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琦,馬濟民,王璐陽,吳俊杰,王志敏
(河北省地質工程勘查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界板石一帶銅鉬多金屬礦位于太行山北段,上黃旗~烏龍溝深斷裂帶附近,浮圖峪~鮑家路火山斷陷盆地邊緣,王安鎮雜巖體內,深部構造屬地幔陡坡帶及重力梯級帶。長期存在并活動的NNE向深斷裂帶是本區巖漿巖和內生礦產的主要控制因素,區內巖漿活動為燕山期,花崗斑巖為銅鉬多金屬礦成礦母巖(圖1)。

圖1 地質簡圖
區內地層為第四系沖洪積物、殘坡積物。主要分布于河道和溝谷。
區內斷裂構造發育,為烏龍溝-上黃旗深斷裂帶的次級構造,主要有NNE、近SN、NE三組,以近SN向斷裂為主,呈平行展布,是本區主要的控礦構造。
近SN向斷裂呈“S”狀,走向350°~10°,傾向東,傾角50°~75°,長數十至千余米,寬幾米至幾十米。斷裂帶由構造角礫、石英、斷層泥等組成,多為張扭性正斷層,主要蝕變為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磁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等。大多斷裂帶被石英鈉長斑巖脈、閃長正長斑巖脈等充填。
巖漿巖遍布全區,為王安鎮雜巖體的一部分,巖石主要為斑狀二長花崗巖、含斑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花崗斑巖呈不規則枝杈狀侵入到斑狀二長花崗巖中,侵入接觸界線比較明顯,同時脈巖發育。
斑狀二長花崗巖為礦區內主體巖性,巖石呈淺肉紅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含量10%~15%,粒徑5mm~25mm。基質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20%~25%、鉀長石33%±、石英20%~22%、黑云母<5%、角閃石2%~3%,副礦物為磁鐵礦、磷灰石、榍石、鋯石等。局部巖體中可見網脈狀、梳狀石英、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現象。
含斑二長花崗巖主要分布在礦區東南部,巖石呈淺肉紅色,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含量5%±,粒徑5mm~8mm。基質為細晶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35%±、鉀長石30%±、石英25%±、角閃石2%~3%,副礦物為磁鐵礦、磷灰石、榍石、鋯石等,巖石抗風化能力較強,具球狀風化。
花崗斑巖分布于礦區中部的界板石-暖水一帶,共三處,呈不規則枝杈狀,面積約為0.2km2,巖石呈灰白~褐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由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組成。大小約0.1mm~2mm,少數2mm~4.5mm,斑晶含量約30%;基質為微晶結構,主要礦物為長石、石英及黑云母組成,含量約70%。巖石裂隙發育,裂隙面可見鉀長石化,脈寬2mm~5mm,硅化,以石英細脈為主,脈寬2mm左右,呈網脈狀;石英脈兩側可見蜂窩狀褐鐵礦礦化,局部可見孔雀石化,呈星散狀、浸染狀。
礦區內巖體受花崗斑巖巖株侵入的影響,斑巖體及圍巖發育不同程度的蝕變,形成了兩個“橢圓狀”面型蝕變帶,內帶為鉀長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中心處發育強高嶺土化、網脈狀石英、褐鐵礦化,局部孔雀石化,呈星散狀、浸染狀分布在石英脈兩側,外帶鉀長石化-硅化-綠泥石化;經揀塊樣分析測試,Cu品位0.05%~0.35%,Mo品位為0.01%~0.06%,Au最高品位為1.46g/t,刻槽取樣Cu最高品位0.072%,Mo最高品位0.038%。
在斑巖體外圍發現構造蝕變帶12條,編號1-12,經過工程驗證,其中1蝕變帶銅最高品位0.25%,6蝕變帶銅最高品位0.21%。
1構造蝕變帶:位于礦區北部,走向北北東,傾向92°,傾角80°,長約100m,厚1.14m。紅褐色-黃褐色,碎裂結構,塊狀構造,主要蝕變為褐鐵礦化、高嶺土化,偶見黃鐵礦化、孔雀石化、絹云母化現象。在此處清理老采坑CK01,刻槽取樣3件,其中Cu 品位為0.18-0.25%,Ag最高含量為39.5×10-6。
6構造蝕變帶:位于礦區北東部,走向北北東,傾向95°,傾角82°,長約380m,厚1.19m。紅褐色-黃褐色,碎裂結構,塊狀構造,主要蝕變為褐鐵礦化、高嶺土化,偶見黃鐵礦呈星點狀、團塊狀分布,輕微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現象,在此處施工探槽TC04,刻槽取樣3件,其中2號樣Cu 品位為0.21%。
2.5.1 地球化學參數特征
本區內進行了1∶10000面積性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將元素均值和變化系數進行了統計(表1),發現Bi、Au、Ag、Cu、Mo元素具較大的富集系數和變化系數。

