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云,謝小朋,沈美玲,黃一丹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310)
外周靜脈留置針由于操作簡單、 對血管損傷小等益處已在各醫療機構得到廣泛應用, 但也可能出現回血、堵管及液體外滲等并發癥,主要與留置針種類及沖封管方法不恰當等有關[1]。 熊勤林等[2]研究發現,留置針的回血、堵管與沖封管方式、沖封管液成分及封管夾距離穿刺點的距離等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心血管內科患者發生回血、堵管及液體外滲的可能性更大[3],這與疾病的影響導致靜脈壓力高, 使血液的黏稠度等發生了病理性改變有關[4]。 外周靜脈留置針封管后管腔內不同程度的回血問題嚴重影響了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和治療效果,如回血未及時處理,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堵管,誘發淺表性靜脈炎或藥液滲漏,從而使靜脈輸液失敗,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痛苦。本研究探討一種具有彈性觸頭的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5]結合4 步沖封管方法對留置針留置期間回血、堵管發生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于2018 年5—8 月, 選擇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留置外周靜脈留置針的老年患者100 例。 納入標準:年齡≥60 歲;意識清楚;凝血功能正常;因治療需要留置外周靜脈留置針;選擇前臂留置靜脈留置針[6-7]。排除標準:患血液系統疾病;需經靜脈輸注特殊液體,如高滲性藥液、化療藥物等。 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n=50)、觀察組(n=50)。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齡60~86 歲,平均(68.64±14.48)歲。 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齡60~89 歲,平均(70.48±17.87)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1.2.1.1 留置針的選擇對照組使用24G 19 mm 的Y型密閉式防針刺傷靜脈留置針, 留置針延長管上配備止液夾。 觀察組采用24G 19 mm 的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國械注準20153140876),該留置針包括止液夾、套筒硬連接及延長管等部件。
1.2.1.2 封管方法兩組封管液及用量相同, 均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8]中要求,輸液完畢后用導管容積加延長管容積2 倍的0.9%NaCl 進行正壓封管, 即兩組均于患者輸液結束后5 min 內使用0.9%NaCl 2.5 mL 行封管。 兩組封管步驟不同。 對照組封管步驟:采用5 mL 注射器抽吸2.5 mL 0.9%NaCl;連接留置針肝素帽接口;采用脈沖式沖管手法,將0.9%NaCl通過注射器推注到留置針, 把留置針內殘留藥液沖入血管; 當封管液剩余約0.5~1.0 mL 時行快速正壓式封管并退針;然后關閉止液夾。 觀察組采用4 步沖封管方法:①采用5 mL 注射器抽吸2.5 mL 0.9%NaCl,連接留置針肝素帽接口;②采用脈沖式沖管方法,將0.9%NaCl通過注射器推注到留置針, 把留置針內殘留藥液沖入血管,當注射器剩余0.5 mL 0.9%NaCl 時,先關閉止液夾,并將止液夾固定在套筒硬連接上;③對注射器進行二次加壓,把剩下的0.5 mL 0.9%NaCl 推注完畢;④操作者拇指壓住注射器活塞行正壓退針。
1.2.1.3 質量控制成立由護士長為組長、4 名護師為組員的研究小組, 研究開始前護士長通過PPT 講解、 現場實操等方式為組員進行關于留置針穿刺技術、固定方式、留置期間維護及留置針回血相關知識的培訓。 培訓后進行組員考核,考核內容為留置針現場操作、維護及回血的判斷,組員考核成績≥90 分為合格,確保組員對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有全面的掌握,保持留置針穿刺技術、固定方式及留置期間護理的一致。 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外周靜脈留置針應72~96 h 更換1 次[8]。 在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測量血壓時選擇對側上肢;護士注意觀察患者留置針情況,如發現有相應的拔管指征則立即給予拔除。
