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內外技術獲取與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差異
——基于時滯視角的比較分析

2021-03-10 08:19:38許玉云張一飛尹相榮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年3期
關鍵詞:差異影響模型

許玉云,王 軍,張一飛,尹相榮

(1.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70;2.江蘇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0 引言

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市場形勢。當前的技術創新具有復雜程度高和跨學科等特點,企業在知識、技術和創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靠自身力量往往無法滿足技術創新的要求[1]、難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2],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開放式創新”[3]。獲取外部技術是開放式創新的重要方式,對我國企業來說,國內技術購買和國外技術引進是獲取外部技術的兩條主要路徑。

現有研究中,將外部技術獲取作為一種創新模式進行討論的比較多,而對國內技術購買、國外技術引進這兩種細分的外部技術獲取方式進行詳細討論的還比較少[4],將這兩種來源的外部技術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差異納入分析的相關研究則更為鮮見。對于外部技術獲取方式,企業面臨國內技術還是國外技術的選擇,而購買引進的國內外技術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有無差異、在時滯性上又有何不同,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在選擇創新戰略時不可忽視的因素。

高技術產業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是我國的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獲取國內外兩種來源的外部技術,并通過自身研發投入將其吸收轉化從而提高創新能力,是高技術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外部技術經費支出作為非研發創新支出,是高技術企業創新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合理用于兩種不同來源的外部技術購買引進,以實現自身創新目標,對于高技術產業企業具有現實意義。

鑒于此,本文運用2012-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國內技術購買和國外技術引進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差異,并考察內部研發支出在其中的調節作用。本文的貢獻在于:①從比較新穎的視角即時滯差異的視角,對國內外技術獲取影響創新績效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國內外技術獲取與創新績效間關系;②目前討論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兩種細分的外部技術獲取方式對創新績效影響差異及形成機制的文獻較少,本文豐富了相關研究。本研究分析視角及實證結論可為高技術產業企業根據自身創新發展戰略選擇不同來源的外部技術,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1 文獻回顧

本文主要探討國內外技術獲取即國內技術購買、國外技術引進(以下分別簡稱“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差異。

與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差異相關的觀點大體上可歸為兩類。一是技術引進更有利于企業提升創新績效。發展中國家選擇適宜的國外技術可以更快地實現本國技術進步[5],進入“引進—創新—再引進—再創新”的良性循環[6]。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技術引進對企業研發創新全要素生產率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而技術購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7];技術購買對專利并無顯著提升作用[8]。二是技術購買更有利于企業提升創新績效。由于技術引進的是國外成熟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加之我國企業消化吸收水平不高,企業引進國外技術卻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長期依賴技術引進擠出了企業自身研發投入,使企業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9]。一些實證研究表明,技術引進對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而技術購買對創新效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10]。技術引進對專利生產產生顯著負向影響,并且對新產品銷售收入沒有顯著影響,而技術購買提高了專利生產水平。另外還有一些其它觀點,如有學者認為技術引進和技術購買都能促進創新績效提升[11];有學者用PVAR模型進行動態關系分析,認為技術引進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具有先抑制后促進的作用,而技術購買對新產品銷售收入逐漸產生促進作用[12],但是,這種方法未能分析產生上述差異的內在機制。

綜上所述,對于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兩種不同形式外部技術獲取對我國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學者們并未達成一致意見。產生分歧的可能原因是:①現有研究多從單期檢驗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未充分考慮國內外技術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差異;②在創新績效衡量指標、樣本數據范圍上存在差異等。針對現有研究局限,本文擬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拓展:一是檢驗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在不同滯后期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二是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專利兩種衡量創新績效的指標,以對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差異性影響進行比較分析。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國內外技術獲取與創新績效

創新績效一般用新產品銷售收入或專利進行衡量。這兩個指標衡量的角度不同,新產品銷售收入反映產品新穎性,并且在實現過程中包含市場因素,而專利反映企業在技術上的新穎程度[13]。

