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西里村位于貴州盤州市坪地鄉,以彝族為主,當地人信奉世間萬物都有神靈,整個“畢摩”祭祀文化都是圍繞神進行的。本文以最典型的祭山神儀式為個案,通過祭山神儀式解讀地方邏輯,揭露社會秩序化與文化內涵之間的關聯,有利于當地人與自然相處,使社會秩序化,使當地得到文明和諧發展。
關鍵詞:彝族;萬物有靈;祭山神儀式;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2
1 關于萬物有靈觀
萬物有靈論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觀點,由于他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此書對人類進化歷程進行了追溯,敘寫了原始人類怎樣使用理性的思維解讀他們未知的自然和人類事物,展示了作者關于原始與現代生活的中心思想——“野蠻和文明作為一種類型的低級和高級階段是互相聯系的”。實際上,世間萬物有靈這一說法,來自拉丁語詞根“animi”,大概意思是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和自然界的神秘屬性,實際上指所謂的“神靈”。至今人們對神靈依舊處于一種無法言說的狀態,簡而言之,人的感覺是無法感知的。然而,泰勒認為,對于那些信仰原始宗教的人來講,更重要的是無法感知的神靈,而不是直接感知。萬物有靈論這一概念,最初是斯塔爾(Stahl)提出的教義之一,其原理是生命與靈魂的同一,實質上是古典理論的發展與復活。
在撰寫《原始文化》時,泰勒作了四項準備工作。一是以文化為研究對象,在給文化下定義的同時,提出了兩個法則;二是創立了遺留法,用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三是對宗教、語言等文化具體形態作了一些研究;四是在第三個準備工作過程中發現宗教觀念的起源民族,以此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提出了萬物有靈論的觀點。他認為“事實上,萬物有靈論是宗教哲學的基礎,從野蠻人到文明人來說都是如此”[1]。在他研究原始宗教的過程中,認為原始宗教最根本和重要的信仰是萬物有靈,因其起源自萬物有靈。“靈魂是不可捉摸的虛幻的人和影像,按其本質來說,它虛無得像蒸汽、薄霧和陰影……它能夠進入另外一個人的肉體中去,能夠進入動物體內甚至物體內,支配它們,影響它們。”[1]換言之,神靈和人是可以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靈的高興與不悅。
2 莫西里村彝族的萬物有靈觀
當地彝族人民信奉世間萬物都有靈性,有各自對應祭拜的神靈,如“祭山”、“掃火星”、供奉祖神位等,是祭拜山神、火神、祖先,以此祈求神的保佑。彝族人崇拜龍和虎,故選每年第一個龍或虎日定期舉行“祭山神”、“掃火星”、“掃冰雹”、祭土地等多種安神驅邪活動,以祭山神儀式為主,這也是最隆重的儀式。整個“畢摩”的祭祀文化都是圍繞神進行的。當地彝族婚俗文化傳承人口述,彝族人崇拜龍虎,號稱自己是龍和虎的子孫,并且在彝族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傳說。但是,外族人把彝族稱為“嘍啰”。實際上,這是漢語翻譯的錯誤,是對彝族不尊重的稱呼。并且,解讀“嘍啰”在彝語中的含義可知,原意上彝族人是“嘍啰”的子孫,因彝語當中的“嘍”就是“虎”的意思,而“啰”指的是龍,“嘍啰”連起來就是“龍虎”,表示彝族是龍虎子孫,故當地舉辦儀式活動都會選龍或虎場天。
當地人對人生三大儀式也比較看重,即出生、婚嫁、死亡三個階段的儀式。通過人生三大禮儀,也可看出他們對“萬物有靈”有自己的見解。如,新生兒起名必須在堂屋祖神位前,燒紙錢告知祖先家里添了新成員,以便讓祖宗保佑新生兒健康長大。在彝族婚俗中,新娘入夫前,要先舉行“退喜神”儀式,除去路上一些憎恨世間男女修成正果的惡鬼;進門后,這對新人拜堂成親前,需要在戶外找一顆多果實的樹,請“畢摩”在這棵樹前主持拜天地儀式;故彝族有先拜天地,再由父母主持拜堂儀式的婚俗習慣。在喪禮上,有給亡人超度的《獻水經》中的《魚嘿》:“獻水啊獻水,竹葉來獻水……隨身護衛來保水,跟大雁去找著水,媽姑河邊上,始祖歇馬處,侍從歇腳處,你走到那點,放馬把草喂,觧背把氣歇,你渴喝三口,不渴也喝三口,你要把它喝,你若不喝它,陽間水價賤,陰間水價貴,聽得見水響,可是喝不著水,無論什么人都要入靈,用絲線代入靈,也要用麻皮,用五谷雜糧,胡也有靈魂,老熊也有靈,老熊也要入靈,九姓都有靈,九姓都要入靈,九姓永長久,九九總歸一,同祖宗一樣走去,同祖宗一樣永存,愿入也入靈,不愿入也要入靈,途中有一地……”
