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學民 彭旭峰/本刊記者 陸曉如

▲大美長慶,綠色長慶。
“今天上午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達到6000.08萬噸,突破6000萬噸大關,創下了我國油氣田年產量的新紀錄……”
2020年12月27日19時14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這條新聞。長慶油田之名再次響徹中華大地。而在20年前,長慶還是一個寂寂無名的500萬噸規模的中型油田。短短20年間,躍升為年產6000萬噸的世界級特大型油氣田,創造了低滲透油氣田產量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的奇跡,長慶油田如何寫就這一時代傳奇?
“儲量是油氣田企業生存發展的根基,鄂爾多斯盆地這個聚寶盆是我們登上6000萬噸產量高峰的底氣?!遍L慶油田勘探開發事業部經理喻建指出。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油氣資源豐富,構造特征基本是半盆油、滿盆氣,南油北氣、上油下氣,稱為聚寶盆毫不為過。但讓人頭疼的是,這個聚寶盆里的油氣資源卻并非天生麗質。
“鄂爾多斯盆地主要油氣產層是中生界的侏羅系、三疊系以及古生界的石炭系、奧陶系。沉積特征決定了其蘊藏的油氣資源以低壓、低滲透、低豐度的‘三低’資源為主,先天缺陷?!遍L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高春寧指出。
地表數百米厚的黃土層阻隔了地震波的傳輸,常規勘探在這里找油找氣無異于大海撈針。由于油氣儲層致密,把油、氣從地下拿出來同樣非常困難,實現規模有效開發更是難上加難。
這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東部石油會戰蓬勃發展,而長慶油田卻陷入發展低谷的原因。真正讓長慶油田走出困境、后來居上的是,一系列原創性地質理論認識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形成。
由侏羅系油田向更深層三疊系找油、古生界找氣戰略轉移中,長慶油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儲量超4億噸級西峰油田,勘探經歷過3次失敗;攻克5億噸儲量的姬塬油田,曾5次無功而返;10億噸級慶城頁巖油田的勘探,歷時近20年……
千磨萬擊還堅勁!長慶人堅守高原大漠,數十年主攻盆地油氣勘探開發,專注于盆地地質演化、油氣生成、儲藏機理研究,形成了五大油氣成藏理論,先后轉戰陜北、隴東、寧夏、內蒙古,找到了4個探明儲量超10億噸規模的大油田,擒獲蘇里格等3個探明儲量超萬億立方米的大氣田。
厚積而薄發的長慶油田,在實踐中積累形成了獲取油氣資源能力的后發優勢,最終掌控了在鄂爾多斯盆地尋找油氣資源的主動權,拓展了油氣勘探開發大場面。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是長慶油田的客觀現實。對“三低”油氣藏開發來說,不創新就死亡,絕不是一句恐嚇之語。長慶油田依靠自主創新形成的特低滲、超低滲油田、致密氣田開發主體技術系列,成為新世紀以來我國油氣產量增長最快的油田。
上世紀90年代,長慶人背著安塞油田鉆出的巖芯,到國際知名石油公司尋求開發方案,但最終得到“沒有開發價值”的結論。長慶人沒有放棄,前期技術攻關就花了8年時間,最終開創了我國特低滲油田經濟有效開發的先河,形成了中國石油歷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開發模式——安塞模式。
新世紀初,蘇里格氣田以井均投資1300余萬元建成的28口井,試采5年,到2005年總共就獲得3億立方米的“吝嗇”產量。長慶人沒有氣餒,在毛烏素沙漠艱苦探索6年,最終使我國探明儲量最大的蘇里格氣田實現規模開發,以主力氣田的身份擔當起向京津冀地區供氣的重任。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掌握水平井優快鉆井、體積壓裂關鍵核心技術,讓“三低”油氣藏爆發出巨大能量。近三年來長慶油田建成的百萬噸國家級頁巖油開發示范區,正是依靠高強度體積壓裂形成的地層能量,把150余口水平井生產的原油帶壓直接輸送到聯合站,開啟了我國規模有效開發頁巖油的序幕。
長慶油田單井日產油只有1.3噸,氣田單井日產氣僅為0.7萬立方米,分別是國內高產油氣田的1/10、1/100。長慶人斤兩不拒,積少成多,在“低滲透”上建成了中國最大的油氣田,創造了連續6年每年新增500萬噸油氣產量的歷史紀錄,建成了國內首個年產量突破400億立方米的大氣田,成為我國近10年來石油、天然氣產量貢獻最大的油氣田。
資源優勢的積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讓長慶油田在6000萬噸巨大體量上,仍然具備可持續上產的潛力。
