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敬,羅彥云,張洞川,牛迎春,何熙時
(株洲中車天力鍛業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
本文中中心鍥塊屬于鐵路貨車緩沖器上的關鍵零件,需模鍛成形。該產品非加工面占比達到95%以上,表面質量和尺寸精度要求較高。中心鍥塊現有鍛造工藝為:制方坯—卡壓預鍛—終鍛成形—切邊—整形,操作工藝流程復雜,且零件叉部尖角易出現折疊。
中心鍥塊如圖1所示,屬于對稱叉口鍛件[1],除了叉口鉆孔和方孔尾部端面銑平需加工外,其余均為非加工面。根據中心鍥塊零件圖分析,此鍛件采用開式模鍛方案,因為鍛件上、下對稱故分模面選擇在鍛件中間位置。通過分析計算鍛件各部分的截面積,該中心鍥塊鍛件方孔尾部最小截面積相當于直徑Φ100mm的圓棒料,方孔尾部最大截面積相當于約直徑Φ140mm的圓棒料。鍛造時尾部金屬有從最小截面積向最大截面積處流動的趨勢。現工藝一般采用先制方坯,然后卡壓預鍛,最后終鍛工序,工序多,工件流轉時間長。

圖1 中心鍥塊
根據以上工藝分析,本文設計了一款中心鍥塊鍛模,把制坯和卡壓預鍛工序合成一道工序,節省了工序和工件流轉時間。鍛模設計圖如圖2所示,預鍛型腔高度比終鍛型腔高度尺寸大5mm,長度和寬度比終鍛小1mm~3mm左右,預鍛叉形部位采用大圓角加斜面和平直段形式,用于坯料劈開分流,其中平直段長度比叉部開口小約5mm,中間設計凹弧,便于坯料放置;預鍛型腔四周采用大于7°的斜度和大圓角,用于減小坯料往四周擴散的趨勢從而使坯料易于往叉部尖端流動,同時保證預鍛件進入終鍛型腔易于對正。終鍛型腔按鍛件圖加工,熱脹率取1.2%,合模方向按負差制作。

圖2 鍛模圖
對坯料、鍛模進行3D建模,然后導入仿真模擬軟件。始鍛溫度設置1150℃,模具的預熱溫度設定為300℃,上模下壓運動速度取為300mm/s,摩擦系數設定為0.3,將有限元模型進行定義材料、劃分網格、設置運動條件、設置坯料、模具等相對位置后,進行分析求解,最后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坯料縱向直接放入預鍛型腔。隨著鍛模上模金屬在初始成形時,坯料叉部端先被劈開分流,然后成形底部方孔,最后往叉部尖端流動,整個預鍛過程中金屬流動性良好,無折疊,見圖3。圖4為預鍛后金屬與模具間隙距離圖,借助于仿真模擬軟件分析可知預鍛后金屬并未全部充滿型腔,其中兩個方孔部位與模具型腔間隙最大相差7mm左右,其原因為此部位筋板厚度不足10mm,高度為35mm,導致金屬流動阻力大且冷卻速度較快,所以容易產生充不滿的情況。圖5為鍛件溫度場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預鍛后鍛件溫度在1030℃~1180℃之間,其中鍛件薄壁部位溫度略低。

圖3 預鍛金屬流動圖

圖4 預鍛后金屬與模具間隙距離圖

圖5 預鍛后鍛件溫度場分布圖
預鍛型腔比終鍛型腔在高度方向高5mm左右,在鍛造過程中金屬流動有向受力最小的方向流動趨勢,故預鍛造后直接進入終鍛。終鍛模擬,預鍛件根據拔模斜度先自行對正,然后尾部方孔與叉部隨著模具打靠,金屬全部充滿模具終鍛型腔,整個過程金屬流動性良好,無折疊。圖6為終鍛時鍛件金屬流動圖,箭頭的指向表示金屬流動方向,不同的顏色表示金屬流動速度大小。從圖中可以看出鍛件兩個方孔部位金屬流動比其它部位大,金屬流動方向基本沿鍛件外形輪廓,無交叉、亂流。圖7為終鍛造后金屬與模具之間間隙距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鍛件與模具間隙距離≤0.1mm,表明終鍛后金屬充滿型腔。圖8為終鍛后鍛件溫度場分布圖,工件溫度1110℃~1170℃之間。圖9為鍛造過程中載荷—時間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預鍛時最大鍛造力為3810t,終鍛時最大鍛造力為2770t。

圖6 終鍛金屬流動圖

圖7 終鍛后金屬與模具間隙距離圖

圖8 終鍛后鍛件溫度場分布圖

圖9 鍛造過程載荷—時間圖
工藝試驗根據鍛造模擬,坯料中頻電感應加熱后先在預鍛型腔內進行預鍛,緊接著進行終鍛,鍛件充滿性良好,終鍛后使用紅外線測溫儀測得表面溫度在1050℃左右,其中鍛件薄壁部位溫度略低,鍛造實際生產過程與模擬過程基本相符。中心鍥塊鍛件實物如圖10所示,鍛件無損檢測未發現表面有裂紋、折疊等缺陷,尺寸檢測完全滿足工藝圖紙要求,鍛件飛邊連續且比較均勻,說明鍛模及工藝設計都比較合理。該產品現已批量生產,產品合格率為100%。

圖10 中心鍥塊鍛件實物圖
在分析中心鍥塊鍛造工藝基礎上,根據鍛造工藝優質化、工藝省力化原則,中心鍥塊坯料采用中頻電感應加熱,優化了工藝流程,并通過了數值模擬和工藝試驗驗證,把制坯和預鍛工序合成一道工序,節省工序和工件流轉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