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喪俗是粵北鄉村客家人重要的人生禮儀,通過對客家喪葬器物的創新設計,可以推動客家非遺文化的傳承。本文調研粵北客家喪俗概況,梳理喪葬儀式及器具,尋找典型用具,確定香燭的精神定位;運用客家文化元素和符號,進行香燭制品的創新設計,促進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客家文化產品創新研發提供參考。
關鍵詞:粵北客家;喪俗;香燭;文創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02
粵北鄉村的客家喪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包含祖先崇拜意識、宗教信仰和鬼神觀念等,是廣東省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于客家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針對喪俗文創產品還沒有系統的梳理和研究,通過本文的嘗試,希望能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和田野考察等形式研究喪俗具體的程序和儀式,對每一道儀式中涉及的喪葬器具進行分類,將香燭產品作為機會缺口,解析香燭在人們心中的精神定位,從材料、使用方式、環保、造型等角度對現有的香燭進行調研,進行突破性的文創產品設計。
1 粵北客家鄉村喪葬習俗
客家并非一個民族的概念,客家人亦非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氏族,而是宋朝之后用來說明由外地遷徙作客他鄉的移民[1]。粵北客家先民因為戰亂饑荒等,從中原遷徙至南方,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本地的少數民族逐漸融合成一個新的族群,自詡為“中原貴胄,衣冠南渡”,一直堅持著“說祖宗話、著祖宗衣”,聚族而居,同時在禮俗方面也延續舊俗,具備嚴格的秩序性。粵北地區的客家人主要分為江汀民系和循衍民系兩大類,其中南雄、仁化、始興代表客家民系中的江汀民系,而客家民系中的循衍民系則包括翁源、新豐等。
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次傳承和更新,現今依然存在于民間的各種民俗和儀式,往往都帶有時代的歷史印記。粵北鄉村客家的喪葬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中原的傳統喪葬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喪俗相對于其他習俗,顯得更為莊嚴肅穆,慎終追遠。粵北鄉村客家重視風水,喪葬習俗有一整套禮節程序,大致分為臨終報喪、買水理容、入殮、超度游材、唱媒人歌、還山送葬、二次葬等。
1.1 臨終報喪
逝者直系親屬披麻戴孝,放鞭炮,打銅鑼,通知親屬好友信息。
1.2 買水理容
清人溫仲和在光緒《嘉應州志》中引舊志云:“始死,子往河滸,焚紙錢,取水浴尸,謂之買水。”[2]長子去河邊或小溪向神明買水,取水前須放下一把銅錢,端回家與井水混合燒熱,為死者抹身,接著整理容貌,穿戴冥裝,男穿單件,女穿雙件,腳穿白襪黑鞋,手提黑袋,用來裝紙錢。
1.3 入殮
人死后把長生木放入廳堂,由出嫁女兒在棺內置放白布,男要墊雙層(二、四、六層),女要墊單層(一、三、五層),稱為“眠席”,眠席放入即從房內移出(不能碰到房門框),放進棺木,蓋上彩色錦被。在桌上放置“神主牌”,兩側各點一支蠟燭,中間插三支香,用蘿卜或芋頭做插座,前面擺放三碗祭品(豬肝、米飯、豆腐)。
1.4 超度游材
有的人家會請道士超度,接著游材。在棺材兩側各放三個碗,上下兩端各放一個碗,共八個,碗口朝下,碗底朝上,放置清油、燈芯,邊上再放置紙錢,死者直系親屬繞著棺材跪爬數圈,由指定的人牽起來。
1.5 唱媒人歌
吹鼓手伴奏,歌者擊鼓互和,由一個人開頭唱,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延伸唱下去的歌,一般不涉及哀歌,讓賓客在喪事中的精神得到放松,有時會一直唱到深夜。
