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從事的制鞋行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手工鞋的尺寸可以接受兩毫米以內的誤差。
多年前,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嚴苛的技術師傅,姓高。
聽說高師傅技術了得,卻脾氣暴躁,我在第一次跟他打交道時就做足了準備。在匯報工作之前,我特地拿著圖紙和剛完成的樣品核對了一遍,確認顏色、材質和尺寸全部沒問題,才交到高師傅手上。
沒想到,我還是挨了劈頭蓋臉的一頓罵。原來,鞋子的后包高度圖紙標準是54毫米,樣品實物卻做到了56毫米。
我極力為自己辯解:誤差控制在兩毫米以內,樣品是合格的。
高師傅把我認為合格的鞋子扔進了垃圾桶,然后說了一番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話:“樣品誤差兩毫米,批量生產的時候再繼續誤差兩毫米,就會離標準越來越遠。正因為你們每個人心里都有那兩毫米的誤差范圍,所以永遠出不來精品!”
我被罵得委屈,卻也不得不服。如今,我更能理解那兩毫米的含義,它可以作為我們全力以赴追求零誤差之后的底線,卻不能成為我們降低自我要求的借口。
很多時候,卓越與平庸之間,就只差這兩毫米的距離。要想在一個行業里做到優秀,就必須足夠嚴謹,以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每個人的成功都絕非偶然,每一份卓越背后都凝聚著千錘百煉。“最好”的結果必然需要有“最強”的付出與之相匹配,只有嚴謹的作風才能創造出頂尖的價值。
曾有讀者跟我訴苦說,單位評先進,明明水平都差不多,為什么當選的不是我?我問他:“那你有沒有比別人更強?他回:對手只不過比我資深一點點罷了?!?/p>
他跟當年的我犯了同樣的錯誤:認為自己合格了,就能得到最好的回報,卻對那兩毫米的差距視而不見。
職場上的大部分失意都是如此:明明與別人差得不遠,得到的機會卻似乎比別人少。有時候,就是因為那兩毫米的差距讓我們與機遇失之交臂。
大部分人的平庸,不過就是比優秀的人做得差一點點,堅持的時間短一點點,付出的少一點點罷了。殊不知,就是這么一點點的差距,足以辜負我們許多的努力。
只有凡事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保持嚴謹,才能持續精進,爬得更高,走得更遠。(據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二次元貓小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