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蕾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17隊,湖南 衡陽 421001)
大義山地區錫多金屬礦區域地質構造位置處于衡陽斷陷盆地南緣,耒陽-臨武晚古生代變形構造帶北段,郴州—邵陽北西向隱伏深斷裂帶與水口山-祁陽東西向基底斷裂帶交匯于本區北部[1],郴州—邵陽北西向隱伏深斷裂帶潘家沖-水口山北東向深大斷裂帶交匯于本區西側。本區巖漿活動頻繁,自加里東期-燕山期均有活動,巖性主要為中酸性巖漿巖,因多期次巖漿活動而形成復式巖體,其空間受基底構造控制,大小巖體沿盆地周邊呈環帶狀分布,其發育少量晚期巖脈[2]。
大義山地區錫多金屬礦為大義山巖體侵入后,巖漿熱液活動引發形成的礦體;大義山巖體分三階段侵入(對應時代J1、J2、J3),工作區主要為大義山北體,主要為第二、第三階段侵入的花崗巖體;中侏羅世湯市鋪超單元(ηγJ2)二云二長花崗巖是本區成礦地質體,但其具多期侵位;其第五次侵入介頭單元(ηγJ2e)細粒(少斑)二云二長花崗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是本區主要成礦地質體。具有高硅(SiO2=74.24%)、富堿(Na2O+K2O=7.89%)、貧Ti、富F的巖石化學特征,呈巖枝或巖墻狀產出,產狀不規則,多呈近水平的似層狀,發育云英巖化、電氣石化等蝕變,成巖年齡168Ma±,屬于燕山早期晚階段至燕山中期階段的產物。
2.2.1 成礦構造系統
邵陽—郴州走滑斷裂帶為區內一級成礦帶,控制大義山巖體的分布以及大義山錫礦田的分布;隨著該走滑斷裂的多期活動,在巖體內及巖體接觸帶產生次一級的隱伏和半隱伏剪切斷裂帶,而這些剪切斷裂帶的活動,形成低序次的侵入接觸構造、斷裂、裂隙構造等,控制各礦脈的空間展布。接觸帶構造系統對礦床控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產于不同期次巖體接觸部位,礦體呈似層狀、囊狀產于晚期侵入巖體頂部;產于巖體與碳酸鹽巖接觸部位:礦體呈似層、透鏡狀產于外接觸帶,其形態受接觸帶的控制。斷裂、裂隙構造系統對礦床控制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產于斷裂破碎帶,形態較為簡單,一般呈似層狀、扁豆狀,其產狀受斷層嚴格控制。產于巖體內接觸帶斷裂裂隙: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于巖體頂部內接觸帶。產于巖體外接觸帶斷裂裂隙: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于巖體頂部內接觸帶。
2.2.2 成礦結構面
①巖體上凸構造成礦結構面:晚期次單元巖體(J2e)侵入早期次單元(J2a、J2b),呈上凸的“背形”產出,該成礦結構面規模大,是巖體型錫礦體主要賦礦界面。②侵入接觸帶成礦結構面:巖體型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于J2e巖體頂部附近,多呈緩傾斜狀,平行于巖體接觸帶;矽卡巖型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于巖體與碳酸鹽接觸部位,受接觸帶形態控制。③斷裂成礦結構面:該界面分布廣泛,主要產于斷裂中破碎帶,是裂控型錫多金屬礦主要成礦結構面。④節理裂隙成礦結構面:巖體冷凝過程中,形成大量的次生節理裂隙,巖漿期后含礦熱液侵入其中,發生自變質交代蝕變作用,是云英巖脈型錫礦脈(體)的主要賦礦界面。
2.3.1 礦化特征
巖體型錫多金屬礦:單個礦體長320m~1400m,寬60m~500m,厚度0m~23.84m,平均厚度約十幾米,錫品位一般為0.15×10-2~1.37×10-2,局部富集可達40×10-2~50×10-2。水平上由巖體型錫礦床的圍巖由中心部位至外圍,巖體時代由新到老;由NA至S,由W到E,由巖體型逐漸向脈型礦床過渡。垂向上近地表礦體多為脈狀充填礦體,深部多為浸染礦體類型。
