主旨制訂培養方案等綱領性文件,為育人職責的具體落實提供制度保障;科任教師著重通過課堂將國家命運、民族發展與研究生個人價值實現的融合機理予以生動演繹,激發研究生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雄心壯志;研究生輔導員則擔負著心理健康監測與疏導的責任,對婚戀擇偶、人際交往、擇業就業等研究生最為關注的現實問題予以朋輩輔導。分散在校園學習生活各方面、碎片化存在的育人資源被串在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的研究生教育之環上,共同使研究生教育這一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珠鏈”熠熠生輝。
四、創新研究生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將大至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之志,小至誠信守正和篤學力行的學術道德觀浸潤進研究生科研、實踐乃至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并成為研究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生信條,須對導師“德潤身”表率作用的忽視、德育與智育踐行時的“兩張皮”以及無足輕重的評價與考量指標等研究生育人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釜底抽薪式地革新。
首先,導師須以“德”作為自身修煉的座右銘,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過于理性的科研中增加親切而豐盈的德行熏染,使研究生能感同身受地成為“生活在一定道德中的人”,既增加他們對道德的認知度和體驗度,又能讓其因“明了道德的來歷和形成的過程”[8]而懂得遵循的必然,以期達到“不教而教”的教育最高境界。其次,借助研究生協同育人之網和學校、社會的整體育人之勢,在專業學習、科學研究、社會實踐中穿插與融入德育的主旨,用學習、實踐形式的多樣化帶動德育教育的鮮活化與常態化。如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結合專業知識組織的以“中美貿易戰及應對”為主題的辯論賽;農學院響應習總書記“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偉大號召組織的投身鄉村振興和服務“三農”的科技志愿者活動;人文學院組織的針對各種文化思潮沖擊的大討論等。學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還聯合學生工作處成立了名輔導員工作室,定期到各學院研究生中進行國際形勢、社會熱點以及研究生能力素養提升策略等系列講座。在豐富多彩的專業實踐活動中,學校立德樹人成效凸顯。第三,將“德”作為導師考評及研究生評優的首要條件。在與導師切身利益攸關的各種職稱評審、聘期考核、資質考評等評價考量中,以及研究生的評優和獎學金評選中,將道德素養和遵循情況作為凌駕于學術能力之上的重要標準,在增加立法供給的同時,配合相關獎懲措施的有力執行,使立德樹人發揮真正的效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1/28/20180528213245693444792_1.html.
[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劉萬海.教學即德性生活:走向新的教學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7).
[4]李禮.加拿大高校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探析:以多倫多大學和滑鐵盧大學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12(9).
[5]張興春.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
[6]周建華,吳海濤.高校立德樹人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7]劉曉喆.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何以“全面落實”[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6).
[8]盧勃,劉邦衛,魯偉偉,薛達.從管理到治理: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四維建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基于系統論思想構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路徑研究”階段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JKDY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