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妤 董洋洋


摘要:為了永壽土布的傳承與發展。本文通過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添加新型的綜合性材料模式,借鑒國內外織錦的先進技術及理念,結合永壽當地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優化資源結構。實現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的新面貌。該設計實踐發揮當地優勢,解決農村閑置勞動力,助力脫貧攻堅,保護永壽土布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永壽土布綜合材料實驗藝術傳統語言轉換設計
中圖分類號:TS1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2-0112-03
引言
關于永壽土布,孩童時便與結緣。質樸的圖案、細膩的紋理,仿佛在訴說著它的故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卻丟棄了很多精神的東西以及兒時的回憶。永壽土布處在即將消失的邊緣。近年來國家大力實施保護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傳統手工技藝永壽土布,使其傳承與發展。
一、概述永壽土布及價值意義
永壽縣歷史文化悠久。史載,西魏“大統十四年于今縣北廣壽原上置廣壽縣,周大象元年改為永壽”叫,據村里老人講述,永壽土布伴隨著永壽建縣至今大約一千四百年歷史。
永壽土布的制作技藝古老、實用。其主要分布在以永壽縣城為主,永壽村、干堡村、蒿店村及田豐村。毗鄰312國道,交通便利。當地有著古老的風俗習慣。女子出嫁后,便以土布為主要原材料,為自己孩子準備結婚嫁妝。有門簾、床單、被子(如圖1)、拖鞋、繡花鞋墊等。永壽土布的勞動力是以當地閑置在家的婦女為主。九十年代,織布,在村里是經常能看到,幾乎每家都有織布機。天未亮就能聽見“哐當哐當”的織機聲。隨著社會發展,村里大部分勞動力去了城里打工,留守的婦女既要忙家里的農活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農閑時,她們有的賦閑在家,有的去了磚廠做工。如今織布機在村里成了稀罕物件永壽土布也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通過實現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重塑永壽土布昔日的輝煌,把其打造成永壽縣的一張名片;圍繞永壽土布的傳承與發展,建立鄉鎮旅游產業鏈,帶動一部分人致富。這樣,既能解決村里留守婦女的工作問題,又能增加她們的經濟和永壽縣的財政收入。
二、織作過程中添加新材料的可能性實踐設計
永壽土布的制作過程,從以往傳統的經緯線交織,可將經緯線區別與傳統的原始材料,對于實踐設計中材料的甄選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思考。
(一)從結構屬性研究新形式的可能性實踐設計
永壽土布、山東魯錦、四川蜀錦、南京云錦、蘇州宋錦、緙絲、以及廣西壯錦等,都是經緯交織。這幾種織錦織造技法有共同之處又各有不同,一般在對整經沒有特殊的要求下,它們的區別是改變緯線的織作方式。蜀錦、云錦、宋錦、緙絲以及壯錦是在完成整經后緯線不斷發生改變,俗語“挑花結本;通經斷緯或通經回緯”。永壽土布和魯錦是用“通經通緯”的織作方式,所以圖案的主要形式以方形的幾何形為主。但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當經線顏色確定后,織物顏色的豐富性只能用緯線做調整。
1.改變經緯線的材料。傳統的經緯線一般采用平滑的絲線為主,要想突破傳統使用的材料,必須從經緯線入手。當經線被選定之后,織作過程中,只能通過改變緯線使用的材料進行實踐設計。例如用金屬細絲、動物毛發(如圖2)、人的頭發以及紙張等各種軟硬材料。這種材料的搭配會使最終的織物改變原有的形態,使其從傳統扁平式的布面形成一種視覺奇幻的、厚重感強的、獨特的、新的“布面”。當然,這種添加材料的方式會讓人們聯想到元代的織金錦,它是在織物中加入了金銀絲等材料,使整個織物光彩奪目。但兩者的方式和效果不一樣。
2.永壽土布在原有的織物形式的基礎上,添加當地具有特色的各種物料進行實踐設計,增加永壽土布原有材料的豐富性。這種豐富性改變了永壽土布原來的實用功能,更多是感官體驗,它將成為人們可觀賞的藝術載體。例如:作為新材料繪畫,有意義的服飾新面料,甚至是裝置藝術表現形式的可能性實踐設計物品。
3、添加新材料的設計觀念,不再注重實用主義,關注物象本身帶給人們新的視覺感受及形式感。通過新材料的融合,增強傳統土布的肌理和手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更多的設計呈現其藝術性。“二十世紀早期的英國美學家羅杰.弗萊(RogerFry)和克萊夫貝爾在他們的美學理論中把蘇聯文學界孔德學派(Comtean)形式主義理論運用到了視覺領域。”【2】這一理論影響了后來的所有視覺設計藝術。繪畫、建筑、雕塑、舞蹈、電影、音樂、裝置、設計等眾多門類。從克萊夫.貝爾“有意義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美學中得到啟發,根據這一理論轉換設計永壽土布的新形式、新內容,探索新的可能性。
