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霞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中學 225100)
提高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是數學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而增加學生解題準確度和效率的前提,則是要讓學生提高讀題能力.故此,教師就要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學習需求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增強數學認知水平,并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審題指導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不斷帶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鍛煉數學思維、培養文化素養,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提高數學解題效率和準確度
提高學生讀題能力是推動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基礎,然而在實際的讀題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諸多問題,如:理不清題目的邏輯關系、不理解題目中的專業術語、看不懂抽象的數學符號、難以劃分文字敘述題目的重要信息等等.而初中數學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能夠使學生準確地獲取題目中的主干信息,并將其轉化為數學語言,從而較快、較準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最終實現學生的數學水平穩步提高的目的.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熱情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自主意識、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而實現該目標的核心要求則是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解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是激發學生閱讀欲望、提高閱讀技巧、轉化閱讀信息的重要手段,對學生正向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
3.有助于加強學科聯系
單一的學科教學已然無法滿足現代教育領域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推動學生綜合發展、為教學注入生命力的重要方式.數學解題與閱讀的關系彼此交融、密不可分,其能夠有效地使各科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從而使知識與知識之間有機融合.同時,良好的讀題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處理信息,從而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互不關聯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各學科之間建立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橋梁”.
1.翻譯題目語言,轉化數學信息
數學語言主要是通過符號、專業術語、圖形等直觀或抽象的形象表達數學素材的信息,而常規化語言是通過直白的語言描繪事物信息的普通文字.因此,中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解題教學活動時,就要引導學生形成“轉化意識”,將“普通語言”翻譯成“數學信息”,進而從現有的經驗出發,理解題目內涵,并靈活運用.
比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多邊形的內角和》中關于“補角和余角”的知識時,就要充分發揮“互譯讀題法”的教學價值.
如:“小明有一個三角形玩具,其中一個角的補角是該角余角的四倍,那么該玩具的這一角是多少度?”該題就是由“普通語言”組合而成的,因此,教師就要帶領學生結合以往所學的知識,將該題目中所使用的“普通語言”轉化為數學信息.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將該角的度數設定為x,則該角的補角度數為“180°-x”,同理,題目中的“是余角的四倍”則可轉化為“4(90°-x)”,從而由題目轉化而得“180°-x=4(90°-x)”.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該等式進行解答則可得到該角度數.在完成從“普通語言”轉化成“數學信息”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逆向思考,要求學生將“數學信息”翻譯成“普通語言”,從而讓學生有機互譯、靈活轉化.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反復的練習中迅速掌握不同“數學語言”與“普通語言”之間的聯系,并能夠有效地將其作為常態化閱讀,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讀題有效性.
2.作圖形式讀題,轉化幾何閱讀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圖形是輔助思考、解決難題的關鍵要素.在初中的教學內容中,“幾何直覺”是不可忽視的核心概念,學生在進行題目解答時,將作圖作為讀題的輔助,并充分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能夠使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形象、更直觀地展示出來,從而使復雜問題簡單化.因此,教師就要借助“作圖”推動學生開展解讀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思路.
比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內容時,就要充分應用“作圖式讀題”開展教學.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幾何意識,并迅速將已獲取的相關素材靈活轉化為幾何圖形,從而使抽象信息直觀化.故此,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按照題目的主干題意,應用圖形輔助解題,增加題目的解決途徑、提高解題準確度.
3.圖表方式讀題,規劃數學模型
數學信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且數學的邏輯性嚴密、應用范圍廣泛、抽象性較強,在各個領域都有滲透.因此,在數學的應用題中,會有部分習題包含復雜的背景和大量的閱讀信息.這類型的題目會提高學生閱讀、信息提取、素材轉化的難度,而圖表是建立數學模型、表達數據關系的良好載體,能夠使數據信息簡潔、直觀、易懂.
例如,飼料廠存有320千克一型原料,280千克二型原料,工廠計劃使用一型和二型原料生產出a,b兩種不同的飼料,共計50個.一袋a飼料要使用9千克的二型原料和3千克的一型原料,其能產生1100元的利潤.一袋b飼料則要使用8千克的一型原料和2千克的二型原料,其能產生650元的利潤.那么飼料廠可以生產的方案有幾種?哪種方案的利潤最大?最大利潤為多少?
在進行該類題目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獲取的信息和理解的內容分享給組內成員,并生成初步的圖表.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給予學生建議,但對于學生的初步規劃和具體探究方式,教師不做過分干涉.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則要邀請各組成員到黑板上闡述并展示“生產方案表格”(如表1),在某一小組進行結論分享時,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可進行質疑,展示小組則根據問題二次解析,必要時教師可為其提供幫助.接著,教師要將各個小組的表格和最終的信息進行整合,并以此為線索,帶領學生探究各小組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最后,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梳理題目中的主要信息和題目含義,并將其逐一規劃到表格中,再根據表格中對應的單獨項展開數學信息的轉化和計算.

表1 生產方案表格
該類型題目的信息豐富,描述性語言較多,很容易使學生在獲取信息時產生偏差,導致最終的計算結果錯誤.而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能夠在頭腦風暴中產生有效交互,進而將獲取的信息轉化為圖表內容,提高解題效率.這既可以使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有效展開對題目的剖和閱讀,又能幫助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讀題意識和讀題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中學數學解題教學時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模式、總結教學經驗,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使學生的審題意識得以增強,真正掌握快速、準確、有效的解題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