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偉,付小峰,陶敬忠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廣東 廣州 510800)
礦區處于華南褶皺系武夷——云開斷褶帶湘桂褶陷南東部位,郴懷復向斜與英德弧形構造交接地段的南側(圖1)。

圖1 木耙洞遠景區區域礦產地質圖
區域出露地層由新到老主要有:下石炭統連縣-石磴子組并層(C1l-s)、中上泥盆統春灣組(D2-3c)、中下泥盆統桂頭群(D1-2G)、中寒武統高灘組(∈3g)及底-下寒武統牛角河組(∈1-2n)。
受北北東向(礦區附近地段)郴懷斷褶帶構造影響,礦區附近地區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甚為發育。
木耙洞礦區出露地層由新到老主要為:下石炭統連縣-石磴子組并層(C1l-s)、中下泥盆統桂頭群(D1-2G)、中上泥盆統春灣組(D2-3c),其中以春灣組和連縣-石磴子組分布最廣。春灣組巖性為細-粉砂巖、頁巖夾灰巖、鈣質砂巖;連縣-石磴子組巖性有中厚-厚層白云質灰巖、白云巖,薄-中厚層泥質灰巖、白云質灰巖等(圖1)。

圖2 木耙洞礦區地質圖
礦區多組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近南北-北北東向、北東向、北西向三組
礦區西部見有晚侏羅世黑云母花崗巖出露。巖體內接觸帶鉀化、鈉長石化、綠泥石化較強,外接觸帶灰巖基本上以變質為大理巖,且常見白云母化、硅化、碳酸鹽巖化。
由于受到后期熱液作用的影響,礦區已知的圍巖蝕變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化、大理巖化、角巖化、硅化、磁鐵礦化、黃鐵礦化。
本次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測線方向E90°方向布置,測網200×50m,完成總測量面積3.905km2,采集有效土壤樣品共計309個(標準樣298個,重復樣11個),并采用Niton XRF礦石元素分析儀全部進行測試,得到Cu、Pb、Zn、As、Hg、Sb、Au、Ag、W、Sn、Mo、Se、Te、Co、Ni、Mn、Cr、V、Th、U等20種主要元素地球化學異常。通過綜合分析,共計圈出8個鉛、鋅、銅、砷、金元素綜合異常區,編號AP1~AP8(圖3),各異常區的特征詳見表1。

圖3 木耙洞礦區土壤綜合異常圖

表1 木耙洞金多金屬礦區1/1萬土壤異常特征一覽表
據了解和野外調查,木耙洞砂金開采對象最初主要是沖洪積土層中的砂金、前幾年拓展至坡積土層中的砂金,所采自然金賦存于褐鐵礦-石英碎石或礫中,故可推測砂金來源于含金硫化物礦體或含金硫化物硅化蝕變巖。
金礦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當地村民開采,采場集中于中南部的山坡(殘積層中)及木耙硐洼地一帶。鐵礦開采遺跡見于砂金采礦場北側約800m處的山頂,采場西側山坡大面積出露有大理巖,推測開采礦體應為矽卡巖型磁鐵礦。礦區內金多金屬礦已發現礦點2處,位于木耙洞砂金采礦場南側山坡及該采場北部的洼地,據了解于2009年平硐開采,掘進深度估計20余米,洞口附近見有一個鉆孔(余有部分巖心)。
據了解和野外調查,木耙洞砂金開采對象最初主要是沖洪積土層中的砂金、前幾年拓展至坡積土層中的砂金,所采自然金賦存于褐鐵礦-石英碎石或礫中,故可推測砂金來源于含金硫化物礦體或含金硫化物硅化蝕變巖。
野外調查于銅礦開采平硐頂山坡上發現銅礦脈露頭(圖4)礦脈賦存于連縣-石磴子組大理巖、大理巖化灰巖的陡傾蝕變破碎帶中,走向近南北,產狀95°∠63°,礦化寬度4m,其中靠近頂板一側1m寬范圍含銅較高,表現為以破碎帶產狀一致的密集細脈-條帶狀礦化,銅含量0.2%~20%,平均0.8%左右;靠近底板一側3m范圍內銅含量較低,表現為稀疏、不均勻的側列裂隙礦化。

圖4 木耙洞銅礦脈露頭照片
含銅礦化巖為蝕變大理巖或蝕變大理巖化圍巖,巖石發育有白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巖化等蝕變。礦石類型主要是團塊狀、細脈狀和條帶狀礦石。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地表氧化帶中有較多的褐鐵礦、孔雀石。
根據礦區礦化特征,木耙洞礦區砂金來源于原生石英-硫化物礦化巖,銅礦體賦存于斷裂帶中,含銅礦化巖具有較強的白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巖化等熱液蝕變特征,考慮區礦區處于晚侏羅世花崗巖接觸帶邊緣,故初步分析木耙洞銅金礦的礦床成因類型屬于與晚侏羅世花崗巖有關的熱液蝕變型銅金礦床。
木耙洞礦區銅金礦屬于與晚侏羅世花崗巖有關的熱液蝕變型銅金礦床,中西部黑云母花崗巖接觸外帶的下石炭碳酸鹽巖或鈣質碎屑巖分布區,斷裂構造發育,具備良好的巖漿熱液遷移、集中和交代蝕變條件,是礦區未來銅金找礦的重要地段。
木耙洞洼地具有密集的砂金采礦點分布,預示著周邊山地蘊藏著較為充足的原生金礦來源。周邊山地也已發現受斷裂構造控制的原生銅礦體1個,考慮到木耙洞地區控礦斷裂構造發育程度高,且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模,故可以推測木耙洞地區具有較大的銅金資源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