現當代藝術創作中,對于形式問題的研究必須通過改變作品的結構屬性實現新的可能,采用兩種或者多種材料融合的方式相比傳統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更具有現代氣息。
(二)從外觀設計研究新形式的可能性實踐設計
1.外觀設計是形狀、表面造型的變化呈現。千百年來,傳統的永壽土布外觀單一,表面都是平面和方形,幾乎沒有非平面造型。在圖案方面采用曲線和圓形的案例比較少。2000年前后一段時間,永壽縣監軍鎮蒿店村一部分村民曾經嘗試通過永壽土布織出曲線和圓形圖案,但試驗了一段時間就不了而之了。永壽土布中的圖案雖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和改進,但仍趨于簡單,直到現在永壽當地人依然采用傳統的織布方法織成十字相交的方形圖案。經緯十字相交,沒有像緙絲和云錦那樣緯線發生豐富的變化。
2.筆者在考察南京云錦、蘇州緙絲時,了解了云錦織造步驟;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金山工作室目睹了織作緙絲的整個過程。“挑花結本”、“通經斷緯或通經回緯”分別在表述南京云錦和蘇州緙絲的緯線織作方法。二者雖然都是在緯線的織作變化上解決圖案呈現。但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云錦相對緙絲所呈現的是整張絲織品,而“緙絲或譯作“刻絲”,指當將絲綢對著光亮時,相鄰兩塊顏色之間的垂直間隔,另外也有人提出緙絲當是波斯文“gazz”或阿拉伯文“khazz”的音譯”【3】這美妙的絲織品仿佛是用刀刻出來的圖案,所以在中國古代把緙絲也寫成“刻絲”。
3.對于永壽土布的技術改良。通過借鑒蜀錦、云錦、宋錦、緙絲以及壯錦的織作技術。改變緯線的織作方法,針對圖案的復雜程度而變化;從而可以改良長久以來永壽土布圖案單一問題。
三、跨界融合的新媒介實踐設計
(一)實用性融合實踐設計
1.“電熱毯”效應實踐設計:陜西關中一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氣溫。冬天不冷不熱,但在床上休息時,還是會找電熱毯鋪在床上,通上電,電熱毯變熱,睡在上面,身體自然暖和。這種生活經驗通過高科技在未來將與傳統的永壽土布結合并實際應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石墨烯),結合人體工程學,設計一款與人體通過傳感器發生感應的新型永壽土布面料。當人身體發出冷熱信號時,土布面料會通過傳感器收集人身體的健康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根據人體的實際溫度的需要調制溫度。2015年年底,一款“石墨烯智能披肩”登陸京東眾籌,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200萬元的目標金額,最終以519萬元收官。【4】在這款“石墨烯智能披肩”中已經實現了一部分可能性。
(1)未來科技織物。在日常生活中,把能發熱的這種織物面料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床單用可調制溫度的永壽土布制作,鋪在床上代替電熱毯;護腰帶、護膝、襪子都使用這樣新型的科技織物面料。根據不同行業人員的行業特征,設計有實用功能的產品,服務于大眾。例如:登山運動員的鞋襪服飾;建筑工人的工裝服、鞋帽等。2017年北京服裝學院畢業展上,有人做出了石墨烯床墊,可見預設的一些假設一被實現。這種石墨烯床墊是把石墨烯通過高科技手段植入在床墊之中,利用石墨烯材料的導電導熱性能完成這一設計。說明這種理論成立并且能實施,未來可全民推廣。
(2)未來智能織物。在永壽土布中織入特殊的具有感應裝置的智能LED燈,用于交通工作人員、環衛工人;他們在夜晚或白天能見度低的情況下工作,以防應急。用這種新型永壽土布面料吸收和削弱遠處的汽車燈光,并轉換為新能源;同時這種新型永壽土布面料也可以作為兒童的可穿戴服飾,保護兒童的自身安全,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3)未來環保織物。石墨烯材料和永壽土布融合將是一番新景象。傳統的永壽土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石墨烯是目前最堅硬、導電導熱性能最好的新型材料,兩者的結合正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互相不可替代;既節能又環保。
(4)互聯網時代,融合與跨界。綜合是一種趨勢,美術學院有綜合材料繪畫、綜合材料版畫、綜合材料裝置等藝術表現形式。而綜合不僅只局限在美術學院。每個行業都必須和其他行業相融合;綜合材料服飾,也是一種流行趨勢。面對這種趨勢解決織物面料迫在眉睫,它將影響著整個以永壽土布作為基礎媒介的各類產品的實踐設計。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盡快實現永壽土布的傳統語言轉換設計是很必要的。
2.“盲文”識別原理實踐設計:根據盲文的識別原理,通過改變織物本身的肌理感,解決失明或視障人群服飾面料的需要。在改良傳統永壽土布材料的同時,也需要改進永壽土布的織作工藝。引進南京云錦、蘇州緙絲等方法,使傳統永壽土布在圖案多樣化的基礎上增強肌理,讓失明或視障人群通過選用這種肌理感較強的面料滿足自己內心對甄選華麗服飾的需要。他們通過雙手觸摸就能分辨出材質、顏色以及圖案等。在服飾的選擇上消除障礙。
