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楓 陳卓 李振華

[摘 要] 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河南城建學院為例,分析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現狀,探討了大部制時代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新需求的主要表現。按照人才培養核心能力的不同,提出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內容優化的思路與方向。
[關鍵詞] 大部制時代;土地資源管理;課程內容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80-02
自然資源部的正式組建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戰略性的意義。自然資源部是把職能相近、業務性質類同的機構合并重構為一個更大的政府部門,是提升我國自然資源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戰略需求,有助于真正實現自然資源管理一盤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
土地是自然資源系統中的基礎性、關鍵性的組成要素。高等院校是培養土地資源管理行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陣地。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自然資源部成立后對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知識和技能需求的變化,分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現狀,特點,依據核心技能的不同提出課程內容改革與優化的思路和方向。
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和課程內容現狀
以河南城建學院為例,其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自2007年開始招生以來,已經培養了10屆畢業生。這期間,共制定了5版人才培養方案。歷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都必然涉及課程體系的調整與優化。本文以現行人才培養方案為例,分析其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的內容、特點與主要功能。
河南城建學院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考慮學科優勢、師資優勢,將課程體系設置為“四大平臺+八大模塊”(見圖1)。“四大平臺”分別包括實踐教育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七大模塊”分別包括不同平臺下的七大課程模塊。學科基礎課程模塊開設有土地科學導論、自然地理學、測繪CAD、地質學基礎、土地生態學、地圖制圖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應用等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模塊開設了11門課程。分別為測繪能力類課程:數字地形測量學、地籍管理;土地調查、評價與管理能力類課程: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管理學、土地資源學、不動產估價、土地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規劃能力類課程:土地利用規劃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整治學、土地復墾學。
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分為兩個方向:方向一是土地利用規劃方向,開設有城市規劃原理、村鎮規劃、水土保持學等課程;方向二是不動產登記與估價方向,開設工程概預算、資產評估、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課程。
總體上,現行的課程體系符合學校培養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目標的總體定位,重在突出學生的測繪技能、土地規劃技能、不動產估價技能和土地信息數據處理技能等技能的培養。但與自然資源部成立后對土地資源管理人才需求相比,現行的課程模塊關于土地以外的資源其他自然資源要素內容關注較少,對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信息技術課程體現不足。
二、大部制時代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下,亟須自然資源綜合型、復合型人才,要求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具備土地、林草、水利、測繪、能源、城鄉規劃等相關知識。因此,自然資源部成立后,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新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需要培養國土空間規劃人才
2020年1月,自然資源部下發了《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指南》共7部分,分別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基礎準備、編制內容、編制技術、實施措施、規劃論證和審批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定。國土空間規劃將不同部門的主要規劃“多規合一”,今后的課程內容也應將原來隸屬于不同的部門的專項規劃作為課程核心內容。這就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接國土空間規劃的需求,增加相應的課程。
從規劃的類型上看,國土空間規劃也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三大類。根據《意見》,國土空間規劃不僅高度關注城市空間規劃的編制,更加關注鄉村地域空間的規劃和利用問題,這就需要利用城市規劃專業知識與基礎,并針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要求,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作用。要以人居科學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學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實踐應用。這些都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擴展專業知識結構,及時補充城鄉規劃學、環境學、生態學、區域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
(二)需要培養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人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這一制度的提出到實施,更加顯示對自然資源實施統一調查監測,提供全要素、全時空、多尺度、多維度數據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需要發展和加強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和監測的基礎理論、法理架構、業務流程的研究與標準建立。目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大多開設有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資源學、數字地形測量學等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涉及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動態監測的原理、技術方法與業務流程,但對土地資源之外的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要素的調查監測等內容缺失。未來自然資源的統一調查、評價與監測是實現自然資源統一監管,建立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各種屬性監測,構建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共同體”的基礎和保障。相應地,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凸顯,因此,需要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掌握除土地資源之外的其他資源的調查、評價與監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三)需要培養自然資源大數據分析與處理人才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的自然資源監管將由原來的紙上作業轉變為專業系統軟件下的智能化模擬管理。《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構建以“國土資源云”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體系,推進土地調查監測全流程信息化。2015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在空間地理信息基礎上開發土地信息系統。尤其是“多規合一”后,國土空間規劃要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形成“一張藍圖”。這就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內容,為建立自然資源大數據體系,構建“地塊空間基礎數據共同體”提供支撐和保障。
三、大部制時代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優化
為適應大部制時代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新需求,提升人才的社會競爭力和適應力,就必須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整合與優化。本文按照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核心技能的不同分別構建起課程內容體系,以期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按照自然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統籌管理的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培養學生自然資源調查與評價能力、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能力、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和國土整治規劃編制能力。依據核心能力不同,確定不同的課程內容體系。
自然資源調查與評價能力,要求學生掌握自然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技術方法,掌握不同類型資源調查與評價的技術規范,能夠根據項目的實際需求,開展自然資源調查數據的處理、分析與應用。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開設數字地形測量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自然資源調查原理與方法、地理空間數據統計與分析、遙感原理與應用、不動產登記與評價等。
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掌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技術規程,并能夠結合實際,開展不同類型和不同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開設土地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村鎮規劃、土地信息系統、地圖制圖學、地理數據分析與統計、空間分析軟件應用等課程。
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和國土綜合整治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自然資源的數據的統計、處理、分析與應用,能為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同時,要掌握國土綜合整治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規范,能夠開展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并能指導實際施工。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開設土地管理學、土地復墾學、土地整治學、農田水力學、工程制圖、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地理數據分析與統計、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
綜上,自然資源部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要及時與社會需求對接,根據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尤其是對于地方本科院校,更要緊密對接地方的發展需求,按照學科優勢,以培養培養地方特色和核心技能為抓手,科學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以期滿足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彭開麗,胡偉艷.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高等農業教育,2019(2).
[2]王建恒.尋山水林田湖草監測之道——新時代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制度體系建設探究[J].資源導刊,2020(2).
[3]涂小松,李洪義,徐國良,等.新形勢下財經類高校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0).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河南城建學院2019年度教改項目“大部制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整體優化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