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新
(永豐縣自然資源局,江西 吉安 343000)
我國一直是礦產豐富的國家,各類礦產的產量的排名都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對工業和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的金屬礦和煤礦,隨著各工業生產力地不斷的發展,各行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礦產資源作為很多工業制品的原料,需求量也自然不斷攀升。現有礦產的消耗越來越多,開礦采礦的項目開設的也越來越頻繁。開發力度的加大會提升礦產資源枯竭的速度,不僅加快資源的消耗還會對周圍的地質產生破壞。礦井不斷的開采不進行回填會發生礦山崩塌,山石滾落對礦上以及附近居住的居民的生命產生威脅,嚴重的會導致地表產生巨大裂縫,周圍的建筑都有可能出現坍塌。必須及時對采礦區的地質環境進行治理,放任不管不僅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還對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造成破壞。面對嚴峻的地質環境形勢,必須進行環境的治理和礦區開采的規劃。將保護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解決資源利用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是我國發展路上的動力,治理礦區環境的污染、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并不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反而可以促進長期利益的發展[1]。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法,希望提出的治理措施可以幫助礦區恢復環境。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有以下幾個原則,傳統的礦山地質保護當時是等遇到問題了再想辦法治理,而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礦山地質環境污染以預防為主,在礦產的勘查過程中就結合礦山的環境特征進行開采活動的防治污染規劃,在防治結合的過程中把環境問題預防放在重點上,面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也要態度積極地進行恢復治理,在遏制新問題產生的同時不能放棄已經被破壞的地區,將勘探時期的環境破壞降低,勘查開發造成的地質破壞比較嚴重,治理起來也最為困難。
保護和開發是互相兼容的關系,不能只顧著開發而不重視保護環境,也不能一味的保護環境而在開發資源地時候畏首畏尾。礦山的保護治理指標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礦山保護治理指標體系框架
如圖1所示,礦山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要同時進行,并將環保事業和經濟發展融為一體,相互協調。將毫無規劃的開采改變為合理有序地開采。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保護好地質環境。環境污染也包括廢渣的可持續利用,側面降低了礦產開發的成本。
政府不僅要引導全民保護環境,還應該將責任明確到企業身上。開采了礦產的企業既然依靠礦石的開采盈利,就要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負責,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在開發時保護環境不被破壞,以及對造成地質環境污染的企業進行一定的懲罰,對受牽連的居民和工人進行補償,環境保護做的好的企業政府需采取獎勵措施,給予公司廢棄地優先開發權和投資獎勵。鼓勵企業積極地開展環境治理[2]。
礦山的環境保護涉及的領域有很多,環境保護工作非常復雜,需要各部門明確分工。一旦忽略其中的某些環節,都不能構成完整的保護監察體系。礦山地區資源的保護和監管缺乏統一的體系。政府以及相關企業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很多監管部門的設立只是為了部門種類的健全,整體監管體系中每個部門負責的地方和責任不明,部門之間的權力和義務有重疊的地方,分工不明的現狀會導致辦事效率低下。為了提高監管效果,應及時杜絕規劃和措施無效的情況,在制定工作計劃之前充分考慮礦山的具體情況,形成合理的保護體系。建立協調機制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效率
作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生產量豐富的國家之一,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具有很長的經驗積累,但礦產的生產一直以個體粗放型開采為主,尚未進行規模化產業化轉型,粗放的采礦方式容易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以及破壞方式的占比如圖2所示。

圖2 土地破壞占比圖
礦山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已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依舊沒有實時性數據監測系統。傳統的數據調查方式的檢測周期減少,監測面積有限。人工檢測成本較高,動態監測的缺乏會導致對礦山的基礎數據和環境變化了解不全,礦業活動和地質變化之間的關系無法被準確地反映出來。收集的數據缺乏實時性。
礦山地質環境變差也會影響企業的運轉,礦山企業應該明白保護環境也是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環境治理與改善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的支持,只有將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目標的一部分,進行投資和分配人力才能有效的緩解礦山污染的問題。企業現今的思想,依舊將環境保護的支出當成無效支出,沒有將環境與公司的發展進行融合,沒有當成提升經濟效益的方法。環境評估和保護沒有固定的評價體系,傳統管理模式在進行考察的時候缺乏動態分析,導致治理水平落后。
應及時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相關責任機制,已經開采的礦山和有礦產資源尚未進行開采的礦山都應制定可持續發展的開采計劃,明確環保的責任人和責任企業,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如果承擔不好,承擔責任的企業和個人采取罰款的措施。相關的費用進行申報,國家會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而已經產生環境污染的礦山應由環保部門統一進行管理,礦山所屬地的政府也應該積極負責的進行污染治理,召開會議遵守屬地管理的原則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事業進行探討[4]。尤其是已廢棄礦山的地質環境,不能置之不理。廢棄礦山的環境治理也可以采取融資模式解決投入資金的問題,礦山帶來的相關收益由各融資人按照投資比例分配,使廢棄礦山的環境被治理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在對采礦的相關治理中,堆積的尾礦可以在建筑行業中被重新利用。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在權責分明的條件下,依舊沒有處理好的應該采取強制措施進行處理。監督檢查制度的實施可以解決環境保護的監察問題,環境保護與治理是否真正有效的執行,礦業項目的環境保護和治理中重點的治理項目包括礦山進行開采之前的勘查規劃中,有無涉及環保的內容。礦山開采的環境保護計劃是否科學合理,對易造成環境污染的開采工藝有無改進。以及在開采的過程中有沒有按照規劃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承諾進行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地區在治理后是否達到企業承諾的效果。監督檢查機構有權利對違規礦山進行經濟處罰,拒不整改的有權停止開采活動。
地質的環境評價體系有利于制定環境污染治理的標準,區域內由于資源開發而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3]。地質環境評價指標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地質環境評價指標參數
地質環境評價對礦山的地質環境質量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可以通過對環境現狀的評價,對未來的環境治理進行預測,環境影響評價應該作為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工作,廣泛運用到礦業開采項目中。
本文針對礦山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分析,為解決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提供了借鑒,但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對地質環境沒有進行過現場的勘查,多為理論分析。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與實際情況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