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民粹主義? 社會思潮? 網絡治理? ? 【中圖分類號】C912.67?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興技術逐步走向落地應用,網絡空間的意見表達渠道不斷拓寬,聲量不斷擴大,實現井噴式發展。2020年,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輿情事件此起彼伏、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等諸多考驗后,國內互聯網空間中各類社會思潮涌動,網絡民粹思潮出現了新變化,呈現出新動態和新特征。
技術既賦予了每個網民自由表達的權力,又與之相對地放大了分歧和矛盾,其匿名性、隱蔽性的特征為民粹主義的進一步蔓延提供了土壤。在網絡空間中,理性的缺位帶來公共平臺意見表達的失序,公共討論多元利益和訴求交織,形成了復雜而多樣的網絡民粹主義圖景,具有明顯的反精英、反建制特征,并呈現出狂歡態勢。
群情激憤,公共討論極端扁平化?,F實空間中的具體行動簡化為賽博空間的數字符號,表達方式碎片化,討論內容支離破碎的特征,使得網民針對公共議題的討論走向極端扁平化。網絡民粹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在枉顧事實的情況下,迅速走向群情激憤,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立場先行。在公共討論中,立場高于事實,“先站隊、再對話”的問題十分顯著,對待觀點要么全盤否定,要么視為“真理”,而忽視事實與真相,不同訴求群體之間拒絕理性溝通與對話,走向“自說自話”的困局。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網民通過轉發評論的方式對觀點進行傳播,并在意見領袖和媒體的推動下不斷發酵,網絡民粹主義借由鮮明的立場和強烈的情緒,在群體間進行發散,所輻射到的網民群體極易受到傳染,情緒催生民意洶涌而來,并在群體成員之間的互相暗示下不斷走向極端。
在這種“非黑即白”的扁平化思維之下,一些網民對于事實內容漠不關心,卻對立場和“選邊站”有著極端熱情。并且自身容易被冠冕堂皇的“立場”所蒙騙,在煽動性修辭的粉飾下,不顧內容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盲目跟風發言表態,久而久之逐漸偏離和回避獨立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比如,在字節跳動出海輿情事件中,一些網民在對事實還未浮出水面、當事企業尚未有具體舉動、國家層面也還沒有給出明確指示的情況下,聽信網絡意見領袖煽動,群情涌動,指責字節跳動公司是“滑跪”“跪舔美國”“賣國賊”,打出正義的旗號要求抵制該公司,展現出對抗和仇恨情緒。
話語暴力,“飯圈”文化亂象叢生。近年來,娛樂風潮盛行,誕生了“飯圈”這一群體,其原意指的是粉絲群體圈層。歷經多年發展,“飯圈”從一般的興趣社群,發展成為有組織、有共同目標的利益群體,并且內部出現極大分化。不同粉絲團體、個體之間,由于對公眾人物持不同意見,或是其所支持的公眾人物處于競爭關系,而相互攻訐、謾罵、人身攻擊,形成一種話語暴力,即所謂“飯圈互撕”,甚至上升到“人肉搜索”、恐嚇,威脅現實生活中的人身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話語暴力并不完全是由網民自發形成的,其背后有著一股商業力量的介入和推動。在粉絲群體內部,存在一種從“大粉絲”到普通粉絲的階層分化,貢獻較多或是掌握較多資源的人成為頭號粉絲,具有一定話語權。公眾人物背后娛樂公司、所在平臺和其他營銷公司,為了流量和商業利益蓄意引導粉絲群體產生矛盾,而這些頭號粉絲正是資本撬動粉絲群體的杠桿,與之形成合謀。2020年以來,“飯圈”亂象引發的系列問題引起了相關職能部門的注意,國家網信辦對此開展專項整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還將持續進行。
“飯圈”互撕的現象具有一定危險性。受明確的共同目標和商業利益驅使,“飯圈”所指向的娛樂議題比其他公共事務討論更容易走向抱團和極化,以維護共同愛好為名,為“飯圈”話語暴力行為進行合理化粉飾,對待外界評價極端敏感,動輒發動粉絲群體開展人身攻擊。從年齡結構來看,參與“飯圈互撕”的網民當中,青少年群體占較大比重,他們對于網絡信息缺乏足夠判斷力和理性,情緒更易為人所挑動,并且在這種對抗行為當中也最易受到身心傷害。
反智抬頭,民粹文化走向狂歡。2020年,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迅速發展,受到了大眾的喜愛與追捧。新興媒體形式賦權大眾創作自己的文化,普通網民可以隨手打開視頻直播,拍攝短視頻實現自我展示,大眾文化觸手可及。但是,這種純粹追求趣味而不加以引導的娛樂方式也存在庸俗和危險的傾向。近年來,網絡視頻和直播平臺違規行為頻頻發生,低俗熱舞、陪玩聊天、惡搞謾罵等行為打“擦邊球”,有些主播言語粗陋、舉止乖張,大肆傳播不良觀念,為了博取眼球毫無底線,污染互聯網空間風氣。而近期廣受關注的直播帶貨活動中,一些主播為了流量和賣貨而夸大其辭,故意上演“主播為壓低價格與商家發生爭執”的戲碼,涉嫌虛假宣傳。在這種網絡民粹文化之中,還逐漸興起了一種反智傾向。近年來,網絡視頻平臺上出現大批假正能量視頻,這些“為正能量而正能量”的虛假視頻,劇情生硬、人物臉譜化,打著真人真事的幌子,以感動和煽情在互聯網空間吸引關注。比如高考后一則“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父母”的視頻走紅網絡,后被揭露為擺拍的段子,消費公眾的情感和善意,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明顯的造假行為和網絡段子卻能愚弄和蒙騙受眾,并激起民眾情緒波動,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受眾媒介素養有限,反智傾向抬頭。
