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歡快的春節假期并不能緩解職業聯賽的燃眉之急。按照中國足協的規劃,預計今年4月初開始的職業聯賽新賽季將由即將掛牌的“職業聯盟”一手操辦,這意味著留給職業聯盟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且不說中甲和中乙兩級聯賽的前景,單說中國職業足球的頂級聯賽中超聯賽,新賽季“活著”的目標就比“大展宏圖”更加實際。
前不久剛剛更名為“天津津門虎”的天津泰達瀕臨解散不再是小范圍話題。球隊上賽季的欠薪遲遲不能補上,球員自然不能在工資確認表上簽字,2月28日是延遲交表的最后期限,就連球員都對最后的“奇跡”顯得信心不足;來自南京的消息,則是上賽季中超聯賽冠軍江蘇蘇寧(新賽季更名為江蘇隊)至今還沒有開始訓練,全隊都在等著老板作出決定才會有下一步動作,球隊目前需要處理的事務是外教、外援向國際足聯上告的欠薪官司。和泰達集團一樣,蘇寧對旗下的中超球隊也有“轉讓”的念頭,不過連冠名都無法獲得、只能單賽季注資約6億元人民幣“供養”一支球隊的窘境,很難讓蘇寧將球隊順利轉手。
泰達和蘇寧不是個例,足球產業鏈條的萎縮才剛剛開始。今年職業聯賽還會分賽區、分階段完成比賽(中部蘇州賽區,南部廣州賽區),由于全面恢復主客場制尚不具備條件,聯賽的整體包裝和商務開發極難達到預期,職業聯盟希望比賽盡可能向球迷開放,以便俱樂部可以拿到門票收入——門票銷售這樣的“比賽日收入”相當于“救急不救窮”的權宜之計,球隊投資人和聯賽贊助商的經濟實力下滑才是根本。
職業聯賽所面臨的“斷崖式困境”,是中國足球改革撥亂反正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疫情只是加速困難程度的因素之一——2015年初《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出臺,中國足球開始了疾風驟雨般的種種嘗試:5年間,校園足球的萌芽已經在全國范圍顯現,職業體系的青訓結構已然逐步成型,國字號球隊的保障工作更是“超一流”配置,能夠為我所用的入籍球員多達6人,但“彎道超車”背后,中國足球仍然處于原始積累階段,只有足球回歸“足球”,才能掃除進步路上的諸多障礙。
“足球”意識匱乏,是阻礙中國足球進步的第一攔路虎。今年春節長假期間,貴州都勻市毛尖鎮新建的一塊五人制足球場被“臨時”用于擺攤趕集引發球迷熱議。這塊球場為《全國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0年)》中首批重點推進城市都勻市專門建設的球場,都勻市同期建設球場一共13塊。從現場圖片看,這塊新建五人制球場質量相當不錯:人工草皮鋪設均勻,劃線清晰,周圍鐵絲護網到位,就連球門掛網也無破損,因此這片球場被定期挪用為趕集場地著實令人心疼。因政策扶持而好不容易建成的球場,自該“專場專用”,“呵護足球愛好者”殊為不易。
(摘自《中國青年報》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