新產品銷售收入表明企業生產的新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獲利情況。外部技術對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提升通過直接和間接兩條路徑實現。直接路徑表現為,外部技術是現成可用的技術,為企業省去了研發、測試等大量環節,相比自主研發具有周期短、風險低等特點,企業可以將購買引進的外部技術盡快運用到新產品生產中。所以,即使本身沒有研發活動或研發能力比較弱,企業仍可以通過購買外部技術生產新的產品[14-15]。間接路徑表現為,外部技術相對企業現有知識技術具有異質性,并與企業現有技術形成互補,如果企業自身具備研發能力,企業可以通過將獲取的外部技術與現有技術整合,實現新產品性能改善。外部技術獲取有效補充、擴展了企業自身知識面,從而拓展了企業提高產品創新的途徑和思路,使企業能夠進一步創造出新產品。因此,不管企業研發能力如何,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都能夠在短期內直接提升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均能在短期內對新產品銷售收入產生正向促進作用。

專利尤其是發明專利表明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對企業而言,可以將外部技術中所含的顯性知識及隱性知識吸收并轉為自身知識儲備,實現技術上的再創新,從而促進專利生產。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專利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即兼有促進作用和替代作用。一方面,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可能促進專利生產。首先,購買引進外部技術使企業直接得到相對自身具有差異性的技術,企業在掌握、運用差異性技術的過程中,有助于打破自身思維局限,產生新的創意。其次,引進的技術一般是相對自身比較先進的技術,為企業提供了學習和模仿創新的基礎,企業如果能夠對其中含有的隱性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則能夠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專利生產能力。

另一方面,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可能抑制專利生產。首先,如果企業購買引進外部技術后只是簡單地對其顯性知識加以運用,未對其中的隱性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則難以發揮外部技術對發明專利的促進作用。其次,企業外部技術獲取需要占用相當一部分研發資金,企業的創新投入資源是有限的,將資金用于對外部技術購買引進,則用于內部研發的資金就會減少,因此,既直接制約了企業自身研發能力,又降低了對外部技術吸收轉化的能力和效率。再次,在很多情況下,外部技術獲取使企業不需研發即可滿足自身技術需求,因此可能會替代企業自主研發努力,使企業形成技術路徑依賴,導致企業忽視甚至放棄自身研發投入,從而損害企業專利生產。所以,內部研發支出和外部技術間存在替代效應[16]。

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在短期內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的促進作用和抑制作用可能同時存在。這兩種力量方向相反,到底是促進還是抑制,要看兩種力量大小的對比。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在短期內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影響在方向上存在不確定性。

2.2 國內外技術獲取、內部研發支出與創新績效時滯性

不同來源外部技術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達到最優的時間可能存在差異,從而導致購買引進的國內外技術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不同。

購買引進的外部技術復雜程度以及與企業現有技術間差異程度往往不同,這會影響企業對購買引進的外部技術的掌握、運用以及吸收轉化。在外部技術復雜程度較低、與企業自身技術差距較小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將其順利投入運用并吸收轉化,當外部技術復雜程度較高、企業現有技術水平與其技術差距較大時,企業對其掌握運用以及吸收轉化的難度也會增加。從知識復雜性上講,企業購買的國內技術相比引進的國外技術總體復雜程度低,對企業來說,對國內技術進行吸收利用對企業自身吸收能力要求也比較低。國內企業擁有相似的成長背景,彼此之間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和頻繁,因此,技術水平差距較小且技術存在相似性[17],對國內企業來說更容易獲取國內技術中的隱性知識[18]。近些年來,我國與發達國家間技術差距不斷縮小,但相比之下仍有一定距離。我國企業多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這些技術相比企業自身來說復雜程度更高,且由于國內外企業所處環境和技術體系不盡相同,引進的技術與國內企業現有技術差異也比較大。另外,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影響企業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掌握運用速度和吸收轉化效率。不同國家間存在文化背景差異,也使企業不能順利地完成對國外企業知識技術的吸收[19]。因此,由于不同來源外部技術的復雜程度不同,使得技術引進相比技術購買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達到最優所需的時間往往更長。