21世紀是觸覺的時代,各種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服務設備紛紛開始了“觸覺革命”,人類的感知模式正在經歷著繼“視覺轉向”之后的“觸覺轉向”。對于個體而言,觸覺是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5】
-方面通過手感觸摸,另一方面在永壽土布中織入高科技材料。通過“科技織物”與“智能織物”相結合服務于有需要的人。例如傳感器芯片、導電加熱裝置、石墨烯等新型材料,并通過現在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程序編碼;讓永壽土布從一款傳統的“土布”變成一款科技含量高、時尚感強的“智能面料”。人們在通過手感觸摸進行辨別永壽土布面料的同時,也可通過心理感應進行選擇;當觸摸到一款喜歡的,心跳加速感應系統通過傳感器則體現在永壽土布面料上面。例如:手感舒適且喜歡的地方就會出現增溫振動等其他效果,在面料的本身上反饋給“觀者”。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凡例》中描述“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是說人有喜、怒、哀、懼基本情緒,可以根據振動原理,通過振動的強度、頻率、次數、脈沖波分別表述這四種基本情緒。又如傳統的發報機一樣,撞擊的次數、頻率不同,表達的意思不一樣。當人的情緒高興時,用身體部位振動感應系統通過傳感器傳輸到永壽土布,此時永壽土布通過自身的智能數據分析系統激活永壽土布中的振動裝置系統并給予振動信號反饋。依次在情緒憤怒、低迷衰落、恐懼時同樣運用這種振動原理,通過強度、頻率、脈沖波的不同控制程度表達不同的情緒反應給予“觀者”信號反饋。在這種多組合振動類型的理論研究中,控制人的多種情緒,協調實驗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
通過運用這種“盲文識別原理”使永壽土布有效地為不同人群,提供適合自己的永壽土布面料。跨界融合,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各種有效資源促進永壽土布的整體改良,實現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
(二)觀賞性融合實踐設計
1.舊物新作:目前國內都在做保護非遺傳承,地方上更是抓住這次機遇,著手本地特色,大力發展和保護傳統文化技藝。例如:剪紙、皮影、泥塑、竹編、印染花布、扎染、刺繡、布藝、織錦等。每個地方都相應出臺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文件,確保有效的實施。媒體廣泛宣傳,帶動旅游等一系列的產業鏈發展,促進當地經濟。
(1)筆者在考察南京云錦研究所時,了解到了云錦一方面是復制和修復文物,另一方面是將云錦自身的特色和現代的奢侈品結合。一方面滿足觀賞,另一方面實用。將云錦的面料和現代服飾,家裝融合。做出了新的中式風格。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全國各地的不同身份的人去考察,觀賞。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的研究考察,還有大量的愛好織錦的人士前去學習觀看,再有就是去南京旅游的人群,南京云錦博物館成為他們必去的一個景點。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以前為皇宮專門織作紡織品的場景,還可以體驗織錦的實踐過程(如圖3)。對于南京云錦的傳承和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蘇州緙絲也存在著這樣的狀況,手藝傳承人用緙絲這種老工藝復制修復故宮文物(龍袍及皇家紡織用品);在民間,傳承人為了更好地發展蘇州緙絲,經常也會和商業融合。例如:酒店,度假村等旅游區的室內軟裝裝飾、影視道具中服飾與紡織品的復制以及制作一些貼近現代生活的物品等。
(3)2014年11月11日APEC會議,領導人穿著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中式服飾。其主要面料是宋錦。此次宋錦在APEC會議上亮相大放光彩。這是一次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更是宋錦現代的活化,它從博物館中走到了大眾面前,“舊物”新作,更具時尚魅麗。此次的呈現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傳統語言轉換設計,從這種經驗中可以吸取很多有意義的實用價值,并運用到其他種類的織錦。
從南京云錦、蘇州緙絲及宋錦的案例中,關于永壽土布的發展思路可借鑒這三種織錦的發展經驗。永壽土布有著其自身的悠久歷史,它的文化底蘊深厚。振興永壽土布,實現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必須“舊物新作”;通過添加新材料,改良新技術;將永壽土布與現代生活物品融合設計。例如:錢包、皮包、皮帶、鞋、帽、衣物等。讓永壽土布不在“土”,與時尚同行;讓永壽土布不在只是農村結婚嫁娶的物品;更要讓永壽土布成為城市人群不可缺的紡織品。