“長慶油田目前還處在中期、壯年期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十四五’期間油氣勘探儲量增長高峰期還會延續。到2025年,油氣產量當量達到6800萬噸,國內第一大油氣田地位持續鞏固;到2035年,油氣產量當量突破7000萬噸,并保持7000萬噸左右長期穩產,成為國有企業典范;到本世紀中葉,油氣產量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建成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油公司。”長慶油田黨委書記付鎖堂表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超低油價疊加影響,國際石油巨頭紛紛陷入虧損的漩渦,北美眾多頁巖油氣生產企業宣告破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年壓縮投資、控降成本超過110億元的長慶油田,不僅超額完成計劃生產目標,還貢獻出了156.9億元利潤。


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關鍵在于長期應對“三低”油氣藏帶來的高成本挑戰,長慶油田形成了低成本發展優勢?!伴L慶始終把低成本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堅持低成本發展不動搖。在近幾年的低成本發展中已經形成了長慶模式,走出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發展道路?!备舵i堂說。
新世紀之初,鄂爾多斯盆地特低滲、超低滲油氣儲量被大規模發現。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為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量,長慶人從地上、地下兩個層面,啟動了油氣全生產鏈變革——地上,從優化設計、建設入手,剔除無效流程,提升低效功能,從單項突破到系統優化,先后集成創新應用了54類2659臺一體化多功能數字化設備,讓地面生產流程按最佳效益布局;地下,以提高單井產量為核心,采用大規模技術攻關,最大限度發揮油氣生產效能。
蘇里格氣田開發初期,技術人員創造性地在井下試驗成功節流裝置,把地面所有管匯變為中低壓集氣,單井地面投資降低150萬元。源頭技術創新,倒逼下游系統變革。在技術創新上實現從0到1的突破,才有了國內第一大氣田的規模有效開發。
相比北美地區的海相頁巖油,我國陸相頁巖油的開發在技術和成本上更具挑戰性。長慶油田作為我國非常規油氣開發的引領者,創造了頁巖油開發新模式,統一采用“水平井組+體積壓裂”開發,平均單井產量達到18噸??车羯a流程中的計量站、增壓站、注水站,顛覆了“三低”油田注水開發的歷史,百萬噸采油區只需300人,用工總量相當于過去的15%。
堅持水平井規模開發,長慶油田以僅占6.4%的井數,完成了2020年全年油氣總產量的21.7%。致密氣水平井單井日產量是同區塊直定向井的4倍以上,億方產建投資控降同比下降了6%。1月22日,“2020年中國石油與國際石油科技十大進展”對外發布。長慶油田提交的“立體式大平臺水平井鉆井技術助推頁巖油規模開發”入圍了第21屆中國石油十大科技進展。
高效集約的生產模式,凝結了長慶油田10多年轉變發展方式的創新元素,驅動長慶油田真正由“多井低產”時代邁入“少井高產”時代。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長慶油田效益開發涌現出了更多新的可能。
早在2014年,長慶就在全國石油系統首推無人機巡井工程。2018年3月11日,中國石油系統第一臺智能化巡站機器人在蘇里格氣田蘇54-2站正式持證上崗。機器人與無人機組成了捍衛長慶油氣生產安全的最佳CP,有效解決了油田管線多、站點多、人員少、地面環境復雜給巡井帶來的種種困難。
“15年致力于油氣開發數字化建設、智能化轉型,長慶油田先后集納國內外9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創新建成我國首個數字化油氣田,把千里油氣區9萬口油氣井、三千座站庫、近8萬公里管線的生產、管理要素裝進電腦里,集中于鼠標控制?!遍L慶油田科技發展部副處長方國慶介紹說。
把油氣田裝進計算機里,長慶油田實現了從年產油氣當量2000萬噸到6000多萬噸,管理油氣井由3萬多口猛增到近10萬口,用工一直保持7萬人沒有增加,人均年勞動生產率由80萬元提升到151萬元。
目前,長慶油氣田數字化管理覆蓋率達到98%,有1200多個站場實現無人值守,采用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巡線,驅動油氣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面對“三低”的資源稟賦,長慶人以創新進行低成本革命;乘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東風,長慶人不斷提高勞動效率;在低油價的寒冬中,長慶人堅持過“緊日子”,始終保持效益開發。
