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房,1920年出生,中共黨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1939年他進入當時的河南大學醫學院學習,在此后70多年的眼科研究及臨床實踐中,完成了幾十項革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內異物定位和摘出方法;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00歲的張效房,每周一、三、五到《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上班,每周二坐診,每周四查房——這是他日常的安排。在一次研討會上,張效房婉拒了坐在座位上致辭的建議,堅持走上講臺,講話鏗鏘有力……
每次他坐診,慕名而來的患者常常擠滿候診廳。他顧不上喝水,也沒時間上廁所,長時間待在診室里,傾力為患者診治。為了盡可能幫助更多患者,他還像年輕時候一樣加班加點,盡量滿足患者的就診需求?!坝械牟∪耸谴罄线h趕來的,就等我診治。我給人家解決不好,對不起病人?!彼f。其實,張效房是一位做過10多次手術的癌癥患者。一次手術前,他自知其中風險,于是把畢生積攢的120萬元捐贈出來,用于建立眼科醫學學術基金,資助和獎勵年輕醫生。手術后,他幾乎每天都在門診、查房和教學中度過,晚上回到家后還要繼續修改論文。張效房說:“少活幾年沒關系,我一定要抓緊時間報答祖國。”去年,適逢張效房教授百歲誕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辦了“張效房教授從醫從教7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厥装倌?,壯心不已,張效房說:“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黨的引導和教育。活著一天,工作一天,服務一天,奉獻一天,永遠站在為病人服務的第一線,永遠站在為眼科事業服務的第一線?!保ㄕ浴度嗣袢請蟆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