1.6 還山送葬
擇吉日安葬,送葬人飲還山酒,居喪守孝的人最后一次瞻仰親人的遺容,由“通用人”抬起棺木。客家出殯時有摔破碗的說法,據說是死者的餐具。還山行走的順序是孝子孝孫走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丟引路紙錢者(遇到溝渠橋梁處要插上三支香與三張紙錢)、扛挽聯者、扛靈柩者、燃放鞭炮者、鑼鼓隊、其他送葬的來賓。死者兒女們拿“楓樹枝條”(意為有風水)掃墓坑,謂之“掃坑”。隨后把靈柩放入坑中,封土封坑口。送葬后,死者長子將神主牌放置神龕中間,用毛筆把死者名字寫在神道名冊上。
1.7 二次葬
初葬3年后,子孫和“通用人”合作挖墳開棺,收鹼遺骨,進行復葬,稱“收撿黃金”,再擇良辰吉日選風水寶地安葬。客家民系十分崇拜祖先,認為對祖先的祭祀是飲水思源,是做人的本分,所以客家人將“敬祖宗”列為族規條例的首要內容[3]。客家人認為二次葬可以告慰先靈,彰顯宗族尊敬祖先的傳統美德,他們嚴謹地遵循著原有二次遷葬的流程,家族中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將遺骨挖坑埋葬,再舉行祭祀禮拜的儀式。
客家人認為人去世后靈魂不滅,需要用隆重的儀式和禮儀隊對“靈”進行送別。通過喪葬儀式的舉辦表達對亡者的思念和尊重,葬禮蘊含了豐富的教育內涵,從促進孝道文化和社會網絡關系的建構兩方面,強化了親朋、家族的凝聚力。
2 喪葬情境及用具研究
運用田野調查法和敘事研究法,從客家傳統喪俗出發,借助文獻歷史材料的研究,梳理客家傳統喪俗的流程及用品。在喪禮過程中使用到的喪葬用具,大致可以分為入殮用具、禮儀用具和祭祀用具[4]這三大類。入殮用具包括壽衣、神主牌、錦被、香、燭等;禮儀用具包括香、燭、掛燈、喪幡、喪葬傘、愁籠帽等;祭祀用具包括油燈、香、燭、靈位、紙人、花圈、挽聯、紙錢等。通過研究粵北客家的喪葬儀式,買水需要使用香燭、銅錢、碗、油燈等用具;報喪需要傘、報單等用具,傘倒放于堂前,告知來意;更衣需要香燭、壽衣、掛單等用具;入殮需要香燭、棉被、神主牌等用具;守靈需要香燭、孝衣、愁籠帽、哀杖、銘旌、頭箍等用具,其中,愁籠帽對先祖表示尊敬,哀杖既表達對故人的哀思,也警醒子孫;游材需要香燭、碗、燈芯等用具;吊唁需要花圈、挽聯、香燭等用具;出殯需要神主牌、楓樹枝、神道名冊等用具。分析在送終、報喪、更衣、舉哀、守靈、吊唁、出殯等特定情境下使用的喪葬用具,確定香與燭是使用得最為頻繁的物品。
3 香燭的精神定位
香在中國民間信仰上,有通神、去鬼、避邪、祛魅、逐疫、返魂、凈穢、保健等多方面作用,尤以通神與避邪為最,則由香煙與香氣之二要素而演成者;蓋香煙裊裊直上升天,可以通達神明,香氣蕩漾,自可辟御邪惡,乃是人類所易于聯想到之作用[5]。
香燭是粵北客家葬禮中最為常見的物品,除了表達對亡者去世的悲痛,還有其他的文化內涵,人們使用這些物品是一種“約定俗成、合乎禮儀”的規范,認為點蠟、燃燈、敬香等儀式,不僅可以減少亡者死后的痛苦,還可以表達對神明的崇拜和敬畏。
香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人們開始正式舉行燒香儀式。香料后來經過火的燃燒,才具有了“被象征化”過程。香經過火化之后,可以提升出物質最精華的“精”與“氣”。有形的物質經過燃燒轉化成無形而且更珍貴的存在形式[6]。客家人認為在特定的情境下,將香、燭作為載體和媒介,可以與亡靈進行互通交流。通過燃燒香料,舉行儀式,讓族群親朋和亡靈的關系得以鞏固,為家族帶來福祉。
4 香燭產品的痛點分析
通過對客家喪俗流程及器具的研究,確定以香燭作為喪俗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的切入點。文創產品是以文化為依托創造的產品,憑借創意人的智慧、才能、文化積淀和天賦,對文化資源、文化產品進行更新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7]。一般而言,在文創產品開發之前,需要對現有的產品進行痛點分析。項目團隊通過對粵北始興、翁源等地的客家聚集地村民的用戶訪談,調研喪俗中香燭產品的使用情況,發現現存市場中的香燭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少隱患,例如使用酥油材料,焚燒時煙霧較大,易產生苯、甲醛、丙烯醛等有害物質,易損害皮膚,對兒童的危害較大。電子香燭的隱患問題包括:大多呈現紅色的燈泡造型,細節過于簡陋,無法體現客家傳統文化內涵;可能存在漏電和短路的情況;電線款香燭的使用范圍受限于電線的長度;電池款的香燭經常需要更換電池,不夠環保;燭芯長度不能調節等。
