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軍民融合編輯部 張輝
目前,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促成了在線教育行業的華麗轉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我國在線教育迎來加速發展機遇,促進了教育行業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推動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為在線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環境。2018 年4 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我國第一個教育現代化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 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總體目標,強調要重視重大科技創新對社會變革的影響,重視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對教學、教務、師訓、教管等教育形態的重塑,重視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具個性教育的迫切需求,對于我國發展以科技為支撐的公平、高質量的教育提出了指引。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提出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入融合,通過“智慧教育示范區”,推動創新發展。
政府部門還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在線教育產業發展。2019 年7月,教育部等印發《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首次在國家政策層面對校外教育做了價值定位,指出“校外培訓機構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對于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培育發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具有積極作用”。9 月,教育部等頒布《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在線教育定位為“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擴大優質在線教育資源供給,具體包括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在線教育機構,推動學校加大在線教育資源的研發和共享力度等。2020 年3 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推動課堂革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支撐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11 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從這一系列政策中不難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在線教育,為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引導規范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秩序。2018 年11 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規定線上培訓機構必須公示教師的姓名、照片、教師資格證號以及外籍培訓人員的相關信息。2019 年7 月印發的《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要求線上培訓機構公示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及退費辦法,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 課時或3 個月的費用。同年8 月發布的《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教育App 備案并建立黑名單制度。2020 年7 月,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的“在線學習服務師”被定義為運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工具),為學習者提供個性、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劃、學習指導、支持服務和評價反饋的人員。在媒體報道中,“在線學習服務師”則被稱為“輔導老師”。新職業的設立,意味著政府部門重視規范從業者的從業行為,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為培養在線教育技能人才隊伍奠定堅實基礎。

MOOC教育
2016 年之前,在線教育經常面臨課程直播畫面較差,教師互動生硬等問題,因此以錄制視頻、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等錄播授課模式為主。由于成人自控能力強、學習目標明確、空閑時間有限、視力已成型,尤其在提升學歷、求職、考取資格證書等場景中,成人的教育培訓需求相比未成年人更強烈;因此高等學歷教育及職業培訓是在線教育的市場主體,一度占整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的80%以上。而低幼教育與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存在著試錯成本高的特點,家長和學生對在線教育持謹慎態度,因此在發展初期占在線教育市場比例較低,一度不足10%。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學科培訓、低幼及素質教育的線上化率也因此長期偏低。
2017 年開始,直播技術的成熟使在線教育的形式更為多樣化,涌現出雙師課堂(主講老師+輔導老師)、一對一、在線小班等直播授課模式。直播技術帶來的新業態新模式為在線教育帶來規?;儸F渠道,行業進入加速發展期。頭部線下教育機構為擴張和升級既有業務、保持企業競爭力,通過自建、并購等方式打通產業鏈,入局在線教育;純在線教育初創企業也不斷涌現,全面布局教育培訓行業各個細分領域;互聯網公司、移動通信公司、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等企業看好在線教育行業,依托流量、渠道、技術和資金優勢進入在線教育市場。據艾瑞咨詢數據[1],從2016到2019 年,教育行業線上化率從8%-10%提升5 個百分點至13%-15%。同期,由于80 后/90 后逐步成為家長群體的主流,家長群體的教育意識升級、消費能力提高、消費觀念改變,00 后/10 后孩子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天然熟悉直播,新一代家長及學生群體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快速增長。低幼教育與基礎教育占在線教育領域的市場份額也隨之持續擴大,從2016 年的不到10%提升到2019 年的33.5%[1]。基礎教育的剛需性強,消費市場天花板高,正在迎來教育線上化發展的黃金期。隨著5G 技術的成熟與推廣,AI 技術的不斷發展,畫面不流暢、內容延遲等當下直播教育行業存在的痛點有望得到徹底解決。