矽卡巖型錫銅多金屬礦:產出于正接觸帶,礦體的產狀及形態均隨巖體與圍巖接觸界限的變化而變化,呈似層狀及透鏡狀。礦體長400m~790m,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為1m~4m,最厚可達24.81m,礦體平均品位為Sn0.23%,Cu1.21%,Zn0.27%,As0.46%,金屬礦物以錫石、黃銅礦、黃鐵礦等為主;脈石礦物以螢石、方解石、白云石、透閃石等為主。
2.3.2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①巖石學特征:大義山巖體花崗巖SiO2含量大于69.5%,具 有A/CNK>1.1、K2O>Na2O、Al2O3>CaO+Na2O+K2O的特征,屬于鋁過飽和偏酸性“S”型花崗巖類。②常量元素特征:巖石富含Sn、Cu、W、As等元素,其中Sn元素含量普遍可達地殼平均含量的5倍~10倍以上。中侏羅世晚期侵入花崗巖(ηγJ2e)Sn含量最高,最高可達114倍。微量元素Ba、Sr、P、Ta表現為明顯但不強烈的虧損,而Rb、Th、Ta、Nd、Sm相對富集,顯示出一般殼源花崗巖特征。③稀土元素特征:中侏羅世晚期侵入花崗巖(ηγJ2e)巖體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呈“V”型,Eu虧損明顯,輕稀土較重稀土更為富集。④流體包裹體特征:以石英脈型礦體為例進行石英流體包裹體水氫氧同位素研究,得到δ18Osmow%的變化范圍是-9.1~-4.22;δDsmow%的變化范圍是-51.1~-34。據研究人員對已知礦床含礦流體進行測試、分析后得到δ18O的變化范圍對比,判斷流體來源于巖漿,并受到大氣降水的影響。⑤同位素特征:對大義山獅茅沖、楊柳塘一帶錫銅多金屬礦石進行采樣分析,得到毒砂Pb同位素數據。同時據野外地質觀察及前人資料可知,鉛鋅礦床主要產出于圍巖地層,巖體中不見大規模的鉛鋅礦產,因此有理由認為鉛主要來源于圍巖地層,其次為巖漿來源。
①地球物理成礦要素:在巖體出露區內等值線較稀疏,在巖體外圍等值線較密集,結合航磁特征,推斷大義山巖體向東隱伏,大義山巖體東側成礦物質來源較豐富,礦產相對密切。本區正常沉積巖和花崗巖基本無磁性,各類變質巖及基性脈巖具有一定的磁性,其中以磁鐵礦化、磁黃鐵礦化矽卡巖磁性最強,能夠產生一定的磁異常。②地球化學成礦要素:Sn、Cu、As、W、Pb、Zn、F、Be、Bi、Mo元素異常是尋找巖體型、接觸交代型、云英巖型錫多金屬的重要要素。③遙感成礦要素:云英巖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葉臘石化、褐鐵礦化等蝕變礦物的蝕變遙感異常;遙感水系解譯、遙感巖性解譯、遙感構造解譯信息等是尋找巖體型、接觸交代型、云英巖型錫多金屬的次要要素。
大義山工作區巖體型、矽卡巖型、熱液充填-交代型錫銅砷多金屬礦床具有相同的物質來源,統一的成礦機制,是燕山中晚期(150Ma~160Ma)多次巖漿活動的結果。地殼巖石重熔形成巖漿,形成的熱液對流并萃取地層中的Sn、Cu、W等金屬元素,使成礦元素得到初步富集。巖漿動力加強并開始多次的上涌侵位,形成多期次、多階段的復式巖體。Sn、W、Cu等礦質元素隨巖漿上侵,隨著巖漿發生分異結晶,早期巖漿侵位成巖,晚期巖漿堿性較強易于Sn、W等礦質保存,早期巖體使礦質元素再次得到富集。由于早期巖體構造不發育,環境較為封閉,富含礦物質的后期巖漿侵位早期巖體中緩慢冷卻,至中侏羅世晚期侵入花崗巖(ηγJ2e)介頭單元,花崗巖形成后進入該次巖漿活動后期,各巖體單元、地層內構造裂隙發育,而富含礦物質和揮發的殘余熱液異常活躍,與各類圍巖發生交代蝕變形成礦體。因此,區內原生錫礦應屬巖漿-熱液成礦[3]。
在全面收集、整理大義山地區已有地質、物化探、遙感、礦產等資料的基礎上,確定大義山地區主要為高中溫巖漿期后熱液型錫多金屬礦,選擇白砂子嶺錫多金屬礦、大順窿銅礦作為典型礦床,開展系統的典型礦床研究,構建大義山地區錫多金屬礦成礦模式。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大義山錫多金屬礦成礦模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