技術吸收能力也是影響企業對外部技術掌握運用和吸收轉化的重要因素。技術吸收能力包括獲取、學習和利用外部新技術的能力,企業對外部技術中的隱性技術知識獲取依賴于技術吸收能力[6]。在相關研究中,內部研發支出一般可以用來表示企業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20]。內部研發支出具有雙重效應,除直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外,還能提高企業吸收能力。一方面,內部研發支出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知識儲備和認識水平,提高識別市場上相關信息的能力,使企業獲得更加合適的外部技術,并對所獲取的外部知識實現更好的理解和運用,即提高企業潛在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業在充分消化吸收外部知識的基礎上,將其順利加工利用并生產出產品和服務,從而完成對外部知識的轉化,即提高企業吸收能力[21-22]。所以,企業內部研發支出會影響企業吸收能力,進而影響企業對外部技術的吸收轉化效率。

總的來說,引進的國外技術相比購買的國內技術復雜程度更高、差異更大,這些因素增加了企業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掌握運用和吸收轉化難度,相比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達到最優所需時滯更長。同時,由于企業吸收能力的發揮受外部技術來源及復雜程度的影響[22],使得企業在同樣的吸收能力下,對購買引進的國內外技術的吸收效率不同,因此,代表企業吸收能力的內部研發支出,同時期在兩種不同來源的外部技術與創新績效間表現出的調節作用不盡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技術引進相比技術購買在更長的時滯期對創新績效存在正向效應。

H4:內部研發支出在同期對技術購買、技術引進與創新績效間的調節作用不盡相同。

3 研究設計

3.1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專利數量通常可以用來衡量創新績效。專利數量包括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等,由于專利授權在時間上具有滯后性[23],而專利申請量可以及時反映當期研發活動的初步成果,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更能反映技術創新水平。因此,為更加全面地檢驗外部技術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差異,本文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作為被解釋變量。

(2)核心解釋變量。將國內技術購買和國外技術引進作為兩個核心解釋變量,以重點分析國內、外兩種不同來源的外部技術對不同創新績效的影響,分別用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引進國外技術經費支出表示。

(3)控制變量。根據已有文獻成果及實際經驗,從研發創新支出、非研發創新支出和外部環境等方面選取控制變量。在研發創新支出方面,內部研發支出是影響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4],是企業進行研發活動、實現創新的物質基礎,用R&D經費內部支出表示。非研發創新支出方面,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作為非研發投入也是影響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消化吸收經費是直接用于對所引進技術進行掌握、應用、復制等活動的支出。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可以優化企業生產和技術條件,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加優良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方面,創新市場競爭程度是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在此用“有R&D活動的企業個數”表示。另外,高技術產品進口會影響高技術企業在產品市場的競爭,也是企業學習模仿的渠道,從而影響企業創新,在此用高技術產品進口額表示。

3.2 數據來源及描述性統計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年鑒》從2013年起按照《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3)》進行統計,之后統計口徑較為一致,但該年鑒2018版沒有發布。在所用數據中,2017年各變量數據來源于相應版本《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其余數據來源于2013-2017和2019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7年“有R&D活動的企業個數”沒有統計,用前后兩年數據均值進行插補,最終樣本為2012-2018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面板數據。各變量的代稱及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代稱與描述性統計結果

3.3 模型設定

為檢驗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影響,構建計量模型。開放式創新情境下,企業為提高創新水平而進行的投入,除研發投入外,還包括非研發投入[1]。研發投入中最重要的是研發經費投入,非研發投入包括技術改造、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等;另外,企業創新績效還受市場競爭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由于創新投入要素對創新績效影響具有時滯性,將所有解釋變量同時取滯后期。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Qi,t=β0+β1domtechi,t-n+β2fortechi,t-n+β3controli,t-n+εi,t-n

(1)

