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暢
摘 要:數學課堂并不是每節課必用課件,也不是每個環節都需要小組或同伴討論,更不是必須有熱鬧的活動,再接下來是大家開始靜心研究什么是有效的數學課堂,有數學味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注重概念教學;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堂小測天天練
有幸從我畢業第一年教書開始,剛好也是第一年新教學改革,數學教材開始采用北師大版。數學課堂從開始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每節必有精美的課件、小組討論、各種活動,到大家沉靜下來發現也有幸從2006年開始從一年級一直到教到六年級,一個大循環,接著又在六年級教了一年 。在前四年的新教學改革經驗積累下,我這七年也在進行著自己對有效課堂的探究。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教學心得。
一、注重概念教學
《教材分析》寫道,這一教材對重要的教學內容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編排,即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通過上述的過程,學生將逐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思考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概念的教學我注重從孩子的已有經驗、知識能力出發,設計直觀、有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為后面的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如一開始的加減法的意義,因為是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的玩玩鬧鬧過來,我也想辦法讓枯燥的概念理解變成好玩的動手表示,而不是生硬的告訴他們加減法是什么意思。例如看圖列式3+2=5,首先問孩子你能自己表演下3+2=5的過程嗎?動手表演孩子們都很愿意,于是表演開來了:左手攬過3個,右手攬過2個,把它們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3+2=5。有的也會舉生動的列子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對加法是“合”就理解了。同樣的減法孩子們也是用簡單的肢體語言來表示:還剩或總量分成兩或三部分求其中的一部分。一開始的課程進度很慢,因為每節課都采用各種形式的活動讓每個孩子都用他們豐富的肢體語言去表演。但到了后期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就快了,因為孩子在之前對加減法已有充分的體驗。這個比任何演示課件都要有效。相同的乘除法的意義也是讓每個孩子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動手體驗、歸納去理解,在后期的混合計算的解決問題中孩子們就能比較熟練的使用,而不擔心他們會混淆。到后來的一些空間圖形的概念教學或者分數等其它的我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或我用教學器材親自演示再結合課件的演示來進行教學,而決不單純依靠課件演示。像六年級的圓的周長,在上這節課之前就聽幾位教過六年級的老師說,學生在學了圓的面積公式后會把圓的周長公式與之混淆。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學生一開始接觸公式就能印象深刻:記住周長與直徑的比是圓周率。后來決定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去探索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做實驗與動口表述。課堂上也沒有再讓學生特別做很多練習。但后來發現學生對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感受特別深刻,沒有學生用錯或記錯圓的周長公式。在課前,我問過學生,有不少的學生知道π表示圓周率,但只有小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知道圓周率的意義,那學生真的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了嗎?實際上很多學生說不清圓周率的意義,還有學生是查字典了解的,或通過問家長知道的,其實都是一知半解。概念是人們對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抽象,是高度概括的產物,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所以,我選擇了一開始整堂課都在用“周長是直徑的倍數”來替代圓周率這個詞,不斷讓學生感受,用數字、用圖形刺激學生,最后,才引入圓周率,而學生也很自然地接受了圓周率這個詞, π這個符號代替的意義。
二、注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
我從四年級開始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學著小結歸納解決問題的策略,當然剛開始時學生只能用舉例的方法來小結。自己也曾疑問,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恐怕連什么叫策略都不懂吧。在2007年參加“首屆新主體教育現場教學觀摩暨專家報告會”,聽了江蘇的特級教師徐斌老師的一節“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徐斌老師認為,這么早學習這課程重點是希望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讓學生早些接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比學習一些方法、知識更有價值。課后徐老師提出解決問題教學的四個“要點”:一、重視四則運算意義的教學; 二、從生活中出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三、數形結合中體現思維合力;四、適當教給解決問題的策略。他對教師具體的要求:對運算意義有深度的理解;多一些生活應用,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善于用表現來思維。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一是注意要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找到題的原形。二是提倡解決問題的解法多樣化,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集體評價各種解法的優缺點以及在什么情況下用哪種解法比較好。三是讓學生把同一類型的題目提煉實際的運算意義,由具體到抽象,建立題目的模型。最后是由我來小結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這樣慢慢滲透,到高年級的時候學生就會自覺得使用這些解決問題的策略了。
三、課堂小測天天練
每節課我都會抽出3-5分鐘的時間來小測。通常是在上課前我就在黑板上寫好題目,一般是各種計算或分數化簡或單位換算等一些與當學期有關的基礎技能,每次只是3-4題。這樣一打預備鈴時學生回到座位自然安靜下來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不需要老師或班干部組織紀律。這個看似浪費時間,實際比一些有趣的課前游戲和情景設計更能是學生快速投入到學習來。而且長期堅持這樣的基礎訓練,學生的基礎知識就可掌握得比較扎實。到六年級時也不須再花時間去復習這些知識了。
多些課后靜靜的反思,多些了解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深入研讀教材,這樣才能讓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39485019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