大意是人總要生老病死,父母得病后,兒女們怎樣求藥、尋醫,為老人治病費盡精力,最后還是不能好轉而死去。于是,兒女為了表達對父母的悼念之情,請“畢摩”為之念經超度,把亡靈送到最老的祖先那里去。在此長途行程中,向老人指明哪些水可吃,哪些不可吃。說明水在彝族人民心中非常重要,體現了彝族人民對水神的信仰程度之高。
通過以上例子可知,莫西里村當地人堅信世間萬物皆有神靈一說,簡而言之,萬物有靈,他們崇拜天、地、祖先、水、火、地、自然界的生物,如自然界中的龍、鷹、虎、猴子等兇猛或靈活的動物。當地信奉的神靈,基本涉及世間之物。人死之后,當地相信依舊有靈,將自家祖先供奉在祖神位上祭拜,希望保佑家中安寧。各種祭祀儀式由“畢摩”主持,而彝族整個“畢摩”祭祀儀式活動都是圍繞祭拜神靈展開的。
3 莫西里村彝族祭祀儀式個案研究——祭山神
傳說當地曾發生過很多次洪災,沖走了土地、房屋、牲口和人,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當地人認為是過度刀耕火種,損壞了當地森林植被,觸怒了住在山中的龍,于是龍飛走了,沒有山神派的龍王守護,災難才會來到人間。當地認為有山就有龍,想要留住龍,以此護佑村寨平安,故有了祭山神的習俗。
祭山神,彝語稱“咪余吧”,定期選在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龍或虎場天,因彝族人特別崇拜龍和虎。祭山神儀式有大小之分,作用效果也有范圍限制。祭山神儀式在彝族人民心中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對祭拜對象特別講究。當地彝族地區一般每個自然村寨都有專門祭拜的山頭——祭山,還有以戶數為單位的小祭山。當地村寨公用的大祭山通常在較顯眼的高處,并且是離村寨遠一點的山頭,以該村寨的主山脈為宜,但是一般選村落背后山脈中的最高山。同時,還需要以山中一棵大樹為祭拜對象,俗稱“龍頭”。“龍頭”一般是祭山中最大、最老、最高的一棵樹,目的是能看到整個村落,以此讓“龍頭”告知山神,起到保護全村人的作用。根據祭山神儀式大小的不同,所需物品也不同。一般超過百戶人家是大型祭祀,需要用一頭黃牛作為祭品;幾十戶人家是中型祭祀,則用一頭白毛山羊作為祭品;十戶以下是小型祭祀,選用公雞即可。大型和中型祭山神儀式需要由“畢摩”主持,小型祭山神儀式一般是私人祭拜,無須“畢摩”和所在祭山附近的其他人參與。
人類學家特別重視儀式感。拉德克利夫·布郎認為宗教研究的關鍵點是儀式,而不是信仰,并指出他的這種觀念盧瓦西也曾贊同。在《獻祭史論》中,盧瓦西指出:“儀式是所有宗教中最持久的要素,因而,從儀式中我們可以更透徹地揭示古代崇拜的精髓[2]。儀式分為宗教儀式和巫術儀式,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馬塞爾莫斯在《巫術的一般理論》一書中作了詳細的解答,在儀式當中,無疑有一些在性質上是宗教性的,這些儀式是神圣的、公共的、定期的[3];然而,跟任何有組織的教派無關的儀式都是巫術儀式——它是私人性的、隱秘的、神秘的[3]。”可知,莫西里村的彝族祭山神儀式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故祭山神儀式屬于宗教祭祀活動。莫西里村的彝族祭山神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祭祀儀式,完全具備祭祀的三大要素,因這個儀式有明確的祭祀對象、祭拜的人群和一系列的祭祀流程,因而可把當地祭拜山神活動稱為“祭山神儀式”。在《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一文中,馬塞爾·莫斯和昂利·于貝提出“獻祭的圖式”解釋,分為三個部分:獻祭首先是進人,又稱進人獻祭階段(包括祭主、助祭人、場所、工具等);其次是犧牲獻祭階段;最后是退出獻祭階段。筆者嘗試用馬塞爾·莫斯和昂利·于貝提出的“獻祭的圖式”進行解釋,解讀莫西里村祭山神儀式的程序。
3.1 第一階段——進人
“祭主”是莫斯和于貝爾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把“獻祭的益處所歸屬的主體或承當獻祭效果的主體稱為‘祭主。這個主體有時是一個個體,有時是一個集體,一個家庭,一個氏族,一個部落,一個民族,或一個秘密會社”[3]。大、中型祭山神儀式由“畢摩”主持,全村男女老少皆可參加。大型祭山神儀式一般整個村寨的人參與;中型由祭山附近的村民參加;小型是私人祭拜活動,無須“畢摩”主持。但是,都需要將貢品帶到祭山林中的“龍頭”面前祭拜,祭祀品不能讓女性沾手。彝族早期有女“畢摩”,在母系社會,女性可以接觸祭品;但是近代,凡是需要祭祀供奉的物品,女性不能接觸。