該模型為基本模型,其中,被解釋變量Q為新產品銷售收入或發明專利申請量;i為地區,t為年份,n為滯后期數,control是各控制變量的合集,ε是誤差項。

關于n的取值,從現有研究[24]來看,不論是內部研發還是外部技術獲取,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都存在一定的時滯。借鑒現有研究結論和經驗,本文構建回歸模型時將所有解釋變量先后同時取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即n先后取1和2,一方面較符合現實中研發投入和非研發投入對創新產出影響的時滯性特點,另一方面便于對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在兩個不同滯后期影響創新績效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同時,將解釋變量取滯后一期、二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計量模型中的內生性問題。

模型(2)在基本模型(1)基礎上加入內部研發支出與技術購買、技術引進的乘積項,以分析內部研發支出如何調節技術購買、技術引進與創新績效間關系。乘積項系數如果顯著為正,說明內部研發支出與外部技術間存在互補效應,內部研發支出吸收了外部技術,從而有利于創新績效提升;如果顯著為負,說明內部研發支出與外部技術間存在替代效應,內部研發支出對外部技術吸收不足,外部技術對技術創新產生抑制作用[19]。為緩解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在回歸過程中需對乘積項作中心化處理。

Qi,t=β0+β1domtechi,t-n+β2fortechi,t-n+β3domtechi,t-n×rdi,t-n+β4fortech×rdi,t-n+

β5controli,t-n+εi,t-n

(2)

4 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高技術產業省際面板數據,使用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有很多優點,如可以緩解遺漏變量問題和內生性問題,數據量相對較大,得出的回歸結果較為穩健。

4.1 單位根檢驗

考慮到回歸序列非平穩會影響回歸結果有效性,本文對所用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為提高檢驗結果穩健性,同時使用LLC、IPS、ADF-Fisher、PP-Fisher 這4種面板單位根檢驗方法。從表2可以看出,除IPS檢驗和PP-Fisher檢驗中個別變量未通過檢驗外,其余大部分都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說明各變量是平穩的。

4.2 假設檢驗

經F檢驗和Hausman檢驗,確定各模型均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表3中是模型分別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為被解釋變量并分別取滯后一期、滯后二期的回歸結果。模型(1)是基本模型,模型(2)是加入乘積項后的模型。

4.2.1 國內外技術獲取與創新績效時滯差異

本文中樣本數據為年度數據,一個滯后期的周期為一年。通常在核算中將一年及一年以下的時期作為短期,本文中滯后一期是最短的滯后期,因此,本文將滯后一期作為短期,這也與前面的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相對應。

從以新產品銷售收入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1)回歸結果來看,在滯后一期,技術購買的系數為24.133,在10%水平上顯著,技術引進的系數為31.589,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滯后一期即短期,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均對新產品銷售收入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因此,假設H1得到支持。在滯后二期,技術購買的系數不顯著,技術引進的系數是59.616,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滯后二期,技術購買對新產品銷售收入沒有顯著影響,而技術引進對新產品銷售收入仍有顯著促進作用。

從以發明專利申請量為解釋變量的模型(1)回歸結果來看,在滯后一期,技術購買系數為0.022并在1%水平上顯著,技術引進的系數為-0.007并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滯后一期技術購買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產生了顯著正向影響,而技術引進對發明專利申請量有顯著負向影響。可以看出,在滯后一期即短期,外部技術對發明專利申請量影響的方向并不一致,假設H2得到支持。在滯后二期,技術購買的系數不顯著,技術引進的系數為0.018,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在滯后二期技術購買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無顯著影響,而技術引進顯著提升了發明專利申請量。

從本文考察的兩個滯后期綜合來看,技術購買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正向促進作用都發生在滯后一期,而技術引進在滯后二期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有正向促進作用,技術引進相比技術購買在更長的時滯期對創新績效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3得到支持。

本文分析的重點是國內外技術獲取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內部研發支出在其中的調節作用,所以,在此不對回歸結果中控制變量作贅述。

表3 模型回歸結果

4.2.2 內部研發支出的調節作用

為進一步考察國內外技術獲取對創新績效影響時滯差異的內在機制,需要分析內部研發支出在其中的調節作用。模型(2)是有乘積項且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滯后二期的回歸結果。加入乘積項后,原來模型中解釋變量系數的含義已經發生變化,因此主要觀察乘積項系數正負及顯著性。