網絡直播課堂讓學生停課不停學
2020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造成的嚴重影響,全國大中小學開學推遲,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倡議,2.65 億在校學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疫情加快了在線教育的宣傳推廣,各大在線教育平臺積極推出免費直播課程,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新用戶的關注。一方面線上教育的發展潛力迅速爆發,同時線下教育規模大幅縮水,教育行業線上化率驟升至23%-25%[1]。據賽迪智庫報告預測數據[2],2020 年國內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4.23 億人,市場規模將達到4538 億元。中小學在線教育行業頭部機構經過數年市場挖掘以及商業模式探索,已經初步形成成熟且有效的運營模式,K12 在線教育在疫情危機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20 年,低幼教育與基礎教育占在線教育領域的市場份額躍升至42.4%[1]。隨著中小學在線教育行業的爆發式增長,“輔導老師”的群體數量也大幅增加。據測算,目前僅K12 頭部十余家在線教育機構輔導老師的數量已接近10 萬。目前在線課程已經可以做到百人甚至千人的同步直播,大數據算法更是為用戶提供了及時的教學反饋和學情監控,教學質量與效果大大提升。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豐富在線教育的形式、促進在線教育場景化、提升網絡學習氛圍、增加教學過程中的交流互動。
在線教育新技術新模式驅動教育模式革新,提升用戶體驗。隨著大眾終身學習意識的提升,社會對于在線教育的需求正在升級,用戶要求教育平臺加大技術含量,提供專業化優質服務,在授課過程中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進一步上升。目前,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驅動新一輪教育產業升級,網絡直播、5G 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VR/AR、AI 等新技術針對線上教育痛點,構建學習場景、提升學習環境沉浸感、還原線下學習體驗、豐富師生互動方式、提供個性化評測反饋,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增強在線教育平臺的用戶粘性及口碑傳播。疫情期間,一些機構推出體驗課程,允許用戶先期試聽、試看。在線一對一、雙師大班、在線小班、AI 互動課等在線教育模式各具優勢,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應用刷新消費體驗。在線教育行業業態不斷進化,O2O、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雙師課堂等新名詞出現,線上線下教培機構業務互相改造滲透,兩者區別迅速縮減。這些新模式新應用充分發揮在線教育靈活便捷、資源豐富的優勢,結合新技術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彌補傳統線下教育模式下優質資源供不應求、教學效率低且不確定等缺陷。
在線教育新模式新業態催生新興職業,拓寬就業方向。受疫情影響,2020 年874 萬名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巨大。與此同時,疫情為中小學在線教育行業高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輔導老師”數量大幅增加。7月,人社部發布了新職業“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9 月,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聯合在線教育平臺作業幫共同發布《2020 年在線學習服務師(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3]。報告顯示,K12 頭部十余家在線教育機構輔導老師從業者近10 萬,預計人才需求規模將逐年遞增。其中,95 后是輔導老師從業人員的主力軍,占比75.39%;1990-1994 年的從業人員占比為23.81%;85后從業人員占比僅為0.8%。出于招聘需求和用人成本的考量,多家中小學在線教育機構在省會城市設立分校。由于優秀輔導老師薪資水平普遍高于當地平均水平,對畢業生吸引力較高,由此極大帶動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及就近就業。報告調研發現,85.68%的輔導老師從業者選擇回到本省或相鄰省份就業,其中23.44%的從業者選擇在家鄉就業,49.58%的從業者選擇在同省份其他城市就業,12.66%的從業者選擇在相鄰省份就業。當前,在線教育平臺正在成為新型互聯網教育人才培養的搖籃,為行業輸出大量既有優秀教學能力,又能體察平臺用戶深層次需求的新型互聯網教育人才。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機構紛紛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吸引眾多消費者使用。圖為一位小學生正在上直播課。
在線教育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保障教育公平。傳統線下教育模式下,教育機構受制于管理半徑和招生半徑,優質的教學與人力資源容易集中而難以下沉。在線教育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彌合甚至消除各地區間的教育資源差距。在線教育并非是傳統線下渠道和場景拖到線上的搬運工。對于遠程情景互動的參與性的“人工智能課堂”,可以通過異地教育資源的精準投放,縮小教育資源區域差距,實現特色教育資源、交互式網絡直播技術、遠程網絡互動教室的融合。近年來,各地實踐互聯網教育扶貧的案例不斷涌現,業已成為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目前,在線教育行業生態在一二線城市已經漸趨成熟,而在優質教育資源更稀缺的三四線城市未完成基礎布局,仍處于發展期,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與發展潛力。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教育意識加強,三四線城市及鄉鎮居民將更加注重教育培訓需求,在線教育可以進一步發力下沉市場,將優質課程資源傳遞到三四線城市,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隨著在線教育市場的下沉,很多優秀的輔導老師也愿意回到家鄉或其他三四線城市就業,他們高水平、專業化的職業素養也將促進當地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為實現全社會教育普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