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信軍民融合編輯部 劉驕劍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單列專章部署安排,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信息時代,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順應時代潮流、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的戰略舉措,更是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重要路徑。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應用,農業農村發展轉型升級動能愈發強勁,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向新的發展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鄉村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寬帶網絡、鄉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加速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逐步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
近年來,工信部、財政部、基礎電信企業等部門通過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廣播電視重點惠民工程等,持續推進農村地區電信基礎設施、廣播電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快網絡覆蓋和普及應用,保障農村群眾享受高質量電視服務和上網用網需求。據統計,截至2020 年末,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1.39 億戶,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 比例雙雙超過98%;截至2019 年底,農村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84%,農村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19%,鄉村廣播電視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
鄉村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制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出村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家郵政管理部門全面實施“兩進一出”“快遞下鄉”工程,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在鄉村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建設,加快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普及,推動行政村直接通郵和末端投遞服務,有效打通了鄉村地區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0 年前半年,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已超過97%,鄉村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鄉村公路、水利、電網、金融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云南省著力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農村地區農田、水利、公路、電力、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農業建設。交通運輸部持續推進農村公路數字化工作,建立全國農村公路基礎屬性和電子地圖數據庫,至今累計數據量超過800G,實現了對農村公路基礎設施信息的動態更新,準確掌握全國農村公路發展狀況。中國銀聯針對中國農村實際,不斷聯合產業各方完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運用新興科技手段加快農村支付業務推廣及創新,進一步推動農村支付服務智能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當前,發展鄉村數字經濟已成為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的戰略方向,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質量變革、農村經濟效率變革和鄉村發展動力的變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與農業生產、農產品交易流通、特色農業服務等深度融合,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正結合各自行業特點,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空間信息、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積極探索智慧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廣西橫縣搭建了全國首個涵蓋茉莉花種植、交易、流通等全產業鏈的大數據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智慧農業云、數字茉莉和電子商務三大板塊,為茉莉花的智慧種植、科學定價、供需對接、鮮花溯源等環節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實現茉莉花全產業鏈的精準化種植、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在浙江嵊州,全球首創的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數字化養蠶項目成功量產。此外,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裝備也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機器人巡田、無人機噴灑農藥等先進生產模式已在全國多地落地應用,并取得良好成效。
隨著“快遞下鄉”工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等的深入實施,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渠道逐漸暢通,海外購、電子支付等產品服務正豐富著廣大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一系列適應電商市場的農產品持續熱銷,數字紅利正加速向鄉村溢出,中國城鄉經濟發展的“數字鴻溝”正不斷彌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農村收投快件超過300 億件,農村電商突破1300 萬家,網絡零售額達1.79 萬億元(同比增長8.9%),電商加速賦能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有力推動了城鄉資源雙向流動,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加速普及和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數字技術正與特色農業加速融合,衍生出諸多新業態新模式。“云觀賞”“云體驗”“云購物”“云認養”等智慧鄉村旅游新模式正風靡網絡;直播帶貨、創意民宿等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正不斷興起;一批鄉村帶貨網紅主播涌現。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飛速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返鄉創業,據統計,2020年,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已突破1000萬,約有1800 多萬農民工返鄉就近就地就業。
剛剛過去的2020 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扶貧行動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國網絡扶貧工作聚焦網絡覆蓋、農村電商、信息服務、網絡扶智、網絡公益五大工程,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消除貧困的基礎性作用和可持續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貧困地區電商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0 年11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已實現對832 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全覆蓋。借助于農村電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不斷增強。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依托網絡直播銷售木耳,拓寬木耳銷售渠道,使小木耳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扶貧大產業。河北省辛集市舊城鎮通過將互聯網與農民群眾“趕大集”傳統相結合,創建了舊城云大集農產品電商中心,該電商中心輻射帶動13 個村,52 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06人,為周邊農民創收400 余萬元,顯著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推進產業網絡扶貧增收增效。山東日照通過進一步加深周邊鄉村的5G 網絡覆蓋,讓一部手機、一個自拍桿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農具”。
網絡扶貧,不僅要豐富口袋,更要豐富腦袋。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網絡扶智工作,通過開展網絡遠程教育、網絡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如:人社部、財政部開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勞動者參加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對參加線上培訓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在培訓期間給予生活費補貼。湖北省通過提升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網絡共享、培養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養農村電商人才、提升鄉村和貧困地區群眾網絡素養五項舉措,扎實推進網絡扶智工程,激發鄉村和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借助于網絡公益活動,呼吁全社會重視扶貧,引導網民、網信企業、網絡社會組織力量參與扶貧,已逐漸營造了一個人人參與扶貧的良好氛圍。中國扶貧基金會與托普朗寧(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2020 公益未來·iEnglish 學業有成項目”旨在用互聯網+AI 助推教育公平、助力教育扶貧。中國平安上線網絡消費扶貧公益項目“平安云農場”,旨在幫助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搭建一個展示、推廣和銷售平臺。
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關鍵。當前,各地區、各部門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積極探索構建“互聯網+社會治理”新模式。
近年來,各地區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積極開展“互聯網+黨建”工作,通過智慧黨建引領強村善治。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通過開展綜合性、專業性、現代化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互聯網+黨建”,完善農村基層黨建信息平臺,推廣網絡黨課教育,推動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暢通社情民意。汝州市創新“互聯網+黨建”模式,構建智慧黨建共融平臺,讓黨建乘著互聯網的快車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駛入偏僻的山村,打通基層黨建的神經末梢。衡陽市建設了智慧黨建平臺,該平臺依托衡陽市政務云建設數據中心,借助綜治四級視頻會議平臺,著力打造“市縣鄉村四級聯通、線上線下互動”的信息化黨建體系,有效解決了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基本情況難掌握、黨員教育難覆蓋、組織生活難規范、過程管理難到位、服務功能難拓展等難點問題。

阿里首創“脫貧特派員”模式入選國家“2020網絡扶貧十大案例”,圖為阿里脫貧特派員聶星華(右)與村民交流電商脫貧。
近年來,各地區積極運用數字技術推進鄉村治理模式創新,推動治理能力向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方向發展。浙江省德清縣通過地理信息、遙感測繪、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打造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數字鄉村一張圖”,集納了230 多類數據,以“一圖全面感知”的方式實時掌握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變化,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為鄉村治理賦能。貴州省數字鄉村監測平臺可通過區域化系統管理、分級別進行權限管理、省市縣級分別管理轄區數據的方式,讓村民參與到鄉村的管理與建設,為推動貴州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區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打贏了鄉村疫情防控狙擊戰。多地啟動智慧鄉村信息平臺,利用布點到村的智能監測站,構建鄉村疫情防控管理系統,全天候、全方位、全場景監測鄉村疫情防控情況。各地群眾運用線上購物平臺購買生活物資和防疫用品,實現無接觸購物。此外,多地通過使用健康碼,及時掌握村民健康狀況和軌跡信息,實現了對村民的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為鄉村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