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知識圖譜以知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較為清晰的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眾多學者基于知識圖譜對某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熱點進行系統的分析。我國經歷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疫情”,體育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體育領域的研究卻從未止步,特殊時期給學者們帶來新的思考。因此,疫情下體育領域的研究進程及方向、研究熱點及話題成為了該時期學術界關注的重點。鑒于此,本文試圖對中國知網所收錄的與疫情相關的體育領域的期刊文獻進行分析,探究疫情期間體育領域的研究前沿及熱點。
本研究數據主要通過中國知網平臺收集的數據,以 “疫情體育”和“非典體育”為檢索詞,檢索時間段為2000-2020年,共檢索出文獻數據174篇,篩選后得到148條文獻記錄。以2000-2020年關于疫情影響時期體育領域方面的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Citespace 5.7軟件對其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疫情影響下體育領域的研究進程及熱點。
借用Cite Space 5.7軟件對作者、機構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關鍵系聚類分析,對疫情期間體育領域的文獻進行信息識別、熱點研究聚焦、新知識演進趨勢可視化,直觀的呈現該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
依據本文的研究主題,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疫情期間體育相關文獻檢索與篩選,對核心期刊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深入分析,為可視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期刊的發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學者和機構的科研能力,眾多學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則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熱點。通過對發文作者和機構進行分析,可以較為準確的把握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進程,對于分析現狀歸納總結具有深刻的意義。如圖1所示,趙富學作者和萬炳軍作者影響較大,多人合作發文較為普遍,但研究團隊較少且各團隊之間各自獨立,未形成大規模的研究體系。
本文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運算得出機構的分布和合作可視圖(圖2)。本研究將同屬于一個學校的發文單位進行合并,例如“武漢體育學院教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統一合并為武漢體育學院,并將發文量前7位的科研機構繪制成表格,如表1所示。

圖2 疫情影響下我國體育領域研究機構合作知識網絡圖譜

表1 疫情影響下體育領域研究機構的發文數量
如圖2、表1所示,發文量最多的是首都體育學院(13篇),其次是武漢體育學院(9篇),緊隨其后的是北京體育大學(8篇)。發文數量前四位均是專業類體育院校,綜合性大學的體育學院也有所涉及但數量較少。圖2顯示機構間的連線數量較少說明合作較少,合作范圍大多是機構內學院間的合作或所屬同一地區的機構之間的合作,跨機構跨地區的合作甚少。進一步分析中心性可以看出中心性最強的是北京體育大學0.03,相較于其他機構北京體育大學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

圖3 疫情影響下體育領域研究關鍵詞共現分析視圖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整篇文章的濃縮和提煉,反復出現的關鍵詞也就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熱點。為深入分析疫情影響下體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利用Cite space軟件,對148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和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呈正相關,節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各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程度。同時將頻次≥6的關鍵詞繪制成表格(表2)。

