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磊,薛玉山,張 凱,劉新偉,胡西順
(西安西北有色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4)
王家坪金礦位于秦嶺山脈南麓,海拔高度890m~1390m,相對高差200m~400m。山勢陡峭,河谷深切,當地侵蝕基準面為海拔890m,屬中低山區。區內屬于秦嶺褶皺系南秦嶺印支褶皺帶,構造線呈東西向[1]。區域內發育較多斷裂構造,以東西向區域性斷裂構造為主,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星紅鋪組灰巖[2]。
薛家溝為礦區內的干流水系,由南向北流徑礦區。其屬于季節性流水,雨季暴漲,旱季斷流。流量隨降雨量變化增減。礦區支流有頭條溝、二條溝、西坡、東坡等,均匯入薛家溝。
礦區屬于秦嶺山脈南部山地地貌,地勢呈東西向展布,總體東南高,西北低。山勢陡峭,懸崖絕壁多,海拔高度890m~1390m,相對高差200m~400m。植被發育較好,第四系在陰坡覆蓋較厚,陽坡覆蓋較薄。薛家溝標高890m,為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
礦區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1℃。7月份溫度最高平均25.4℃,1月份最低平均0.4℃。氣溫垂直分布差異大,絕對高度每升高100m,溫度降低約0.6℃。年平均降雨量671mm~865mm,初夏干旱,夏秋季常出現地方性大暴雨和連陰雨,七月至九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49%,最大日降雨量為199mm,最大時降雨量58.2mm。
地表水呈網狀發育,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水量豐富,水質良好。薛家溝為礦區內的干流水系,由南向北穿過礦區,流入下游薛家溝水庫。其斷面呈U型,河道寬約3m~12m,2013年7月23日暴雨后測得其最大流量為3324.02 L/s,期間水流漫過河床。其余老君溝、頭條溝、二條溝等均屬支溝水系,流量隨降雨量變化顯著,6-9月流量增加,10月開始縮減。

圖1 王家坪礦區地表水動態觀測折線圖
區內的地下水類型,按賦存條件可以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層狀基巖裂隙水和碳酸巖類巖溶裂隙水三種類型[3]。水化學類型屬HCO3-Ca型或HCO3?SO4-Ca?Mg型。
2.4.1 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
(1)沖洪積砂礫卵石類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薛家溝、老君溝河谷區,含水層主要由坡積、洪積砂礫卵石組成,厚度0.5m~2.0m。其主要補給來源為溝谷與溝谷兩側基巖裂隙水,排泄至溝谷轉化為地表水,屬弱-中等富水區。
(2)坡積、洪積砂礫卵石孔隙潛水:主要分布于薛家溝、老君溝斜坡地帶,含水層由坡積碎石土、洪積砂礫卵石組成,厚度3m~5m。其補給來源可分為大氣降水和基巖裂隙水兩類,排泄至溝谷轉化為地表水。其分布局限,泉水僅在雨后可見,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001L/s,水量貧乏,屬極弱富水區。
2.4.2 層狀基巖裂隙水
(1)鈣質板巖千枚巖裂隙水:主要為上泥盆統饅頭山組一套細碎屑巖、鈣質板巖、千枚巖、粘土巖和灰巖。巖石表層風化強烈透水性好,隨深度增加風化裂隙減弱,透水性變差,地下水接受降水補給,隨地形由高向低運移,在近溝谷兩側形成相對富水區。據區域資料,其泉流量<0.001L/s,屬極弱富水區。
(2)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裂隙孔隙水:主要為古道嶺組一套薄層泥砂質灰巖夾砂巖、灰質砂巖、雜礫巖、含礫砂巖夾生物灰巖、砂質白云巖。巖層具有多層結構特點,水位埋深懸殊較大。表層風化強烈,透水性好,隨深度增加風化裂隙減弱,透水性變差。區內基巖雖然節理裂隙發育,但裂隙的閉合性較好,儲集的條件差,地下水貧乏。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隨地形由高向低運移,在近溝谷兩側形成相對富水區。據區域資料顯示,泉流量0.1L/s~1.0L/s,屬弱到極弱富水區。
2.4.3 碳酸巖類巖溶裂隙水
(1)中薄層含泥灰巖夾板巖-巖溶裂隙水:含水巖層為星紅鋪上部一套中薄層泥質灰巖和鈣質板巖,互層產出,雖然節理裂隙發育,但多為壓性或剪切裂隙,閉合性較好。受構造影響,部分張開性節理裂隙多被后期方解石脈或石英脈充填。該地層和構造條件不利于巖溶地下水的形成和發育。該地層內泉水雨后偶見產出,流量極小,屬極弱富水區。
(2)中厚層灰巖-巖溶裂隙水:含水巖層為星紅鋪一段下組,主要巖性為灰巖、白云質灰巖和鈣質板巖。巖溶不發育,形成相對隔水層,受構造影響,層間裂隙發育,形成以層間裂隙運移為主的巖溶裂隙水,巖溶裂隙水具有多層含水的特點。其補給條件差,不利于地下水的越層運移補給,水量貧乏。
礦床充水內在影響因素為構造破碎帶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程度,外在影響因素為河流流經構造破碎帶的滲透能力和地區降雨量大小。
通過分析得知,降水入滲和構造影響對礦坑充水影響較小。層間巖溶裂隙水,單層儲水能力較小,多層累加,對礦坑充水影響較大。地下開采時,地表水滲漏補給巖溶水,對礦床充水影響較大。沿脈掘進礦坑充水量較小,穿脈掘進形成層間巖溶裂隙水貫通,對礦坑充水影響較大。
礦區最低開拓水平標高為400m左右,位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由于含礦層厚度大,缺少深部地下水疏干排水資料,礦坑的疏干排水量,利用抽水試驗資料進行估算。礦區地下水主要與地表水滲漏補給巖溶裂隙水有關,而地表水則受大氣降水補給,故礦坑疏干排水與當地降雨量密切相關。據資料顯示,礦區所在地年內月平均降雨量約60.6mm,雨季平均降雨量為143.8mm,其相差2.37倍。礦坑涌水量的大小主要受降水變異系數影響,因此計算的礦坑疏干排水量,可以視為正常礦坑涌水量[4]。
計算公式選用科斯嘉科夫公式:

q—單位長度礦坑疏干排水量(m3/d·m);
K—滲透系數(m/d);
H1—巷道中心埋入含水層中的深度(m);
a—計算系數;
R—影響半徑(m);
γ—巷道半徑(m)。

表1 礦坑疏干排水量預測表
本礦區為基巖裂隙含水層充水的礦床,主要礦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床充水主要與地表水滲漏補給層間巖溶裂隙水有關,水文地質邊界簡單,地下水補給條件差,富水性較弱,屬于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