“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擠壓理性討論空間。極端情緒始終是網絡民粹主義的重要特征,對于網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刺激和煽動,是網絡民粹發端的誘因之一,引發網民之間相互攻訐,也意味著事實和真相的悄然隱身。激進的情緒和“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使得部分網民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將中立等同于對立面,以情緒對抗事實,對他人和其他觀點充耳不聞,呈現出大眾“自說自話”的場景,最終滑向群體極化,用正義、愛國、公平等具有積極意涵的話語裹挾他人“站隊”,并付諸于網絡暴力的現實行動。此種強烈的情緒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掩蓋網絡民粹內核空洞的事實,事實上,網絡民粹缺乏明確清晰的訴求,群體內部就具體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價值觀和共識較為模糊,僅僅依靠情緒和立場吸引和教唆社會大眾。公共討論成為網絡民粹情緒發泄的出口,而非推動問題溝通解決的途徑,理性討論空間在狹隘、激憤的爭辯中被不斷擠壓,逐步走向狹隘和偏執,不利于社會共識的建立和凝聚。
低齡化發展趨勢顯著,未成年人參與度提升。當前網絡民粹發展過程中,“網絡暴民”未成年人比例不斷提高,低齡化成為突出表征。在過去的民粹主義討論中,出于數字鴻溝的考慮而忽視了未成年人這一群體,而近年來出現的“飯圈”文化、“祖安”文化、“黑界”“鬼畜惡搞”與低齡群體不無關系。未成年人缺乏判別能力、理智和一定社會閱歷,更易受到群情激憤的感染,除了娛樂、游戲、二次元等領域,政治、社會議題中也經常能見到未成年人的身影,模仿并參與到網絡互噴、謾罵、掐架的不良行為中。尤其是在網絡意見領袖的煽動之下,低齡群體的參與行為更具有盲目性,對于其自身成長和今后社會走向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反精英話語撕裂共識。民粹主義作為精英主義的對立,天然具有一定反精英、反建制、反權威特征。具體表現為對專家、學者、官僚和富豪表現出極大的敵意和仇恨,假借“愛國主義”和“草根階級”噱頭,為暴戾行為披上合理外衣,用簡化的一元價值觀對社會精英群體進行話語對抗和攻擊,用娛樂、調侃的方式解構權威,將“大眾”和“精英”兩種階層割裂開來,置于對立位置,撕裂社會共識。這種二元對立的角色,強化了網民自我身份認同,而一些網絡自媒體正是利用了這種認同大做文章,以“草根”“老百姓”“受害者”等標簽自我包裝,偷梁換柱地將個人發言與群體的意愿相等同,大肆進行道德綁架和批判,進一步擴大群體溝壑,阻斷對話渠道,不利于社會共識的達成。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網絡空間的交往行為也隨之不斷創新變化,網絡為民粹主義的發展帶來了更便利的動員手段、更快速的傳播方式和更隱蔽的藏身之處。一定程度上來說,網絡技術也為多元主體的參與提供了條件,除了普通網民,背后推波助瀾的商業及其他勢力也暗藏其中。
加強正向引導,鼓勵理性參與。公共討論空間作為社會情緒釋放和民意表達的渠道,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不應被堵塞和窄化,而應當鼓勵網民在一定規范之下,合理有序開展公共議題討論,理性表達自身意見,強化多元主體間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網絡秩序,推動社會合意的達成。其中,新型主流媒體應當發揮重要作用,作為疏導社會矛盾的“安全閥”,提供即時溝通和傳播的平臺,暢通社情民意的上傳下達,推動多元主體協商,凝聚網絡空間共識。
紓解社會焦慮,提升民眾獲得感。網絡民粹主義在一定程度能夠反映社會情緒和問題,對于網絡民粹所指向的社會事件,以及民眾反映的真問題、真困難,政府應當把握好監督與管控的尺度和平衡,及時回應社情民意和公眾關切。在當前現實中,有部分輿情事件發端于一些地方政府能力不足,面對民眾呼聲,應對不得當,出現“低級紅”“高級黑”,在網絡輿論場引爆民意,并持續產生次生輿情,對問題解決和政府形象都造成了嚴重負面影響,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干群關系。因此,要紓解社會焦慮,就要與時俱進提升服務水平。只有治理效能不斷提升,社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消解網絡民粹主義。
強化技術治理,凈化網絡空間。當前形勢下,各類社會思潮交織碰撞,網絡民粹主義存在一定極端和危險的傾向,亟待政府有關部門介入和干預,及時阻斷網絡暴戾風氣的傳播和蔓延。在網絡民粹的產生和擴散中,存在大量打著“民意”“愛國”“正義”的幌子,蓄意挑起網絡爭端和對立,攻擊其他網民群體,甚至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也有人通過制造混亂、擾亂秩序而牟利。對此,有關部門必須及時懲治,整肅互聯網空間亂象,批量抓取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研判,逐步提升輿情預測、預警能力,構建理性、有序的公共網絡空間。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參考文獻】
①黃楚新、劉美憶:《我國新型主流媒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出版》,2020年第15期。
責編/趙橙涔? ?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