表2 疫情影響下我國體育領域研究熱點關鍵詞一覽表(頻次≥6)
綜合考慮關鍵詞頻次和中心中介性兩個因素可以發現,體育鍛煉、學校體育、新冠肺炎疫情、體育產業、健康中國和“非典”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因為本文研究為疫情影響下體育領域的研究熱點,故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作為背景出現故不作為主要關鍵詞分析。研究發現:體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鍛煉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學校體育的開展、體育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及健康中國下的體育治理。具體如下:
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在為生活帶來重大改變的同時也會涌現出眾多新的研究問題及新的生活理念。2003年“非典”的到來使體育領域逐漸涌現出了新的研究問題,集中于體育對“非典”的防治,如張元功、章要在、彭湘安、鄧偉雄、梁建幾位學者就體育在防治“非典”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有效運動預防“非典”進行了闡述,認為科學的健身方法尤為重要,轉變健身觀念,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識對于防治疾病具有顯著的效果。突來的“新冠疫情 ”又一次將體育鍛煉與防治疾病的話題推向大眾視野,較之上次疫情不同,本次疫情影響下研究領域不僅限于“防治”,進一步上升到了機制層面。李王杰等研究了疫情對體育鍛煉機制的觸發,提出有計劃有目的擴大優質信息資源流入,使國民主動形成鍛煉意識,教育引導提高全民健身熱潮。居家體育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包括參與意愿和線上健身兩方面。孫湛寧等對民眾居家健身意愿與參與情況進行調研,顯示居家健身人數眾多且有助于培養潛在體育人口,有助于民眾確立以健康為導向的體育觀。劉東鋒則對在線健身服務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將技術接受模型和技術匹配模型進行整合,研究得出內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任務特征、技術特征和任務—技術匹配度6項。除了關注身體上的體育鍛煉,學者們也關注疫情下人們心理問題,黃亞玲等從體育運動消解社會焦慮的角度闡釋了體育應納入我國重大疫情綜合應對體系,充分發揮其緩解社會焦慮的重要作用。
疫情影響下學校備受關注,既要預防疫情也要探索科學的教學方式,體育教育體系的更新與完善迫在眉睫。張秀蓮透過疫情看體育教學,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采用“知、信、行”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新時代出現新的教學方式,依托互聯網,線上教學成為疫情期間的常態,但這種方式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柳娟等對線上體育教學運動風險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體育線上教學受居家環境、缺乏教師指導等條件限制存在安全隱患,此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提高安全意識,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線上風險監督以及完善保險機制通力合作。閻守扶在對體育教育的思考中提到,人們應該認識到運動才是硬道理,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完善人格是體育的重要目的。董鵬對疫情下體育學校發展進行研究指出應建立專項疫情體育課程,完善學校體育應急機制,優化“?!摇纭甭搫影l展機制,扶持農村地區體育教育,推進體育教育均衡發展。
疫情影響下體育產業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張亮等對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轉向與價值重構進行研究,進一步解釋新冠疫情給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研究表明疫情激活線上產業創新發展,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體育消費模式的形成;激發了電子競技運動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消費;體育賽事呈現短暫的“報復性”反彈,健身APP與身體活動聯系更加密切。王戩勛等研究了疫情之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困境和推進思路,從缺乏價值鏈核心節點、存在供需矛盾、智能技術不足、政策扶持缺乏4個方面對困境進行闡述,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實現路徑。黃海燕等在體育賽事發展研究中從經濟損失、全球賽事產業鏈、賽事管理服務等方面闡述了疫情帶來的危害,從體育賽事市場、賽事價值城市治理、轉變運作模式等幾個方面闡述存在的機遇,提出了提升服務水平、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科學備賽。沈克印對疫情后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指出健身觀念的轉變、多元的體育需求、產業供給方式的變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以及高質量發展。
健康中國戰略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受疫情影響體育領域暴露出諸多問題,抓住時機對癥下藥,提高體育治理能力尤為重要。龔正偉等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我國體育治理方略進行研究指出疫情中暴露出的治理問題包括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脫節、體醫融合建設不足、競技體育中利己主義價值導向強烈,基于以上問題從國內和國際兩個角度闡述我國體育治理的優化路徑,即精煉內功,服務本國人民和精于外交,服務世界人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中國從國際體育體系和秩序的參與者、適應者,轉變為改革者和引領者,服務好世界。作為體育治理的內容,體育資源的分配問題也備受矚目。蔣小杰等提到體育健康權,如何通過對基本公共體育資源合乎正義地分配以落實體育健康權,成為疫情危機之后國家發展體育健康事業重要的常態化任務。他們提出了兼顧差別原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要向重點區域、特殊人群傾斜,確保落實體育健康權之結果公平。
第一,研究內容較為集中。受疫情影響,體育領域的研究重點放在了社會環境對群眾體育的影響方面,對于居家健身的研究尤為突出,涉及到預防疾病、科學健身、鍛煉意識幾個層面。除去身體健康,學者們也注重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關注到疫情可能帶來的心理疾病,體育運動也成為了緩解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疫情的爆發引發了對于體育地位的大反思,尤其在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方面,“文明精神,野蠻體魄”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體育的地位和作用值得社會各界對其進行深層次的認識。體育產業遭受重大創傷,疫情后體育產業的恢復發展成為研究熱點,研究主體包括體育培訓業、體育賽事和體育企業;
第二,關注范圍擴大。隨著時代的發展,比較兩次疫情可以看出,相較于“非典”時期,“新冠疫情”影響下對于體育領域不僅僅局限于體育鍛煉防止疫情方面,也涉及到對體育產業,體育治理以及健康中國的建設的研究,呈多樣化發展態勢,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得到了良好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第三,研究領域受限。受疫情影響體育領域的研究以健康為主題,兼顧社會性、教育性和治理性,即在把握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注重體育的教育功能,融合服務型治理模式共同打造健康中國。但總體呈現出學科內單一分析,已有研究領域細化分析,主題熱點相對集中的特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加強跨學科的合作,擴大研究主題,避免局限于同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