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聰寅
摘 要:萬物皆數,多彩生活離不開數學,離不開思辨,思辨是人的本能。思辨即思考、分析、辨別、推理判斷。良好的思辨力是伴隨我們一生,并使人在學習工作中終身受益的能力。思辨方能思變。伽利略曾說過“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師生在思辨中思變,用變化的思維看待問題,轉換思路,敢于創新。在思辨中獲取更有規律的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得到更真實的數學體驗,學會學習。以思辨促變化,不斷創新,將思辨、思變思想深入到教學的具體環節和教學內容中,方使數學核心素養得以落實。
關鍵詞:思辨思變;探究精神;遷移;合作意識;創新核心素養
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師生在思辨中思變,用變化的思維看待問題,轉換思路,敢于創新。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嘗試、常新、變換;需要多角度、多思路、多方法、多形式,進行知識的遷移延伸轉化,并連接出更多具有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問題。在新舊知識融合中,學生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構建模型,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發散性得以發展,形成數學核心素養。
一、設置情景,精彩施教,激發思辨,變出新意。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問題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情景。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采用熟悉的場景、和體驗相關的經歷、科技成果例證、有趣有意義的實例、故事游戲等,巧妙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索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在情景中開啟學生思維,提出諸多問題,展開思考、猜想、討論、探究、驗證、解決問題,激發思辨動力,提高思維品質。
如教學《分數混合運算(二)》一課時,我結合本年級學生開展的“跳蚤市場”活動設置情景:在我們年級舉辦的“跳蚤市場”活動中六(1)班交易物品成交量50件,六(2)班物品成交量比六一班增加了1/5,請你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因為是學生經歷過的體驗,與之息息相關的活動,同學們躍躍欲試,圍繞著情境提出了不同的問題:
1.六(1)班物品成交量是六二班的幾分之幾?
2.六(2)班物品成交量是六一班的幾分之幾?
3.六(2)班比六(1)班多成交多少件?
4.六(2)班物品成交量多少件?
5.兩個班物品成交量共多少件?
情境十問題串的呈現方式,由直觀到抽象,指向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為學習新知提供了清晰地脈絡框架,打開學生思辨之門,學生根據問題情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去思考理解,經歷探索性的深度學習,步入有趣的數學世界,得到新的感知收獲。
二、有效引領,操作實踐,促進思辨,轉變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質疑、推理驗證、思辨創新、總結概括,解決問題等環節,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變換學習方式,形成知識技能,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實踐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
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課《反彈高度》一課時,引導啟發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要求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實驗流程準備:1.活動任務目的。2.六人組實驗如何分工。3.實驗準備注意事項:實驗場地材質;球的種類;各種球的充氣量;實驗高度確定及對比;如何收集記錄數據;需要注意什么等。4.實驗過程步驟是什么?5.實驗后如何制作“實驗報告單”?在老師的適時引領下,學生開展討論,一個個儼然小老師,積極探討發表見解,商定方案,分組分工團結協作進行實驗研究,解決問題,經歷實踐過程,之后再組織學生匯報總結:交流實驗方法、結論、感想、收獲、反思,最后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寫出全面細致的實驗報告單;采用統計表或統計圖分類對比設計精美的數學小報并展評。因為是學生多感官參與下的活動,具有切身感受,學生情緒高漲學習熱情大大提高,測量比較了各種球類的反彈高度;計算出反彈高度和起始高度的分率關系,明確了影響反彈高度的諸多因素。通過經歷實驗準備——實驗操作——整理數據——制作報告單和學習小報——回顧反思——互評自評等實驗研究的全過程,從始至尾師引領學生主動思考,思辨預判,發展合情推理能力,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操作求知。
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活動經驗,注重情感體驗是學好數學、思辨創新的重要基礎。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加之思索體會,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內華為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舊知遷移、尋求規律、提升思辨、變中創新。
四季交替,晝夜更迭,世間萬物是有聯系的有規律可循的。數學學科更多的是觀察探索發現規律、研究規律、運用規律。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連貫性,舊知識是基礎,新知識是發展,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照領會感悟,獲取新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辨別,聯系舊知,遷移轉化,歸納概括規律,提升思辨能力,辨中求變,培養創新意識。
如教學《生活中的比》,認識比,理解比的意義,是在學生學過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百分數的意義之后,引入比的認識。教學中為學生營造思辨空間,啟發學生對比聯系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回顧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溫故知新,引發知識遷移,引起討論,有哪些相似的基本性質,運用列表格比照異同點,加深比的認識,再結合具體問題分析數量關系,靈活應用比的知識規律采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完善認知結構,培養探究能力以達成數學核心素養。
鐘不敲不鳴,理不辯不透。數學課堂為學生構建思辨空間,注重學生思變過程和解題思路多樣性,提升思維深度和廣度,在思辨中獲取更有規律的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得到更真實的數學體驗,學會學習。以思辨促變化,不斷創新,將思辨、思變思想深入到教學的具體環節和教學內容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呈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呂世虎,吳振英.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9):12-17.
[2]蔡金法,徐斌艷.也論數學核心素養及其構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1):3-12.
[3]馬云鵬.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9):36-39.
3406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