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文+蔣振世
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需要點亮的是興趣、信心和希望。本文以選擇性課改為背景,從中職教育的起點與歸宿談起,闡述了“五選”的發展路徑和“四變”的教學實踐,分析了“五選四變”在起點與歸宿中的延伸。
關鍵詞:中職 選擇 興趣 信心 希望
一、中職教育的起點與歸宿
教育的本質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和技能,而在于要點亮學生心中的信心、興趣和希望,讓他們能夠終身保持這三樣品質,這更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起點與歸宿。
筆者認為,在對待中職學生時,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賦予每個學生選擇性發展的權利,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促進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重塑自信,點亮他們心中那一盞燈。
浙江省于2014年末啟動了新一輪中職課程改革行動,其實質就是“點燈行動”。讓學生在學校時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畢業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因此,各中職校需要從打造多樣化的選擇性課程體系入手,科學地構建選擇性課改的頂層設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重新樹立信心,點燃新的希望。
二、“五選四變”的內容與實踐
1.發展路徑“五選”
(1)選專業。學校應提供給學生至少三次選擇專業的機會。入學之前,根據中考成績和學生意愿進行每一次選擇,按專業大類錄取;入校之初,根據學生與家長的意愿,在相近分數段內,跨專業大類進行第二次專業調整,先跟班試讀,如意則留,不如意則返;第一學期后,根據一個學期的學習體驗活動,明確自己的專業訴求,可以在相近專業進行第三次專業調整。學習體驗活動如表1。
(2)選目標。學生分三次選擇學業發展目標,第一次選擇是入學初的分類,根據中考成績的高低而定,按分數段錄取,與高等院校聯辦的五年一貫制與3+2大專班優先錄取;第二次選擇是第一學期末的分科,普通班學生可以根據一個學期來的學習情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是升學意向還是就業意向,從而確定學習的主攻方向;第三次選擇是第三學期末的分流,原大專班學生仍可進行直升高校、單考單招、頂崗實踐的選擇,普通班學生可進行單考單招、頂崗實踐的選擇,按發展目標重新組班,以限定選修的方式組織課程學習。
(3)選方向。對于大專班和有高考意向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目標是進入高校,主要精力集中在高考科目的學習上,通過核心課程學習進行奠基,同時他們仍要進行技能考證、學校技能競賽和技能過關項目的選擇,通過限定選修進行推進。對于就業班學生和企業訂單班學生而言,他們的目標是直接就業,他們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與過硬的專業技能,因此,除了專業必修課程以外,他們還要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
(4)選課程。學生自主選課,已成為中職學校的教學新常態。自選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與自由選修兩種,限定選修課程突出“專業性、延續性、限制性”,以專業技能類課程為主體,分專業進行設定,限制在專業內部進行選擇,強調“方向有專攻”,主旨在于學生專業方向選擇后的技能縱深發展。自由選修課程突出“系統性、豐富性、拓展性”,分年級段設置,高一段以專業試探性課程為主,重在形成學生的專業體驗,可以跨專業進行選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選擇專業類別和專業方向;高二段以素養類和拓展類課程為主,重在形成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與人文精神;高三段以輔優類和補偏類課程為主,重在培養大專班和高考班學生的應考能力,優化“人才立交橋”的基礎工程。
(5)選教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同一門選修課程,有多位教師任教,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特點進行比較,按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教師。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讓學生選擇,勢必會促使教師化壓力為動力,有利于形成精品選修課程,對于那些上課懈怠者,勢必會促進他們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挑選符合自己“口味兒”的選修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這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真正關注學生特色發展,促成師生雙邊互動教學的新模式。
2.教學實踐“四變”
(1)變觀念。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理實一體的選修課教師隊伍,是確保點亮燈盞的必要條件,更是提高點燈效率的重要保證。新一輪課改中,“選擇性”“走班制”“彎道超車”“成長導師”“學分制”等概念,向受過傳統教育的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因此,中職校需要“把專家請進來、讓骨干走出去”,通過積極開展各類培訓,多方組織專題研討會議,培育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統一教學思想,營造點燈氛圍。
(2)變態度。選擇性課改的實施,對中職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正是在選修課程中人人承擔、教材編寫人人有份、學生成果人人收集、課改論文人人撰寫、科研課題人人參與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使教師對選擇性課改的態度有抵觸情緒→被動接受→達成共識→主動參與的轉變。
(3)變教材。選修教材是選修課程的重要載體。選修課程,大多屬于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然而,讓中職學生兩手空空,走班上課,明顯是行不通的,因此,中職校需要結合學校的歷史文化、專業優勢以及地域特點,積極地開發校本教材。選修教材開發大體有三種模式:先編后完善、邊教邊形成、教后再編寫。選修教材的開發需要分期進行,先從自由選修課程開始,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將教材開發的視角與精力逐步轉向對限定選修課程以及公共核心課程的校本化二次開發。
(4)變模式。選擇性課改,不僅僅是選選課、走走班那么簡單,涉及學分管理、課堂管理、課程標準、課程評價等諸多問題。詳情如表2。
三、起點與歸宿的延伸
1.學習興趣的延伸
成長路徑“五選”,使學生有了多樣化的選擇,許多學生因為選修課的需要,被動地選擇了并不怎么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被動融入,帶給了他們深刻地變化。例如某學期,筆者任教《鋼筆書法》選修課,從第一次見面課上了解到,45人的教學班,真正有對鋼筆書法有興趣的僅有8人,另37人是因為搶不到想選的課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即發生了大逆轉,在學期末的課改成果展示中,鋼筆書法作品累累,該班學生紛紛表示下學期還要選擇鋼筆書法課。筆者認為,培育學生新的興趣,相對于按照學生的興趣去發展,更能體現選擇性課程改革的價值。
2.自我信心的延伸
中職學生,大多從小學開始,就很少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一次次考試的失利,一次次失敗的陰影,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的嚴重缺失,是中職學生專業成長的最大障礙。“五選四變”,主張尊重學生選擇,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分類揚長,提升學生自信心。“五選四變”,張揚的是師生個性,要求的是因材施教,突出的是選擇與改變,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學生在選擇過程中,強化自我認知與專業認知,點燃的是興趣之燈、自信之燈、自強之燈。
3.職業希望的延伸
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學才是真學,在做中教才是真教。“五選四變”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多樣性選擇,通過教、學、做的有機結合,讓想升學的都能跨入高校,讓想就業的都能順利就業,讓想創業的都能成功創業。使中職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同樣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引導中職學生自覺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之中,樹立勞動創造財富、奮斗成就人生的價值觀念,點亮中職學生的希望之燈。
參考文獻:
[1]賀陸軍.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選擇性”課改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教育,2015(7).
[2]樓夢紅.“五改三建”推進中職“選擇性”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2014(10).
(作者單位: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