1.2.2 觀察指標①回血發生率: 每天進行靜脈輸液前,由2 名組員各自觀察患者留置針回血情況并記錄,在延長管管腔內觀察到血液回流即代表有回血, 觀察完畢后兩人核對,若結果不同,則請第3 名組員前去查看并判定是否有回血;回血發生率=當日回血發生病例數/前1 天留置患者總例數×100%。②堵管發生率:當靜脈輸液液體接上留置針后滴速<60 滴/min,或于每日靜脈輸液開始前責任護士抽取回血和沖管時觀察到留置針無回血且推注0.9%NaCl 時感到有明顯阻力[9],排除其他因素后即可判斷為留置針堵管;堵管發生率=當日堵管發生病例數/前1 天留置患者總例數×100%; 發生堵管的留置針立即予以拔除。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回血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患者在留置針留置第1、2、3 天出現回血的例數≥10 例,而觀察組患者出現回血1~2 例, 觀察組患者4 d 的回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回血發生情況比較 [n(%)]
2.2 兩組患者堵管發生情況比較研究期間,對照組在留置針留置第2、3、4 天出現堵管例數均≥6 例,而觀察組只在留置第3、4 天時各出現堵管1 例, 觀察組第2、3、4 天的堵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堵管發生情況比較
3.1 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的使用可降低留置期間的回血發生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4 d 內每日回血發生率為2.00%~4.00%, 且觀察組患者留置針的回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說明觀察組使用的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5]結合4 步沖封管方法能夠減少留置針使用過程中的回血情況發生。 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中的止液夾為彈性軟膠墊材質的上下觸頭結構,當止液夾關閉時可以有效地止液,但當延長管內液體壓力大于軟膠墊自身彈力時, 軟膠墊將被輕微壓縮,使夾閉的延長管張開微小縫隙,延長管內液體則可通過微小縫隙向留置針軟管方向持續流動,保持留置軟管內液體充盈,產生持續正壓,從而達到留置針軟管不回血的效果。有文獻報道,夾管的部位與留置針回血有密切的關系[10]。 止液夾應夾閉在靠近留置針延長管的根部, 這樣可相對縮小血管與留置針管腔相通的空間, 阻斷血液向止液夾后面延長管回流的可能。該留置針另外一個防回血結構為硬套筒連接,該結構位于延長管根部位置, 其封管時要求將止液夾直接固定在硬套筒上, 最大限度地拉近了血液與管腔之間的距離, 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回血的發生率。 同時,因止液夾固定在硬套筒上,可避免因止液夾及延長管的擺動和扭曲導致的運動性血液回吸, 進一步減少了留置期間回血情況的發生。 而對照組使用的留置針止液夾只能夾緊于延長管上, 其位置不能緊靠延長管根部,也難以防止延長管的運動性血液回吸,易產生留置期間的回血現象。
3.2 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的使用可降低留置期間的堵管發生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在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4 d 內每日堵管發生率僅有0~2.04%, 且觀察組患者留置針的堵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P<0.05),說明觀察組使用的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5]結合4 步沖封管方法能夠減少留置針使用過程中的堵管情況發生。 有研究表明, 國內住院患者的日常輸液率高達73.35%[11],二級醫院日常輸液率更高,有95%以上[12]。本研究對象為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 這部分患者的共同特點是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如果出現留置針留置期間回血,極易產生凝血而導致堵管。 《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中規定,靜脈導管輸液完畢后應用0.9%NaCl 或肝素鹽水正壓封管[8]。 如果封管液選用肝素鈉可較0.9%NaCl 有效減少堵管發生率和縮短堵管發生時間, 但卻可能導致血液疾病患者的出血隱患以及偶發的過敏反應,也可導致脫發和腹瀉等不良反應[13]。觀察組使用4 步沖封管方法中的二次加壓手法, 當推注2.5 mL 0.9%NaCl 沖管后關閉止液夾,再用力推注注射器內剩余的0.5 mL 0.9%NaCl 進行二次加壓時, 將產生大于軟膠墊自身彈力的壓力, 0.9%NaCl 液體則能通過微小縫隙向留置軟管方向流動,產生持續正壓,從而達到不回血的效果, 有效預防了留置針管道內血栓形成,降低了血栓對患者產生嚴重危害的可能性,尤其適用于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其安全性更高。
持續正壓專利留置針可有效降低留置針留置期間的回血及堵管發生率,從而延長留置針的使用時間,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減少護士的工作量,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本研究對象來源局限、評價指標可受其他因素影響,今后研究將擴大研究對象來源、增加客觀評價指標, 以進一步探討持續正壓??糁冕樤谂R床應用的安全性和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