2020年4月21日,美國WTI原 油期貨 跌 至-37.63美元/桶的歷史最低值。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多變,國家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長慶油田果斷做出決策:任務不減、目標不變、節奏不慢。
緊密圍繞二次加快發展戰略,2020年,長慶油田全面貫徹“四精”要求,實施“六個優化、七個壓減”143條剛性措施,油氣完全成本同比下降7%。強化全要素精準對標,推進分區域、分類型成本差異化管控,基層單位結合實際大膽創新,闖出了效益開發的新路子。積極拓展天然氣銷售市場,形成了以銷促產、產銷兩旺的良好局面。
在2020年低油價與疫情雙重打擊的極端困難下,長慶油田開創了近年來最好的生產形勢——新增油氣儲量位居國內油氣田首位,6041萬噸的年產油氣當量創國內油氣田產量新紀錄,收入利潤排名中國石油第一。

▲雪再大,也擾不亂磕頭機永恒的律動,更壓不住長慶人增儲上產的步伐。
5月的毛烏素沙漠,天高云淡,草木返青,生機勃勃。
三五成群的蓑羽鶴,邁著輕盈的步子,在長慶油田蘇里格南對外合作項目開發二區附近的巴彥呼日呼和開發三區的黃巖村草甸區內散步覓食。
蓑羽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每年5月,它們飛躍喜馬拉雅山脈來到毛烏素繁衍后代。但隨著毛烏素的日益沙漠化,它們的身影漸漸難覓。
給蓑羽鶴一個家!長慶蘇南分公司一方面采取滲水磚和草方格生產作業模式,助力毛烏素沙漠恢復植被,一方面為保護蓑羽鶴棲息地,先后避讓井叢12個,涉及100余口氣井。
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如今,每到5月,200多只蓑羽鶴遷徙于此,見證著長慶人建設6000萬噸特大型油氣田歷程中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
長慶油田工作區域25萬平方公里,北部荒漠戈壁,南部黃土高原。區內10個水源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縱橫交疊,黃河48條支流如毛細血管分布其間。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驅使長慶油田加快融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發展。
新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中,長慶油田重新認識、評估上世紀油田開發給油區環境帶來的影響,確立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油田建設目標,逐年加大存量治理與增量保護。截至2020年,已有安塞、西峰等8個油田被列入“國家綠色礦山名錄”,樹立了綠色發展的典范。
“十三五”以來,長慶油田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企業發展戰略,堅持環境治理、植被恢復、清潔生產一體化推進。
先后投入超過120億元,因地制宜實施“三廢”處理技術規模應用,實現采油不見油、泥漿不落地、壓裂液循環利用、采出水100%凈化回注;對2000多口廢棄井徹底封堵,累計關停水源區50多萬噸原油產能,消除潛在環境隱患;應用水平井大平臺開發頁巖油、致密氣,避開地面環境敏感區,把平臺周圍四五公里范圍內的油氣開采出來;加速推進生產建設全過程環境保護,建成清潔文明井場8000余個;在實踐中探索林緣區、水源區、沙漠區等六種生態環境保護模式,形成了油氣開發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新路徑……
“為了做到及時有效防治石油泄漏,長慶不斷強化風險預防能力建設,設立多個油氣區域應急搶險救援中心,配置各類應急物資、設備、器材2萬多件,建立井控、環保、防火等7支應急專家庫,組建和完善12000余人的應急救援專兼職隊伍,形成了立體化、全覆蓋、全天候的預防應急大格局?!遍L慶油田質量安全環保部副主任辛熠平介紹說。

▲在黃土塬上崛起,長慶依靠的是創新的力量。
轉變發展方式,長慶油田把資源節約的理念變成油田高質量發展的現實。
創造的大井叢水平井開發方式,建設百萬噸規模石油產能,較以往節約6000畝土地。近十年應用叢式井組開發模式,累計節約土地30余萬畝。
通過技術創新延長油氣開發產業鏈,把以往放空燃燒的油井伴生氣回收變成輕烴,剩余干氣轉化為油田工業用電,驅動能源綠色循環的同時,每年多創造數億元效益。目前,已形成年回收油井伴生氣10億立方米規模,轉化烴質油2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500噸。
踐行“再造綠水青山”的承諾,僅在隴東油區,長慶油田就建成生態環境保護區20個,碳匯林面積達80多萬畝。油氣開發區域每年新增綠植30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95%,形成了一幅幅“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美麗畫卷。