在以新產品銷售收入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2)中,技術購買與內部研發支出的乘積項系數在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分別在1%、10%水平上顯著為正,即在兩個滯后期,內部研發支出在技術購買與新產品銷售收入間均產生正向調節作用,且兩者乘積項系數的大小和顯著性在滯后二期相比滯后一期降低,說明技術購買與內部研發支出之間的互補作用在滯后二期相比滯后一期減弱;技術引進與內部研發支出的乘積項系數在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分別在1%、5%水平上顯著為負,即在兩個滯后期,內部研發支出在技術引進與新產品銷售收入之間均產生了負向調節作用,這說明雖然技術引進在兩期內均提升了新產品銷售收入,但主要是通過將引進的國外技術直接應用于新產品生產而實現的,即企業自身無需內部研發支出就可以獲得新產品收益[22],并且這種直接獲益遠遠大于由技術引進對內部研發支出擠出造成新產品研發減少而損失的收益。另外,技術引進與內部研發支出乘積項系數的大小和顯著性在滯后二期相比滯后一期降低,說明兩者間替代作用在滯后二期相比滯后一期減弱。

在以發明專利申請量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2)中,技術購買與內部研發支出的乘積項系數滯后一期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在滯后二期不顯著,即內部研發支出僅在滯后一期正向調節技術購買與發明專利申請量間關系,說明購買的國內技術在滯后一期被企業較好地吸收轉化,并提升了發明專利申請量,且在滯后一期已經基本完成吸收轉化,在滯后二期吸收轉化效應不再顯著。技術引進與內部研發支出的乘積項系數滯后一期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滯后二期為正但不顯著,即在滯后一期技術引進擠出了部分內部研發支出,加之內部研發支出對引進的國外技術吸收不足,技術引進與內部研發支出間表現為替代作用,在滯后二期內部研發支出對引進國外技術的吸收有所提高,使得兩者間呈現一定的互補作用。這說明技術引進在滯后二期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對引進的國外技術吸收轉化而產生的,另外可能的原因是,企業對國外技術經一定時間掌握運用,相對先進和更具差異化的國外技術有利于打破企業自身思維局限,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導向和激發作用,從而使企業提升了發明專利申請量。

對比同一滯后期兩個乘積項系數的正負及顯著性可以看出,內部研發支出在技術購買、技術引進與創新績效間所起的調節作用不盡相同,假設H4得到支持。

4.3 進一步分析

技術購買在滯后一期提升了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在滯后二期對這兩種創新績效并未產生提升作用;而技術引進在滯后一期只提升了新產品銷售收入并對發明專利申請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在滯后二期技術引進對兩種創新績效均產生了顯著提升作用。

以上結果說明,技術購買對創新績效的提升集中發生在短期,而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提升所需時滯更長,原因可能在于,從國內購買的技術比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復雜程度低,加之國內企業間技術差距相對較小、文化和成長背景更加相似,企業對國內技術很容易掌握運用,并通過內部研發支出實現吸收轉化,進而能夠在短期內提升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引進的國外技術相對而言復雜程度更高,企業對其徹底掌握運用需要經過一定時間,而且國外技術更具差異性和多樣性,能夠更多地與企業現有技術形成互補,使企業持續創造更多新產品,從而使國外技術對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提升作用持續時間更長;目前我國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足[23],企業在短時間內對引進技術難以實現吸收轉化,經過一定時間,企業通過內部研發支出對其吸收轉化有所提高,并且對更先進、更具差異性的國外技術的掌握運用能使企業打破自身思維局限,對技術創新產生導向作用和激發作用,也使得技術引進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提升需要更長時滯。

兩期相比較來看,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時滯不同,說明從單期判斷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不夠全面,而通過時滯差異分析兩種外部技術獲取方式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是必要的。

4.4 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以上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更換解釋變量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前文中用R&D內部支出衡量企業自身研發能力,許多學者認為企業研發和吸收能力不僅受每一期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的影響,還受研發資本存量即往年研發投入存量的影響。在此參考吳延兵[25]采用的永續盤存法,將2012-2018年內部研發支出按永續盤存法換算為存量指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srdi,t=rdi,t+(1-δ)×srdi,t-1