表1 元素地化參數表
(1)均值特征:Ag、Mo、Cu、Bi、Au、W富集系數>1.50,說明本區屬于這些元素的高背景區;Pb、Co、Zn、Nb富集系數在1.00-1.50之間,說明本區屬于這些元素的背景區和高背景區,Ga、Cd、Hg富集系數<1.00,說明本區屬于這些元素的低背景區。
(2)元素變化系數特征:由表1可以發現,Bi、Ag、Au、Mo、Cu、W、Pb、Cd等8元素的變異系數>0.50,屬于分布極不均勻的強分異型,反映這些元素在后期地質改造作用下分布很不均勻,在局部地段具有明顯的富集成礦趨勢。Zn、Hg、Co的變異系數介于0.3-0.5之間,屬于分布不均勻型,這些元素在測區內大部分地區呈均勻分布,在局部地段有相對富集的趨勢。Nb、Ga的變異系數<0.3,屬于分布均勻型,反映其在測區內大部分地區呈均勻分布。
(3)元素組合特征:根據本區13個元素的分布特征,根據相關系數,制作了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圖2),大體分為3個群:

圖2 R型聚類譜系圖
第一群:Zn、Cd、Pb。
第二群:Ga、Nb、Co、Hg。
第三群:Bi、Ag、Mo、Cu、Au、W。
上述元素Bi—Ag相關系數為0.963,相關性最好,Zn—Cd,Ga—Nb,Mo—Bi,Co—Ga相關系數均大于0.5,相關性較好,Cu—Mo,Pb—Zn,Au—Cu大于0.4,相關性一般,其他元素相關性均小于0.3,相關性較差。反映了礦化多期次。
2.5.2 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礦區內共圈定土壤地球化學綜合異常10處,其中AP-4為重點異常,異常特征(詳見表2、圖3)如下。

表2 AP-4異常元素特征表

圖3 AP-4異常剖析圖
異常區位于暖水村西北部,呈東西向“半圓狀”,長軸方向為近東西向,長約1200m,寬約650m,異常面積0.54km2,主要成礦元素為Mo、Cu、Au、Ag,元素套合好,異常強度高,均具三級濃度分帶,其中Mo最高含量152×10-6, Cu最高含量1578×10-6,Au最高含量127×10-9, Ag最高含量3×10-6,區內出露的主要巖性為花崗斑巖、斑狀二長花崗巖,受斑巖體侵入的影響,巖石裂隙發育,形成了硅化、鉀長石化、高嶺土化、高嶺土化面型蝕變,局部見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現象,巖漿活動為異常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和能量,圍巖裂隙為元素的富集提供了空間,有利于元素局部富集成礦。
受花崗斑巖侵入影響,成礦母巖、賦礦圍巖面型蝕變強且具分帶性,銅、鉬礦化為細脈浸染狀,賦存于花崗斑巖、斑狀二長花崗巖中,類似斑巖型礦床的礦化和蝕變特征,同時土壤測量Cu、Mo、Au、Ag元素組合異常面積大,套合好,異常強度高,均具三級濃度分帶,與地質蝕變相吻合。花崗斑巖地表出露形態不規則,圍巖為斑狀二長花崗巖,推測暖水及其西南深部存在隱伏的花崗斑巖,初步認為花崗斑巖為成礦母巖,礦床類型為斑巖型,銅鉬多金屬礦找礦前景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