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雨,劉 敏
(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湖北 黃石 435199)
磁法測量作為常規物探方法,應用在磁性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的地區時,常用于對小比例尺磁異?;驅φ业V遠景區中圈定的重點地段進行檢查,以圈定找礦靶區,或尋找與成礦有關的小巖體,巖體侵入接觸帶或矽卡巖帶、巖體內捕虜體、斷裂破碎帶。查明其空間分布和向深部的形態產狀變化,為找礦靶區的圈定提供依據,或直接用于尋找具有一定規模,埋深不大的強磁性礦體。
陽新巖體西段作為重要的銅多金屬礦產區,以往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多停留在20世紀,前人認為在陽新巖體西段圍繞接觸帶進行工作是重點找礦方向[1]。通過高精度磁法測量工作,結合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取得了一定的找礦成果,證明該方法在陽新巖體西段找礦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礦區位于陽新巖體西段東北緣接觸帶,構造上位于印支期近東西向斷褶帶與燕山期北西向斷裂帶的交切部位。出露地層主要有志留系砂頁巖石炭系碳酸鹽巖、二疊系和三疊系碳酸鹽巖地層(圖1)。

圖1 礦區磁異?;瘶O平面圖
由于巖漿巖侵入活動,區內碳酸鹽巖多變質為大理巖或白云質大理巖,接觸帶附近普遍具矽卡巖化。與成礦密切相關的主要為三疊系碳酸鹽巖地層[2]。區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早期侵入的石英正長閃長巖,巖體分布于礦區南西部,屬中深成相中酸性石英正長閃長巖體。
根據所測定的物性資料,幾種主要礦石磁性特征見表1。區內大理巖無磁性;矽卡巖為微弱磁性;石英二長閃長巖磁性較強,但變化范圍較大;含銅磁鐵礦具強磁性。沉積巖、巖漿巖、含銅磁鐵礦三種主要巖性之間磁性差異較大,易于區分,具備開展磁法工作的物性前提。

表1 鄂東南地區主要礦石磁參數統計表
高精度磁測法使用儀器為加拿大生產的GSM-19T質子磁力儀,測定參數為總磁場強度。依照普查區及周邊區域地層走向,設計測線方位為58.5°,測量網度200×40m。在研究區域內進行高精度磁測時,磁力儀每日進行早、晚校正,對數據進行日變改正、緯度改正、高度改正、正常場改正,獲得礦區磁異常特征。
礦區磁異常化極平面圖(圖1)顯示磁異常整體呈北低南高的特征,高磁異常集中在南西部,1100nT以上的磁異常較雜亂,整體位于陽新巖體內部,基本呈片狀分布,往東部磁異常呈梯度帶特征。在水南灣一帶,伴有負磁異常梯度帶,正磁異常梯度帶較密集,負磁異常梯度帶相對寬緩,反映巖體與圍巖接觸帶產狀向北東呈由陡變緩的特征。
區內磁場整體呈北西走向,在中部有一條明顯磁異常梯度帶,基本與陽新巖體北緣主接觸帶相吻合,梯度帶以南高磁,為巖體引起,以北低磁,反映碳酸鹽巖地層,異常等值線同步彎曲對應地層的突出或凹陷部位,磁異常梯度帶與地表出露的侵入接觸帶界線有一定的偏差,高磁范圍整體向北偏移,推測巖體侵入接觸帶向北東傾斜,深部向北東方向延伸[3]。在礦區內葉家莊和東角山銅礦一帶,磁異常梯度帶較密集,根據磁異常特征,大致劃分了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位置,認為在上述區域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可作為下一步重點工作靶區。
根據礦區磁異常特征,圍繞葉家莊一帶磁異常梯度帶布置多條勘探線,經后期鉆孔驗證水南灣-葉家莊一帶見礦鉆孔基本位于負磁異常梯度帶上,即接觸帶變緩的部位(有利于成礦的部位)。以19線為例(圖2),在該線布設了3個鉆孔,揭露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呈北東向,傾向較陡,在接觸部位見多層銅礦體。巖體與圍巖接觸帶部位具備較好的找礦潛力。

圖2 礦區勘探線剖面圖
(1)通過高精度磁法測量,獲得礦區磁場特征,能對區內巖體與圍巖邊界進行快速、有效地劃分。
(2)對磁法數據采取合適的數據處理方法,提取目標異常,結合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圈定找礦有利部位,為下一步工作布置提供依據。
(3)礦區磁異常等值線梯度帶反映了巖體與圍巖接觸帶位置,可作為礦區物探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