上式中,srdi,t表示i地區第t年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存量,rdi,t表示i地區第t年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額,srdi,0和rdi,0分別表示初始期地區高技術產業的R&D經費內部支出存量與流量,g是R&D經費內部支出額的年均增長速度。δ是R&D資本存量的折舊率,參照其他學者的做法[26],將δ取值為20.6%。

用以上方法計算得到研發資本存量數據,并根據原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經F檢驗和Hausman檢驗,依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更換解釋變量后,基本模型(1)中,除以發明專利申請量為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模型中技術引進的顯著性有所下降(由1%變為5%)外,兩個核心解釋變量即技術購買、技術引進的回歸系數符號及顯著性在其余模型中與原回歸結果一致。加入乘積項的模型(2)中,以發明專利申請量為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二期模型中技術購買與內部研發支出的乘積項在10%水平上顯著但符號未變,其余乘積項的符號及顯著性均與原回歸結果一致。研究的核心結論不變,說明前文中回歸結果較為穩健。

5 總結與展望

5.1 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2012-2018年高技術產業省際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在滯后一期、滯后二期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差異,并檢驗了內部研發支出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①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明顯時滯差異。在滯后一期,技術購買提升了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技術引進提升了新產品銷售收入但對發明專利申請量產生了一定的負向影響。在滯后二期,技術購買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均無顯著提升作用,而技術引進對新產品銷售收入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均有顯著提升作用。即技術購買對創新績效的提升作用集中發生在短期,而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提升的時滯更長;②內部研發支出同期在技術購買、技術引進與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間發揮的調節作用不盡相同。在滯后一期,內部研發支出在技術購買與兩種創新績效間均產生了正向調節作用,在技術引進與兩種創新績效間均產生了負向調節作用。在滯后二期,內部研發支出在技術購買與新產品銷售收入間、技術引進與新產品銷售收入間分別產生了正向、負向調節作用,在技術購買與發明專利申請間、技術引進與發明專利申請間的調節作用不顯著。內部研發支出對購買引進的國內外技術的吸收效率不同,即對國內技術吸收轉化快,對國外技術吸收轉化慢,使得內部研發支出對兩種來源的外部技術與創新績效間調節作用不同,并影響技術購買、技術引進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

表4 模型穩健性檢驗結果

本文結論對于高技術產業企業選擇不同來源外部技術、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具有一定啟示意義:①高技術產業企業應充分考慮國內外技術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差異。國內技術能夠更快地吸收,企業能夠將這些技術盡快轉化為新產品生產并適應市場需求,以盡快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對于企業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來說是有利的。國外技術對企業來說消化吸收相對較慢,對創新績效的提升需要更多時間,但出于保持技術和產品多元化、縮小與國外先進技術間差距等目的,適當引進國外技術依然是必要的;②高技術產業企業應提高對國外技術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效率。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對購買的國內技術能夠較快地吸收轉化,對國外技術的吸收轉化效率低,沒能較好地加以轉化利用。高技術產業企業應通過內部研發支出提升對國外技術的吸收轉化能力,以盡快縮小與國外企業的技術差距。

5.2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未來可作進一步研究:①限于數據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高技術產業層面數據,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整體意義和啟示,但對具有異質性的高技術企業來說,國內外技術獲取對其創新績效影響的時滯可能有所差別,未來可用調查問卷等方式獲取微觀數據對異質性企業進行分析;②為細致分析國內外技術獲取對創新績效的時滯差異及其影響機制,本文比較分析了兩種來源的外部技術在其發揮效應的兩個主要滯后期的影響,未來可進一步開展動態分析,基于生命周期階段劃分,對購買引進的國內外技術與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

猜你喜歡
差異影響模型
一半模型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找句子差異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九九视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国产 在线| 色综合天天综合| 一级毛片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日韩在线中文|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青青草91视频|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中国精品久久|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性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区|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精品视频91|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一级黄色片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人妻21p大胆|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