5 香燭文創產品原型設計
原型,即原始方式、原始模型。產品設計相關的原型研究涉及其配色、紋飾、形狀、構造、功能、使用方式等[8]。項目團隊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以“煙霧”為設計突破點,運用頭腦風暴法,對傳統的香燭產品進行創新設計,綜合考慮技術和工藝的可行性,從環保材質、文化屬性、易用性等需求入手,確定深化的原型設計,如下圖所示。
5.1 結構
設計師對客家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傳統的圍屋元素作為設計思路,以此為核心展開設計。圍屋是特定時期客家先民為了抵御外敵入侵聚集而居的產物,一般南北朝向,背山面水,在平面布局上是方圓結合的包圍式結構,以廳井空間為核心構成的圍合性建筑。這款香燭產品采用全包圍式的結構,擬合了客家圍屋的造型特征。
5.2 色彩
傳統喪事活動中的香燭普遍選用白色,本產品選用灰白色調,符合喪葬儀式的莊重性。
5.3 易用性
使用的時候,人們只需要握住燈筒,兩手往反方向旋轉,旋轉至ON則開,OFF則關,增強易用性和交互性。這款產品使用可充電式電池,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受到現場環境影響,例如電位開關等限制,可任意擺放于合適的位置。
5.4 材質
白色磨砂燈罩采用聚丙烯材質,聚丙烯是一種熱塑性塑料,具有較好的性能。燈罩有半球狀和塔狀兩種造型方案可供選擇和替換,更為耐用環保。
6 結語
客家喪葬禮俗是客家族群文化意識的重要外在表現,顯示了客家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文化內核。喪俗是傳播客家文化的載體,能夠體現客家文化的社會關聯機制,葬禮儀式中體現的孝、禮和家族觀折射出廣東客家的社會意識概況。粵北鄉村客家喪俗莊嚴肅穆,在喪葬器具的選用上既要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也要尊重客家文化的基因。本文以喪禮儀式中最為典型的香燭用品作為設計的突破點,分析現有產品功能和痛點,以客家圍屋作為設計元素,從造型、功能上針對性地開發粵北鄉村客家文化喪俗產品,將客家喪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文創產品的策略設計,有利于傳播廣東客家孝、禮等社會意識形態,增強客家文化的軟實力,促進粵北客家文化的生態文明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姜可營.客家建筑聚落形式轉化為產品開發之創作研究[J].設計,2016(23):128-129.
[2] 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31.
[3] 宋德劍.風水之說與遷徙的傳統——閩粵贛客家地區二次葬習俗的文化解讀[J].中華文化論壇,2014(07):93-97.
[4] 常龍珠.中原傳統喪葬用具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27-45.
[5]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M].中研院民族所,1967:129.
[6] 謝麗萍.客家喪儀音樂初探——以連城縣蓮峰鎮為例[J].學術評論,2006(S1):210-211.
[7] 黃彥可,劉宗明.大布江拼布繡的設計價值及傳承開發策略[J].湖南包裝,2018,33(01):51-56+64.
[8] 王芳.原型驅動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8(28):45-47.
作者簡介:魏曉(1983—),女,江西九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