2.代入感與融入感:將永壽土布代入并與當代藝術融合碰撞出傳統與現代的活化。筆者在2017年碩士畢業時把永壽土布與當代藝術進行了融合實踐設計。通過傳統語言轉換設計制作了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相命肆農耕》(如圖4)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獲得了好評。這件作品采用了傳統手工織布技藝,結合編織;將動物標本、動物皮毛以及舊衣物等材料;以打亂重組的創作方式,將這些新型的材料編織在了永壽土布中;實現了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例如:有一部分把收集來的廢舊衣物拆掉重新織入,將一只狐貍標本編織其中,狐貍標本身上的毛發從土布表面的縫隙刺出來,這巨大的身體和永壽土布組合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從布、生命、生存、死亡,形成了一種無法表述的視覺體驗。人,生來衣不遮體,在生存過程中,不停地尋找自己的位置;從破衣爛衫,到西裝革履;始終從服飾的可穿戴中更新著自己的人生定位。古代對于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不能越級穿戴,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服飾材料的運用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布衣代表的是平民百姓,在《相命肆農耕》中還有一部分使用孔雀翎(如圖5),這種珍貴材料的使用是從明清的龍袍中借鑒的。前面談到,元代有織金錦,而《相命肆農耕》中,為了可控最終的展示效果,在織物中夾雜著整條電線和LED燈(如圖6)。通上電,這件用各種動物毛發以及動物標本織作成的裝置作品,就能呈現出一種奇特的視覺效果。從而使作品與展場的空間環境有一種代入感和融入感。《相命肆農耕》嘗試著以傳統土布為載體通過織物的視覺表達和土布結構的織作上建立一種新的可能性,從而打破了傳統織物的視覺審美。讓傳統扁平的織物有了立體的效果。在一定的意義上實現了傳統織物扁平化的解放。
邱志杰在《總體藝術論》中談到關于“技進乎道:勞動生長出的創造性”。他寫道:“投入勞動,用一種技藝來生成不可預知的成品,同時也是一點點地打磨出不可預知的自我。越是深入一種技藝,越是抵達物我之間的貫通之道。”【6】所以,在《相命肆農耕》的創作過程中,筆者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研究關于各種織錦的技藝、材料特性以及文化淵源,突破這種原始的集體思維意識的邏輯,走向一種綜合思維,將它用在了永壽土布的傳統語言轉換設計實踐中。
這種長時間的探索實踐,總在反觀前一天的勞動成果的同時會產生很多新的想法,面對這種隨機性迸發的想法大量積累,將形成一種很難預想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似乎又有預設,但還是會有很多的驚喜部分。唯物主義強調,當量變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就會發生質變。而這種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同樣適合在這種條件下的設計藝術理論。它既遵循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也遵循設計藝術發展的辯證規律。
結語
本文從概述永壽土布及價值意義、織作過程中添加新材料的可能性實踐設計以及跨界融合的新媒介實踐設計三個部分論證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考察、尋訪、調研等方式,研究永壽土布的現狀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并且通過與云錦、宋錦、緙絲等比較,在實踐設計實驗中不斷嘗試尋找新的出路。綜合考慮認為:1.永壽土布可采用新思路、新觀念、新實驗,打破傳統的固定模式。2.借鑒國內外各種織錦的先進技術和超前理念,利用自身現有的優勢條件,改良永壽土布的織作材料和圖案的單一模式。3.運用傳統的織物技藝結合現當代文化背景,呈現一種超越傳統的、平面的、多種材料融合的、新的表現形式的“物”。4.把握好當下國家對農村以及縣級城市發展的扶持政策。根據以上四點,通過綜合材料的織作模式以及總體藝術的思維邏輯,并且要具有一種實驗精神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組織可實施力量爭取運用永壽土布傳統語言轉換設計的新模式、新思路。實現現代意義上的“科技織物”、“智能織物”、“環保織物”。
參考文獻
【1】宋亮.陜西永壽縣治遷移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34(04):158.
【2】邵亦揚.后現代之后——后前衛視覺藝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44.
【3】(英)邁克爾蘇立文.徐堅譯中國藝術史,【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60.
【4】王賽.當服飾遇到石墨烯,智能花火綻放.【J】.紡織服裝周刊.2016.(12):1.
【5】陳實,鄭楷洪,孫凌云等可穿戴計算設備中振動表情的設計與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5.49(12):2299.
【6】邱志杰.總體藝術論.【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2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