3.2 第二階段——犧牲
大型和中型祭山神儀式主祭品為一頭黃牛或者白毛山羊,小型祭山神儀式用一只公雞即可。大、中型祭山神儀式還需一只草船(草均使用班毛草),頭如龍、頸如鹿、腹似馬、背像船、腳如雞爪、尾似牛尾。另加上幾個穿上衣物的草人,一個“升子”裝滿糧食,并且插上青杠、青松、烏泡等幾種樹枝。其含義是將公雞或白毛山羊、黃牛獻給龍,給它足夠的糧食食用,派人去侍奉它;草船是龍的化身,草人是用來代替人去服侍龍的,樹枝是為龍體遮蔭,避免太陽曬到龍身。人們舉行祭祀活動,向山神祈禱,求山神派山中的龍來守護祭山附近的人畜不被山洪、野獸傷害,達到五谷豐登、村民平安的效果。
“畢摩”主持儀式,村中一部分高齡老人帶頭宣傳。必須由本村寨最先來的那家祭拜,再逐家逐戶祭奠。“畢摩”每到一家門前,則念些咒語,老人再向村民們宣傳戒律,如哪些地方的樹木不能破壞,并交代違者懲罰情況。最后,祭山附近的村民統一集中到祭山林的“龍頭”前面。在主祭樹“龍頭”的腳下蓋一所草房,將“升子”上的所有物品安放在草房內。“畢摩”念經交代后,殺白毛山羊或黃牛祭之。待肉和飯煮熟后,全體村民叩頭跪拜,獻以酒、肉、飯、水。
3.3 祭山神儀式的退出
獻畢表示本次祭山儀式結束,大家可以開宴席。祭祀品如有剩余,則平分帶回家食用。
4 祭山神儀式的文化內涵
大型祭山神儀式是當地最古老且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十分消耗人力和財力,但是當地人世代傳承,認為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實際上,該儀式是一場宣布鄉規民約的聚集全村村民的集體活動。“畢摩”主持,體現了活動的神圣性,符合當地的萬物有靈觀,從而讓村寨有名望的長者借此機會宣傳保護森林植被,制定村規民約。祭山神儀式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積極文明和諧的宣傳活動。
一是尋找心理慰藉。祈求龍庇佑,防止山洪暴發,讓村民安居樂業。這是人們內心的自我慰藉,表明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崇拜自然,主張“天人合一”。告誡村民要保護山林,特別是祭山林。從古到今,祭樹上掉下的枯枝都無人敢撿、敢用。祭山活動對保護林木起到了積極作用,莫西里村的祭山總面積五畝左右,不算小祭山的范圍,祭山林附近植被茂盛,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三是團結友愛,助力鄰里關系。“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使同一民族的人感覺到大家屬于一個共同體”[4],加深了村民的感情,促進內部互幫互助。不僅給春耕后的村民提供了休整狀態的場所,還宣傳了傳統習俗背后的文化、村寨史。祭山神儀式加大了村規民的約束力度,是增強村民內部凝聚力的一種方式。
5 結語
祭山神儀式反映了彝族的文化內涵,以及背后的文化邏輯與社會治理問題,推動了當地文明和諧發展。間接敘述了在無秩序的社會環境下,人們通常會借用萬物有靈塑造神圣性,用神秘力量約束人們的行為舉止,最終達到制定鄉規民約的目的,使無秩序的社會變得有秩序。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426,416.
[2][英]A.R .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M].潘蛟,王賢海,劉文遠,等,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72-173.
[3][法]馬塞爾·莫斯,昂利·于貝爾.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合集[M].楊渝東,梁永佳,趙丙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0,33,179.
[4]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89.
作者簡介:吳燕艷(1993—),女,湖南懷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